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郢城泥陶传人夏裕谷:泥盘上捏出的泥陶人生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4-02-20

  荆州新闻网消息:陶制器皿曾是人们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早在5000多年前,荆州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制陶艺人相继散失,但有这样一个人,从1952年至今从未间断过陶艺制作,他就是夏裕谷。不久前,荆州区郢城镇“郢城泥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郢城泥陶”传人,夏裕谷长舒一口气,原来它没有被世人遗忘。

  荆州草市村,一只高高矗立的烟囱,两座小土窑,三排残旧的红色砖瓦房,这里是夏裕谷做了大半辈子泥陶的地方。今天也不例外,夏裕谷正在门口围着几个锅盔坛子坛口打转。

  身后的“工作间”里,仿古泥陶工艺品摆了大半面积,鼎,壶,钵,盒等70多个品种,大到锅盔坛子,仿汉扁壶,小到狗盆儿上精美的花纹,荆楚之美,在这里俯首可拾。夏裕谷常常回忆自己与泥陶结缘,就像是命中注定。1939年,夏裕谷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制陶世家,打小在自家作坊玩泥巴长大。

   14岁,读了几年私塾的夏裕谷,干脆一心一意在作坊里跟着师傅学起了陶艺。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重复,他却乐在其中,三个月后,夏裕谷便出师了,这在当时,轰动不小。

  2003年,夏裕谷的制陶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受陶艺爱好者的启发,夏裕谷尝试用陶去呈现楚陶以及青铜器这些古品。2004年春天,经不断地钻研和摸索,楚国时期鼎、壶、盒和编钟等仿古泥陶工艺品一件件出现在夏裕谷捏泥巴的手中。

  之后,夏裕谷和荆州一些制陶人,烧制出仿古陶器,实用摆件,楚陶篆刻等各类作品近200多件,一时间,“郢城泥陶”又走进人们的视线中。走进夏裕谷的家,除了大大小小摆满屋子的仿古陶器,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其中一件复原倒灌壶,曾让夏裕谷一度全国闻名。

   夏裕谷并没有沉浸在扬名的喜悦中,他比谁都清楚,泥陶面临的生存尴尬。原先这附近20多家泥陶作坊,由于工作又脏又累,利润微薄,制陶艺人相继离世,现在就剩下两家。做了一辈子泥陶的夏裕谷,也落下一身病。

   在夏裕谷看来,泥陶的制作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经验和手感捏制出来。所以,保护和传承泥陶工艺,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说起传承,一直害怕后继无人的夏裕谷,去年终于收了个徒弟。

   很多人问过夏裕谷同一个问题,除了吃饭谋生,泥陶于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郢城泥陶”历史悠久,著有“活化石”之称。采用郢城本地的泥巴、粘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其工艺制作是泥巴制、太阳晒、土窑烧、人工描等生产程序。纪南城内外,近40年来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现在的荆州区草市村200多年前就存在土窑,从最开始的日用陶,经夏裕谷后期探索,烧制出仿古荆楚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造型古朴、陶色原真,为保护发掘荆楚传统艺术提供了样品,让荆楚传统艺术得到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财富。前不久,通过积极申报,成功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在拉坯中悠悠走过,夏裕谷陶艺日渐成熟精巧,成为家里作坊的金字招牌,1977年被原纪南公社陶器厂请到荆州任厂长。可好景不长,陶器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1990年工厂被兼并后衰落,夏裕谷和几个工人自办泥陶作坊,但之后迫于生计,工人们纷纷另谋出路,家人也劝夏裕谷改行,但他依然坚守在土窑之上,捧泥做陶。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