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郢城泥陶”传人夏于谷14岁学陶 三个月出师

来源: 荆州晚报 2013-11-25

  陶制器皿曾是人们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早在5000多年前,荆州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制陶人相继散失,让人不禁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感到担心。

  但有这样一个人,从1952年至今从未间断陶艺制作,他就是夏于谷,近年来,他更是烧制出了具有荆楚风范的鬲、鼎、盒等仿古泥陶工艺品。

  近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荆州区郢城镇“郢城泥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郢城泥陶”传人的夏于谷,长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它没被世人忘记。

   14岁学陶三个月出师

  在荆州区草市村,朝着一只烟囱往里走,就会看见两座小土窑,三排残旧的红色砖瓦房,这里是夏于谷做陶大半辈子的地方。推门而入,仿古泥陶工艺品几乎摆满了他的家室,有鼎、壶、钵、盒和编钟等60多个品种。大到楚式陶鬲、倒灌壶、仿汉扁壶,小到狗盆儿上精美的花纹,荆楚之美,在这里俯首可拾。

  1939年,夏于谷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制陶世家,祖辈都是做陶生意。打小就在自家作坊长大,“玩泥”是他的最爱,脚踏辘轳车盘,双手在旋转的陶泥上拉胚是他最开心的时候。14岁时,读了几年私塾的夏于谷,便一心一意跟着父亲学起了陶艺。“心要静,手要定,陶醉其中。”夏于谷的父亲总是这么教他,而他似乎也是天生做陶的料。旁人看来鼓噪无味的重复,他却乐在其中。三个月后,夏于谷便出师了,这在当时,轰动不小。因为从认土、取土、尝土,到拉坯、造型、雕刻,最后上色、上釉、烧制成陶,环节很复杂,而陶用品又分很多种,一般全部学通透起码需要2年。

  父亲告诉夏于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记住做陶的初心,不好骄,你一定会成功。就这样,时间在拉坯中悠悠走过,夏于谷陶艺日渐成熟精巧,成为家里作坊的金子招牌,招揽了不少外地订单。

  仿楚陶器一鸣惊人

  “这土窑也叫包子窑,以烧红陶为主,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就剩2座了。”站在土窑旁,夏于谷回忆起了他的制陶生涯。

  1977年,夏于谷凭借一身扎实的制陶的技艺被原纪南公社陶器厂聘请到荆州当任厂长。经他打理,工厂由原先的8人发展到80多名员工,销售陶器也越来越多,生意不错。可是,好景不长,1990年,工厂被兼并后衰落,工人们纷纷另谋出路,夏于谷和其他几人自办起泥陶作坊,迫于生计,相继有人放弃,但夏于谷仍坚守在土窑之上,捧泥做陶。

  2003年,夏于谷的制陶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受陶艺爱好者的启发,夏于谷看到荆州博物馆很多出土的楚陶以及青铜器,尝试用陶去呈现这些古品。

  2004年春天,经不断地钻研和摸索,制作出了楚国时期鼎、壶、盒和编钟等仿古泥陶工艺品,曾有报道这么形容过他做的直径15至50厘米的陶鬲:古朴、庄重、简洁,体现出楚陶的特色和意味。轻敲边沿,耳边回荡清悠响声,恍若置身庄子“鼓盆而歌”的意境中。与此同时,一些精品远销各地,被博物馆和古玩名家收藏。其后,复原了倒灌壶,让他一度全国闻名。

  之后,夏于谷和荆州一些制陶艺人,烧制出仿古陶器、实用摆件、楚陶篆刻、“柚塑”翻制件等各类作品近200件。一时间,“郢城泥陶”又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

 

  言传身教制陶技艺

  “数千年历史的陶器上刻着数千年的工艺和文化,在红泥与黑泥的交融之间,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归,追寻到我们的文化之根。”这是夏于谷对前来拜访和学艺的人每每提到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泥陶的制作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经验和手感捏制出来。所以,保护和传承泥陶工艺,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说起传承,夏于谷一改过去忧心忡忡的样子,开心地笑了。一直害怕后继无人的他,去年收了一个徒弟叫吕飞。

  “这些年,我带过几个徒弟,但都没几天就走了,只有他坚持下来了。”说起爱徒吕飞,夏于谷满心欢喜。去年,他因病住了5次院,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空有一身技而无人传,愁得他登报找徒弟。直到今年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领着19岁的儿子来到他面前,让他看到了希望。

  “第一天教他装窑,第二天烧窑,当时外面高温37度,别说窑里了,他跟着我忙前忙后,没说过一声累。19岁就能沉得下心,做一件事,这很难得。”夏于谷说,吕飞吃得起苦、领悟快,是学陶的好料。

  在泥陶作坊,76岁的夏于谷望着面前的陶器,深吸了几口气说,现在“郢城泥陶”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人,他除了要将徒弟教好,还希望更多人了解郢城泥陶,学习它,让它能永传下去。

  郢城泥陶发展渊源

  “郢城泥陶”历史悠久,著有“活化石”之称。采用郢城本地的泥巴、粘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其工艺制作是泥巴制、太阳晒、土窑烧、人工描等生产程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称:荆沙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规模较大、工艺水平颇高的制陶业。特别是纪南城内外,近40年来更是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有大量和制陶有关的遗物。而现在的荆州区草市村更是200多年前就存在土窑,当地泥土适合做陶,群众相仿做起了泥陶。从最开始的日用陶,经夏于谷后期探索,烧制出仿古荆楚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其中,仿楚国青铜器皿的陶器和称为荆楚一绝的“倒灌壶”最具代表性。

  “郢城泥陶”造型古朴、陶色原真,为保护发掘荆楚传统艺术提供了样品,让荆楚传统艺术得到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财富。(记者丁璐/文杜波/图)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