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中唐宰相诗人元稹:被流放江陵写诗牢骚的1800天

来源: 江汉商报 2015-02-07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是晚唐“二奶”鱼玄机的江陵吟。和鱼玄机一样,唐才女诗人薛涛、霍小玉等也是长恨当歌。

  薛涛的情郎是被贬到江陵的元稹(zhen)。元稹与美才女薛涛玩“姐弟恋”,彼此“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元稹也作了篇文章《莺莺传》,就是最早的《西厢记》。元稹的“西厢记”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情感讲述,是最早的“纪实文学”。他的“西厢记”故事走红于江陵。元稹还曾作《江陵放言》。

  元稹曾经沧海

  元稹(779-831年),其人品官品有褒贬掺毁誉,让人无所适从,究竟哪是真相?

  他是政客也是诗人,是被贬江陵的失意人,似乎也是攀附高贵的风流才子?他久负盛名,也身负骂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他的原创。他和中唐白居易并称“元白”派,是新乐府运动的旗手。他在自选集第11卷《律诗》中承认:“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他的诗歌最动情的还是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继潘安之后,把悼亡文学推到一个高峰。在元稹之后,只有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可与之媲美。

  千古不衰的“十大才子书”《西厢记》出自他的《莺莺传》。贞元十八年九月,元稹把自己和初恋情人崔双文的故事写成《莺莺传》,并成为一个成语“始乱终弃”的开始。“贫贱夫妻百事哀”就出自他的诗行。

  婚恋上,与崔莺莺相恋,被人视为寡情薄幸;与韦氏成婚,被人视为攀附高门;在江陵纳安氏为妾又被认为是言行不一。被贬江陵,也有两种版本:有说,元和四年(809)31岁的他做了监察御史,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有说他因为与宦官争驿馆的正厅,被打伤,反而被开罪外放。纵观元稹一生,实布满荆棘,几番浮沉。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积极入世、为国为民、不畏权贵、屡遭诬谤的一面,而总是片面地放大他与宦官交识,以文才而登相位的短暂经历,故又被认为是变节,是依附阉党权贵的势利小人。他一直被人视为人品低下,连带诗文也为人忽视。被人津津乐道的总是他风流才子之名和与莺莺、薛涛的恋情。

  元稹字微之,排行老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迁徙长安。元氏是北方鲜卑族拓跋部显贵后裔,唐代衰落,他的祖父元悱,仅当了个县丞。元稹的父亲元宽尚武多才,长期沉沦不遇。元稹八岁丧父,随母亲郑氏投靠凤翔亲戚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家中“衣不布体,食不充肠”,但母亲郑氏依然亲自教元稹读书识字。父辈藏书颇富,元稹勤奋好学。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15岁及第,25岁进士。28岁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等小官,因频频上书议论时政,5个月后即被贬为河南县尉。为母守孝3年后为监察御史,5个月后又被排挤。依然故我直陈弹奏,32岁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37岁再出为通州司马。41岁遇大赦返京,43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44岁同平章事,3月后即罢相,51岁入为尚书左丞,52岁为检校(代理)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53岁卒。

  元稹少年丧父,青年丧母,壮年丧妻,在江陵续娶的妾侍安氏仅四年亦去世。

  元稹江陵放言

  华中师范大学张旋在硕士学位论文《元稹江陵诗研究》中说,江陵是元稹人生的谷底,却是他诗歌的高峰。也是他人生和心态的转折点。

  元稹在江陵生活了5年,公安石首松滋都有他的足迹和诗赋。楚文化楚辞对他的影响不止张旋说的一点,应该比较大。张旋还说,江陵是贬谪文化的交叉点。从屈原到王粲到张九龄、滕子京……从《离骚》到《登楼赋》到到《岳阳楼记》。江陵既是元稹的避难所,也是他的情殇地。江陵是元稹绕不开的梦魇,诗歌是元稹抒发怨愤排解苦闷的主要方式。

  在被贬途中、初至贬所和长期谪居三个阶段,从激愤难抑、即景生情,到怀人伤悼、抚存感往,再到权道济世、龃龉不安,是元稹诗歌创作心态的转变过程。元稹从外显得激愤转变为内敛的感伤,在经历磨难和病痛之后,重新走向涅槃。他越来越成熟,心态的成熟,诗歌创作的成熟。

