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国宝档案》荆州寻珍之凤舞九天:楚人格外崇凤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3-06-19

视频 凤舞九天 《国宝档案》荆州寻珍第二集

  荆州新闻网消息:昨天,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了《荆州寻珍》系列节目第二集《凤舞九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凤凰崇拜和龙的崇拜一样历史悠久,从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但是,您或许有所不知,在早期,有些地方,凤凰的地位是高于龙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格外崇尚凤凰。

  荆州,在历史上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节目开始,《国宝档案》列举了荆州博物馆馆藏的多种楚文物珍品。如独特的青铜器、精巧的丝织绣品、巧夺天工的漆器、古老奇妙的乐器等,在众多楚国文物中,有不少文物与凤鸟有关。您看,虎座鸟架鼓、凤鸟莲花豆,上面都有凤。

  除此之外,荆州博物馆内还藏有三凤双连杯、绘有八对凤鸟的漆盘、装饰凤纹的服饰、玉佩等等。器物中的凤鸟也就是凤凰。那么,楚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凤鸟呢?这还要从楚国的历史讲起。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表明,楚人是祝融的后裔。在古代传说中,祝融是火神兼雷神,“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就是凤,所以说祝融是凤的化身,因此,楚人十分尊崇凤。

  古代,凤常用来形容杰出的男性。凤从代表男性到代表女性的转变,大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间有两个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武则天。秦始皇令三妃九嫔头插凤钗,足蹬凤头鞋,第一次把凤与女性的装饰联系起来。唐朝时,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她自比为凤,制造了很多凤瑞的故事,无疑对凤凰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起到很大作用。

  关于凤凰的形象,在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其实,凤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神话的创造。楚文化中出土的众多文物生动记录了早期凤凰的形象。凤凰的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也就是说,凤凰的形态结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经艺术加工而成。

  荆州市大遗址办公室主任张卫平介绍 , 凤凰是楚人的图腾,从考古发掘上,大约在7300年前就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了凤凰的雏形,随着历史的演变,由最初的写实的和鸟比较接近的形象,逐渐地向现在这个凤凰的形象转变。

  早在新石器时代,凤的雏形就出现了,在形态上更像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凤凰的尾巴已经刻意变长,头部装饰华美,有了很多艺术性的创造。值得一提的是,在楚文化中,出现了颇具神秘色彩的“三头凤鸟”。

  人们常说“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似乎龙和凤总是成双入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不但崇凤而且也尊龙,但是,以崇凤为主,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龙凤文化珍宝。这是一件楚人的罗衫,名为龙凤虎纹绣罗单衣。上面的纹饰很耐人寻味:它将龙、凤、虎三种动物穿插结合精绣而成。仔细再看,凤鸟的一只脚竟然踏着祥龙,一只翅膀舒展开来,压着四脚生风的斑斓猛虎。可见,虎和龙在这里都变成了凤的陪衬。在中国,祥龙、凤凰、麒麟、神龟,被称为四灵。在楚人看来,凤凰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从古至今,凤凰美好吉祥的形象,也被历代的人们赞美着,歌颂着。

  《国宝档案》“荆州寻珍”系列节目今晚播出第三期《荆州寻珍——战国玉覆面》。

  1997年8月的一个深夜,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出现在荆州市濠林村的秦家山。他们拿着探钎,在地上钻了一个洞,然后匆忙地把一节节电子雷管放了进去。原来,这是一伙胆大妄为的盗墓贼,趁人们熟睡之际,在对秦家山二号楚墓进行定点爆破,准备盗墓。

  图为战国玉覆面。(资料图)

  爆炸声惊醒了村民,村子里的狗也跟着狂叫起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心虚的盗墓贼害怕了,没敢继续盗掘。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发现了情况,于是立即报告了当地政府。

  1997年8月27日,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批准,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开始对秦家山二号楚墓进行正式发掘。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小村,迎来了一批考古专家。

  对于这样一座大型古墓的发掘,考古专家们都充满了期待。专家发现,盗墓贼预埋的三节电子雷管最深处一节没有爆炸,古墓深处的文物可能不会受到太大的破坏。这使大家更有信心,满怀期待地工作着。

