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脑瘫诗人余秀华走红 曾在荆州古城穿越历史隧道

来源: 荆州晚报 2015-01-26

  资料图片:余秀华站在自家门前。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她走红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余秀华来到荆州

  在荆州古城上

  向外望,车水马龙。向里望,熙熙攘攘

  而姐姐,在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确定:此刻,存在

  我们不停地走,黄昏欺近,却发现,又回到东门

  小小的惊恐摁回内心:我们在历史的隧道里回到原点

  一定是幻觉

  “荆州城”字未褪色。仿佛等着时间一回头

  就能找到它。它说:我在,一直在,永远在

  我从来不怀疑历史的颜色就是这城墙砖的颜色

  我相信此刻每一块砖里都有烧沸的霞光

  姐姐,抱抱我。如抱住护城河里的一片水

  一片水里一棵柳的倒影

  一棵柳的倒影里刚刚飞走的燕子

  姐姐,此刻的春天让我饱含热泪

  我如一滴水回到一条河,一块砖回到一个城

  当初刘备三借荆州,关羽千里走单骑

  历史的潮流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滚滚而来

  英雄辈出的平原上,一眼望去

  姐姐,我想紧紧抱住城头,不让风把我带走

  而今世,他们一定魂落古城

  在旖旎春光里,等我辨认

  瓮城里,有人卖葫芦丝,戏服

  这景象让人感慨又着迷:我们都有一个瓮,自入其里

  姐姐,如果我吹起葫芦丝,而你穿上戏服一曲奏完,一舞终了

  我们躺在古城上,渐渐化进城墙

  而无人看见

  姐姐,你是否认可这样的幸福

  (余秀华写于2014年春)

1月17日拍摄的余秀华。

  余秀华,这样一个朴实而普通的名字,这样一位生长于湖北钟祥农村的残疾妇女,她不向命运的残酷低头,以强大的精神破开肉体的束缚,用颤抖的手勇敢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写诗近20年,余秀华近日却因为一首叫做《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从网络红遍全国,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忙于接待各大媒体、出版社的同时,余秀华却也没有忘记,她与荆州,与荆州诗人圈,有点不可不说的缘分。

  翻开《荆州晚报》2014年12月23日这一期的《垄上诗荟》,赫然就可以看到余秀华的名字和作品。当时的余秀华谈不上默默无闻,却也没有多少人关注,甚至连一张可以上报纸的照片都没有。当然,现在只要在网络搜索栏里输入“余秀华”三个字,她的照片就铺天盖地而来。

  余秀华与荆州的渊源始于2013年。那一年,她加入了由荆州诗人成立的“垄上花开文学沙龙”。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垄上花开文学沙龙”组织的几场活动,但她一直与荆州诗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余秀华心目中,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文化遗址很多,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而在这里熏陶成长起来的荆州诗人,也都是很不错的。

  2014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余秀华终于来到了荆州,和几位文友见面。闲谈之余,大家一起登上古城,看荆州的风景,赏历史的古韵。

  春天的古城风景旖旎,余秀华站在古城墙上,心情分外的开朗,似乎感觉到曾经的三国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感觉到金戈铁马的声音,感觉到一个个历史人物的面容。

  “我从来不怀疑历史的颜色就是这城墙砖的颜色;我相信此刻每一块砖里都有烧沸的霞光……当初刘备三借荆州,关羽千里走单骑;历史的潮流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滚滚而来……”历史和现代交融在一起,余秀华感慨万千,回去后写下了这首专门为荆州所做的《在荆州古城上》。

  女人。农民。诗人

  ——向你致敬以后,各自营生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余秀华自述

  “红”与我没关系

  记者:一夜之间网络爆红,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是否影响到你的心态和生活?

  余秀华:感觉很累啊,不过还好,减肥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心态没有什么变化,顺其自然吧,老太婆(余秀华自我调侃)对人生看得很透。

  记者:他人对你的诗歌作品看法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余秀华:我写什么是我的事情,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情,我管不着,也不想管。现在被“红”,好像与我没什么关系。

  希望人们看到的是我的诗

  记者:媒体给你贴上了“农妇”

  “脑瘫”“诗人”等标签,你介意吗?

  余秀华:虽然不喜欢,但是随它去,我管不着,也不在乎。因为这也是事实啊。我希望人们看到的是我的诗歌而不是我的身份。

  记者:如果要用三个关键词来评价自己,你觉得是哪三个?

