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舌尖2"将播展现300种美食 最可能上榜的荆州美食

来源: 综合 2014-04-07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讲述的美食

  两年前,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很多观众喜爱,一时间引发美食热潮。

  今年年初,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何时播出又牵引着全国媒体的关注。近日,记者从央视纪录频道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于4月18日播出,而且第二季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该季拍摄了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将再次让观众馋得流口水,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让观众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通过食物中的人,揭示社会变迁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继续带观众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讲到与第一季的区别,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表示,将更关注人物命运,第二季不仅仅在讲食物,而是通过食物中的人,揭示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呈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

  与第一季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保留相似制作流程的前提下,适当延长了拍摄时间,希望能够更加细致生动地展现被拍摄的食物以及人物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主创团队共有30多名成员,分为8个摄制组,历时一年时间走访拍摄中国大江

  南北150多个地点,以及部分海外拍摄地。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拍摄设备(包括高空、水下、红外、显微、窥镜等),从多个角度呈现中华美食。为了展现食物细节,摄制组成员还自主研发与制作了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使拍出的画面更加真实诱人。

  陈晓卿介绍说,“第二季每一集的风格都非常突出,剪辑很精细,比如其中一集用家庭伦理剧的方式讲述,另外一集看起来更像公路片,下一集又像是黑帮片。之所以用独立风格讲述每一集故事,是因为片体非常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很密集,每集独立成片观众更容易接受。”

  比如,在第二季讲述刀功的片段中,一边是老人轮指弹着琵琶,而另一边,急促的琴声中刀功精湛的厨师用兰花刀法切着萝卜丝,琴声、刀声互相穿插,音乐声仿佛如十面埋伏般紧张。最后一刀切完,琴曲结束,厨师拿起萝卜一抖,柱状瞬间变成了一幅丝丝相连的画卷。这样的音乐加画面,用陈晓卿的原话说:“这个片段就很像黑帮片。”

  从成都到甘肃,剧组70天跟拍养蜂夫妇

  记者了解到,《舌尖》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主要讲蜂蜜,载体就是成都南门一对养蜂夫妻,为了解他们养蜂的故事,剧组整整跟拍了70多天,行程从成都一直到达甘肃山丹一个牧场。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那时候就在想,他们从哪儿来,将要到哪儿去?看起来比较有哲学的意思,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

  陈晓卿解释道:“比如拍摄中,我们了解到要割出1公斤蜂蜜,蜜蜂需要飞行200万次。蜜蜂非常辛苦,这样带着蜜蜂迁徙的养蜂人也非常辛苦,但反过来一想,我们许多人不是一直很羡慕这样自由的生活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每集梗概

  第一集《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第二集《心传》,主要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制作方法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类似的这种美食制作秘籍的传承方式,除了父子,有时还会在师徒间,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

  第三集《时节》,将会根据中国人最重要的“不时,不食”饮食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

  第四集《家常》,除了所展示的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外,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蕴意,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五集《秘境》则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

  第六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第七集《三餐》,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则重点呈现了第二季的拍摄花絮,把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呈现给观众。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21:00、纪录频道(CCTV-9)的22:00同步开播。

  荆州新闻网综合消息:荆州是美食的天堂,荆州人爱吃、懂吃、舍得吃。从早到晚,大街小巷遍布觅食的人,无论是装修豪华的酒店,还是布局简单的小馆子,从来都不缺少人捧场。说到美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极具特色的荆州“过早”,荆州人过早,过的是一种生活,过的是一种文化,过得更是一种精神。

  荆州人的过早毫不马虎,不像下江人样吃点泡饭,吮吮指头,赶紧出门,也不像武汉人样一碗热干面或者米粉就可搞定,更不像北方人啃窝窝头喝玉米粥那么随便,其种类之多,花样之繁,营养之丰,令人瞠目。荆州过早中最有名的大都源自沙市,比如早堂面、牛肉米粉、豆腐圆子、元豆泡糯米、欢喜坨、糯米包油条等。