  据博物馆馆长王明钦的回忆,发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发现墓葬里的土不太对劲。电子雷管爆炸应该是将土向四周挤压,形成盗洞,而盗洞中的土有由底部向上翻动的迹像,很可能是古代的盗洞。

  原来,这座墓葬早在古代就被盗过,巧合的是,早期盗洞和现代盗洞竟然重叠在一起,这在考古发掘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秦家山二号墓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淤泥被一点点清理完毕后,偌大的墓室里竟然空空如也,只有零星散乱的碎陶片和朽坏的漆器残痕。

  眼前的一切让考古专家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看来,古代盗墓贼将墓室洗劫一空了。接下来,唯一剩下的就是清理棺室了。并不死心的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棺内的淤泥。突然,专家王明钦的手摸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他用水清理后发现,是一小块玉片,上面还雕有纹饰。这是什么东西呢?

  从满怀期盼,到彻底失望,再到意外惊喜,墓葬的发掘一波三折。荆州博物馆王明钦馆长是此次发掘的主要负责人,他讲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这件玉覆面是用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平面为椭圆形,呈黑褐色,长径20厘米,短径13 .9厘米,厚0 .23厘米,与普通人面部的大小一致。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一块玉石锯截成薄片,经过切割和打磨,做成人面的轮廓,然后进行钻孔、雕刻。眼睛、鼻孔、嘴巴处皆为镂空,头发、眉毛、胡须则为阴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在玉覆面的四周钻有8个小圆孔,以供缝缀之用。

  出土时,这件玉覆面仍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与之相应的是,在墓主人头骨两旁,还随葬了两件玉璜、两件玉佩和一件玉笄,它们与玉覆面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根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秦家山二号墓出土的玉覆面,其完整形态是把它缝缀在一块方形的丝织品上,再在丝织品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玉璜或者玉佩,下葬时,覆盖在死者的面部。

  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玉璜、玉佩等玉器,不仅为我们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玉敛葬”等丧葬习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件用整玉雕琢的玉覆面还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那么,玉覆面玉料上乘,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在现存的文物中,玉覆面不少,但都是用多块玉片连缀而成,由整块玉料制作的玉覆面还是首次发现。为什么会有一件如此特殊的玉覆面呢?今晚18时45分CCTV-4频道《国宝档案》之《荆州寻珍——战国玉覆面》将为您揭秘。

  

 

  【资料文库】战国玉覆面

  王明钦

  出土地:荆州市马山镇凉林村秦家山

  收藏馆:荆州市博物馆

  等级:国家一级

  1997年8月下旬,荆州市博物馆对马山镇凉林村秦家山二号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正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开口的边长为14.8米,深82米。葬具为一椁三棺,属中型楚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墓主人为女性,其身份比包山二号楚墓墓主左尹略低,为楚国贵族。

  秦家山二号楚墓早年被盗,头箱、边箱被洗劫一空,但棺室却因三棺相套而幸免于难。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在未遭盗掘的内棺里,出土了一件弥足珍贵的玉覆面。

  这件玉覆面是用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平面为椭圆形,呈黑褐色,长径20厘米,短径13.9厘米,厚0.23厘米,与普通人面部的大小一致。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一块玉石锯截成薄片,经过切割和打磨,做成人面的轮廓,然后进行钻孔、雕刻。眼睛、鼻孔、嘴巴处皆为镂空,头发、眉毛、胡须则为阴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在玉覆面的四周钻有8个小圆孔,以供缝缀之用。

  出土时,这件玉覆面仍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与之相应的是,在墓主人头骨两旁,还随葬了两件玉璜、两件玉佩和一件玉笄,它们与玉覆面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根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秦家山二号墓出土的玉覆面,其完整形态是把它缝缀在一块方形的丝织品上,再在丝织品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玉璜或者玉佩,下葬时,覆盖在死者的面部。

  玉覆面是一种典型的葬玉,起源于中原地区,在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都发现了相当多的玉覆面。然而,中原地区出土的玉覆面都是用许多小玉片缝缀在丝织品上,覆盖人脸五宫。因此,学术界也将它们称作缀玉覆面。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显然与中原地区的玉覆面存在着渊源关系,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原地区还没有发现过一例用整玉雕琢的玉覆面,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它就是中原地区的产品。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件玉覆面可能是楚地的工匠参照中原地区的玉覆面制成的。