  余秀华:女人,农民,诗人。女人是人的自然属性,农民是我的社会身份,诗人是生命身份。

  诗歌写起来没那么费力

  记者: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基于怎样的故事创作出来的?你个人喜欢吗?

  余秀华:在群里聊天的一句玩笑话,觉得好玩,就构思了下面的句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我觉得写得并不好。

  记者:诗歌对于你自己而言,是什么?

  余秀华: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伙伴,灵魂的情人。

  记者:为什么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选择了诗歌而不是其他文体?

  余秀华:因为诗歌的字数最少,写起来没那么费力。身体上的不便,让我每写一个字都非常吃力。我先用最大的力气保持住身体平衡,然后使劲用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

  没有最好的作品

  记者:写诗十几年,最令你印象深刻、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余秀华:去北京的人民大学参加诗歌朗诵会。2014年12月15日,我登上去北京的列车,参加了由诗刊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5位“最低层的人”的诗歌朗诵会,诗刊社特为此次朗诵会出版《诗刊》(号外),刊发我的诗歌作品20首。

  记者:以前出过诗集吗?火了后,是否准备出书?

  余秀华:以前没有出过。准备出书(记者获悉,分别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将同时在2月份与读者见面)。

  记者:如果要推荐一首自己的诗歌给大家,你推荐哪一首?

  余秀华:没有最好的,只希望越写越好。

  我只是写自己的诗

  记者:你的故事让大众开始关注诗歌现状,是否能为日益小众化的诗歌群体注入新的活力?

  余秀华:我只是写自己的诗歌,我不知道有何影响也不在意。

  记者:写诗能否带来经济收益?

  余秀华:希望如此。

  记者:接下来,你将有什么打算呢?

  余秀华:继续写诗歌,提高自己的修养。

  余秀华的故事

  余秀华近二十年与诗歌为伴。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近年来也渐渐收获诗坛一些认可、赞赏之声。

  命运多舛

  39岁的余秀华,来自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出生时因脑缺氧而造成脑瘫。因不能干重活,也无法上大学,她高二辍学后就一直赋闲在家。

  如今,家里喂养了一群兔子,她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这群小东西,这也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之一。

  日子过得枯燥平淡,但余秀华并不苦闷,她的精神世界反而出奇的强大。虽然已经不记得开始写诗的具体时间,但余秀华想要倾诉,想要表达的心情却从没有停止。对于她来说,拿起纸笔,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有时候就是自己一刹那的感觉,不高兴的时候,就去表达一种不高兴的情绪,并不是说要用诗句达到什么样的表现……”采访中,余秀华这样说道。

  创作诗歌

  对余秀华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她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余秀华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她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也做不到逆来顺受。她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她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她,温暖了她,或者让她真正伤心了,担心了。

  一个人生活得好,说明社会本身就是好的,反之亦然。“作为我,一个残疾得很明显的人,社会对我的宽容度就反映了社会的健全度。所以我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余秀华在自述中这样说。

  意外走红

  2014年《诗刊》9月号,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主标题,重点推出了余秀华的9首诗歌作品,并配发了她的创作谈《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编辑评论文章。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2014年12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教学楼,当余秀华朗诵完自己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时,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对于一名脑瘫患者,仅仅是朗诵也耗费了她许多力气。现场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也让余秀华内心澎湃不已,至今难忘。

  随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余秀华的专访报道,这也成为她日后红遍朋友圈、微博的开始。

  记者手记

  让受伤的灵魂找到自己

  余秀华生平最渴望“走出去”。而她自己也没有想到,除了人间的马路,还有网络的路。

  日前,一首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红网络,从去年12月至今,该诗的作者余秀华已成为最红的诗人。她的诗作接连在全国知名诗刊上发表,她被邀请到人民大学参加诗歌朗诵活动,她也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当代的艾米莉。狄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当记者看到全国主流媒体对余秀华的报道文字时,心里是为余秀华不平的。他们有的是“抓眼球”,有的是自我炒作,将诗人余秀华置于一个“娱乐”的角色在消费,这于余秀华而言是不公平的,但面对强大的网络攻势,她却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写诗表达她的思想。只要大家理性地去读她的诗,我们不难读出她那从不屈服的抗争,和被群殴后擦去嘴角血迹的微笑。很幸运,余秀华能够通过写诗,让所有受伤的灵魂找到了自己。(记者黄媛媛柳柳)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