 

 

  荆州过早之早堂面

  早堂面是沙市著名的传统过早,已有百年历史。关于早堂面的来历,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在1895年沙市开埠后,当地一面馆老板根据这里的码头工人因从事体力劳动喜欢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点,制作了这种油厚码肥、汤鲜味美的面条。由于码头工人多在凌晨时分到面馆吃面后上工,故得此名。

  早堂面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营养成份的高汤。早堂面如果细分还有“小连面”,“中连面”和“大连面”,划分的标准是加“码子”。

  小编推荐:

  沙市台坊中连面

  来荆州两年了,早堂面吃过不少,唯独凤台坊这家的面,“码子 ”格外的多,味道也是极好滴,希望网友有机会也去试试,保证你满意~~

  

 

  荆州过早之米粉

  沙市的牛肉米粉就没有早堂面那么的讲究,用的是大骨头汤和各种“码子”。基本上就是把米粉倒入滚水里煮熟了再捞起来,放在提前打好酱油,醋,盐,味精的碗里,再浇上牛肉“码子 ”或者猪肉“码子 ”,撒点葱即可食用。

  小编推荐

  从早开到晚的黄家塘牛肉米粉店

  提起黄家塘,想起的总是那家飘香的牛肉面馆,虽然环境不怎么样,但是每天早上总是排着很长的队。黄家塘米粉吃过的人都知道,那是首创码子 牛肉米粉。原料牛大骨加上特制调料熬制成的原汤,味道相当给力!荆州人都晓得,哈哈~~

  

 

  荆州过早之锅块

  意大利有披萨,不少省市有烧饼,而荆州有锅块。锅块香、脆,锅块种类繁多,有“鞋板锅块”(做得大象鞋板)、“牙子锅块”(做得细而长象月牙)、猪油锅块、豆豉锅块、糖锅块等等。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肉馅。刚出炉的锅块,那个香啊,令人垂涎欲滴,不能自拔啊!

  小编推荐

  沙市美佳华后巷的知名锅块小店

  穿过北京中路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美嘉华的后面的小巷。破烂的小巷中,在最不显眼的一条巷子里,我找到了一张脸。一张侧面特别象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汪涵的脸。他,就是做汪涵锅块的师傅。他的锅块,因为他这张和汪涵相似的脸而闻名荆州,许多人象我们一样慕名来而,于僻巷中他的小炉前,吃他的锅块。

  

 

  荆州过早之圆豆泡糯米

  所谓圆豆,其实就是黄豆,我们荆州人都把圆豆叫做“絮豌子”所以圆豆泡糯米又被我们称之为“絮豌子泡糯米”,它是许多荆州人过早(吃早点)时的最爱。

  圆豆泡糯米在当地十分受欢迎,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早餐食品,用猪骨汤浸泡熟糯米、熟豌豆调制而成。成品糯米粘滑,豌豆软烂,汤汁油润,豆香扑鼻,鲜咸中略带辣,开胃爽神。

  小编推荐

 
 

  微博网友在大赛巷吃圆豆泡糯米

  说起圆豆泡糯米这道美味,就不得不提到沙市的大赛巷。大赛巷是一条由满街的美味装点的巷子,多年来,它的名声早已经漫溢出去,更时时勾起不少踏足外乡的荆州人的回忆。大赛巷的圆豆泡糯米更是许多老荆州人的首选,白白的糯米饭,精心调制的圆豆,再浇上用纯正大骨头熬制的浓汤,总能俘获无数的吃货们!