  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玉璜、玉佩等玉器,不仅为我们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玉敛葬”等丧葬习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件用整玉雕琢的玉覆面还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记者王克勤)

   【相关新闻】

  《国宝档案》抵荆拍宝 荆州国宝下半年将亮相央视     2013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4套《国宝档案》栏目组来到荆州,将对我市国宝级文物和有关文物景点展开为期一周的实地拍摄,节目将于下半年在央视播出。

  据了解,《国宝档案》栏目组将分别走访拍摄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古城墙、荆州关帝庙和熊家冢楚王车马坑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景点。

  其中将重点拍摄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古尸、熊家冢出土玉器、简牍、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绸、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等国宝级文物,向海内外观众展示灿烂的荆楚文化。(记者伍丹)

  荆州文物将登央视《国宝档案》 下半年在央视四套播出

  8日,中央电视台4套《国宝档案》栏目组来到荆州博物馆,对馆内珍藏的镇馆之宝简牍、西汉古尸、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绸、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和熊家冢出土的玉器等国宝级文物进行了实景拍摄。

  市文保中心吴顺清向栏目组介绍了馆内珍藏的古代漆木器精品,主要是战国、秦汉时期古墓葬中出土的楚国漆器和秦汉漆器。栏目组还就文物修复、丝绸修复、漆器修复等内容采访了吴顺清,并称赞荆州博物馆能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融入文物保护中,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详细请点击进入

  《国宝档案》荆州拍摄封镜 博物馆文物成拍摄重点

  资料图片

  介绍文物,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是《国宝档案》栏目的特点,而作为藏宝丰富的荆州博物馆无疑成了栏目组的拍摄重点。昨日,《国宝档案》栏目组再次来到荆州博物馆,为馆内文物进行细节拍摄。

  栏目组来到博物馆珍品馆,对玉器和丝绸进行了拍摄,对青铜器和漆器进行了补拍。栏目组不仅赞叹,荆州藏宝丰富,让他们大饱眼福。馆内玉器造型丰富,有礼玉、佩玉、葬玉、实用玉,品种十分齐全。其中,龙形玉器占了多数。荆楚大地就是群龙相争之地,为此给荆州留下了不少“龙”的遗迹。栏目组编辑部主任龚晓君表示,玉器制作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楚国地方风格。《详细请点击进入

  《国宝档案》将连续播6集“荆州寻珍”节目

  记者昨日获悉,CCTV-4《国宝档案》将于6月17日(下周一)至6月22日掀起“荆州播报周”,于每晚18时45分黄金档连续播出6集“荆州寻珍”系列节目。

  为加大荆州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让文化荆州走向世界,今年4月份,市大遗址保护建设办公室、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邀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组来到荆州对荆州古城墙、荆州博物馆和荆州文保中心科技成果进行集中拍摄。

  据悉,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制作,目前,部分节目已制作完成。下周一开始,CCTV-4《国宝档案》将连续播出“荆州寻珍”系列节目,依次为《虎座鸟架鼓》、《凤舞九天》、《汉玉覆面》、《告地书》、《宋关公像》、《熊家冢车马坑》。播出时间:首播18时45分,重播为次日零时41分、中午11时10分,每次播出时间为15分钟。

  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此次系列片获得了CCTV-4《国宝档案》栏目的免费播出,将集中反映楚文化、荆州人文历史等,对宣传荆州古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而这样高强度、连续性播报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对提升荆州形象、营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记者陈梦)

 

  《国宝档案》荆州寻珍之虎座鸟架鼓 千年传奇惊世人

视频 央视《国宝档案》荆州播出周 荆州寻珍——虎座鸟架鼓

  荆州新闻网消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鼓是什么样的呢?荆州博物馆就收藏有2000多年前的鼓——虎座鸟架鼓,器型大、工艺异常华美!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之一。昨晚(6月17日)6时45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推出“荆州寻珍”之“虎座鸟架鼓”。分别从虎座鸟架鼓的形质、鼓的历史、虎座鸟架鼓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环境方面做了专题介绍。《详细请点击进入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