  

 

  荆州过早之米圆子

  米圆子又叫豆腐元子,吃时先用热汤将米元子煮沸,用捞笈子(漏勺)捞起沥干汤水,再投入拌有姜丝、虾米、紫菜、酱油、醋、豆瓣酱、甜酱、辣酱、干萝卜丁、胡萝卜丁、牛肉末、香油等十几种调料的汤碗中,一碗热腾腾、辣熙熙、香喷喷的米元子就做好了,米元子的润滑、调料的香鲜,保管叫你吃了还想吃。

  小编推荐

  荆州文化坊的米圆子店

  米圆子作为荆州的特色小吃,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尤其是那些长年在外的荆州人。冬天来了,又到了吃米圆子最好的季节,文化坊的米圆子小店冬天基本一天可以卖150碗。米圆子圆润的外形,在小店师傅看来有“团团圆圆”的寓意,而冬天里络绎不绝吃米圆子的市民,吃的就是一种乡情。

 

  荆州过早之热干面

  沙市的热干面,和武汉的不同,没有放卤水,加了豆瓣酱和甜面酱,比较符合沙市人的口味。

  小编推荐

  沙市凤台坊热干面

  热干面早上2块5一碗,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2块5着实很便宜。别看小小热干面普通,吃起来却让人停不下筷子,除了面有劲道,酱料也是店家独家炮制的。最令人感动的是,提供白粥,以免顾客吃热干面太干了。这么贴心的举动,真是让人感激涕零。

 

  荆州过早之手工米粉

  如果说黄家塘米粉胜在它的味道和配料,那手工米粉则胜在它细腻的口感。不同于机器米粉,手工米粉,味道更淳朴,并深深融入荆州人的生活。不同于为了适应大批量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机器米粉,手工米粉的口感更加厚实有弹性,而且历史要久远的多,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米粉红极一时,不过八十年代机器米粉的出现,一时间给了手工米粉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手工米粉逐渐退居二线。但是人们对于传统的食物,始终是难以忘怀的。选择越多,人们反而越发对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食物产生更多的眷恋。

  小编推荐

  荆州梅台巷手工米粉

  沙市区梅台巷手工米粉店是一家百年老店,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没有高档的桌椅,有的只是简朴和纯正。这里的米粉特别滑嫩,而且有股糯米的清香,汤汁也非常鲜美,现做现卖,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捧场。

  目前手工米粉在沙市只有他这一家,别无分号,梅台巷手工米粉已经到工商部门注册了,所有自称是梅台巷手工米粉一律是侵权。

  

 

  荆州街头小“过早”

  顶顶糕

  

  顶顶糕采用大米粉、糯米粉、红糖和桂花等为原料,放入特制的小木格或者竹杯内,置火上蒸几分钟,取出后,用木杵顶出糕块即成。特点是松软带糯,清香味甜,深受老人和小孩的喜爱。顶顶糕这种传统小食越来越少,偶尔在街上才能碰到这种美食。

  油香

  以粳米磨成的米浆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黄豆酱,再加点葱花、细盐,放入模具(勺子)中再放入油中炸熟。炸熟后像个圆圈,表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香脆。陪着豆浆、豆腐脑更是美味可口。

  

 

  欢喜坨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又就糍饭团,是荆州地区有名的早点小吃,香黏的糯米裹上酥脆的油条,糯米性温,有滋补作用,尤其对腹泻病人有很好的疗效。

  沙市人还喜欢吃糯米食。在外地糯米食品往往只见到炸糍粑,而在沙市糯米食品五花八门,常见的是糯米包油条。经常看到时髦女士花1元钱买个糯米包油条边走边吃,似乎这样更加时髦。对这些上班属来说,糯米包油条无疑是一种经济实惠,方便而节约时间的早点。

  汽水粑粑

  米粑,又有称米粑粑,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又叫溜粑。因为均已成对合起出售,所以也有称作为对粑。如果在荆州的小巷口看到一辆板车,上面置一大灶,灶上一口大平锅,那就是做米粑粑的了。米粑粑是把大米磨浆后发酵,在平底锅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而成的一种小饼。刚出锅的米粑粑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吃起来糯糯甜甜,十分可口。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