  张旋考证,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由东台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不是因为个人恩怨,他“性锋锐,不欲碌碌自滞”。从为官之始,就频频上疏议论时政,“为执政所忌”。他任职监察御史后,想“上打老虎,下打苍蝇”。白居易的《元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等都对元稹有大段叙述。考其一生,元稹屡遭污枉,几起几伏,大多数时候外放。尤其是四十岁以前,因为他累书劾奏,得罪权贵。四十岁后的际遇得以好转,最大的原因是唐穆宗的赏识,而非所谓阉党的提拔。

  元稹虽是一个封建官僚,但其一生志向是治国平天下。那时宪宗虽有“中兴”之称,但宪宗是凭借宦官、藩镇和反永贞革新的官僚势力登上皇位的,他受制于宦官、藩镇,无法缓解主要矛盾。

  元稹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忧心忡忡,他在贬江陵期间写的《叙诗寄白乐天》,就有细致真切阐述。

  元稹在监察御史任上访察东蜀官吏,了解民生疾苦,奏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但元稹仍顽强地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从不留情。白居易用“名动三川”来形容。元稹一腔热诚赢得民心也树立了大量政敌。元稹自己:“及为监察御史,又不敢规避,专心纠绳,复为宰相怒臣不庇亲党,因以他事贬臣江陵判司。”藩镇权贵无不欲除元稹而后快,被贬是迟早之事。引发元稹被贬江陵的是两个事件:一是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遇到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二是与内官刘士元争厅,“击稹伤面”。

  关于这两件事,史料多有记载。第一件事,元稹反腐被视为“胡为”,结果是自己被罚一季的俸禄,不法者却只被罚一月的俸禄。

  第二件事,元稹先到达驿站上厅,而宦官刘士元(或仇士良)后来却和元稹争。宦官蛮横无礼,元稹受到欺侮还被打伤。宪宗处理结果却是元稹被立刻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宦官在朝中的势力根本无法撼动,元稹只能满怀冤屈的被贬往江陵。

  由此可见,前两件事都是表相,根本还是元稹刚直不阿,直接损害到权贵和藩镇的利益。为国为民是元稹的真性情,并在一生中一以贯之。

  元和五年三月中旬,元稹在领旨当日等不及白居易相送,就离开长安前往江陵。由长安东南出蓝田、武关至邓州而南行蓝武驿道,一路山路狭险。经半月到达江陵府。

  江陵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唐代属山南道,距长安一千七百七十余里,是荆南节度使的治所,也曾是唐朝的陪都。

  元稹初贬江陵的激愤情绪更多是对自己含冤被屈的不满。

  当时的荆南节度使是赵宗儒,他对元稹礼遇有加。同时元稹在江陵也有很多熟友,如许康佐、杜元颖、窦群、李景俭、崔瑁等当时都在江陵。他们之间常常聚会,相互酬唱,留下很多诗篇,但是无罪被贬的郁结始终难以消除。他不仅在前往江陵的途中不断写诗抒发自己的愤懑,到江陵后仍然难以释怀,尤其是在得知当初自己奏劾的房式居然升任宣歙观察使时更是为之气结,在《放言五首》中有“眼见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流离他乡,难免思亲人念友,尤其是亡妻韦丛。元稹数次在梦中与亡妻相见,醒来后已是泪满衣衫,这时期的悼亡诗都是为怀念她而作。

  在《祭亡妻韦氏文》中,元稹写道:“况夫人之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有夫如此其感也,非夫人之仁耶?”他对韦氏感念之深由此可见。后人往往因为他一年后就纳妾安氏,而对元稹的品行产生怀疑。古代男性忙于自己的功业,家中的事情都是由妻妾来料理,元稹到江陵半年后,稚女保子也来到江陵,家中确实需要一个人来照顾。

  关于元稹是否变节,投靠曾经排挤他的宦官?元稹自叙,他返朝是得当时宰相令狐楚、江陵籍段文昌之助,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唐穆宗对他诗文的喜爱。

  元和六年,严绶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而中人崔潭峻则是与他同来的监军。同年三月,一直器重元稹的宰相裴洎去世了,这使得元稹早日还朝的希望也成为泡影。

  在江陵,严绶、崔潭峻对元稹都很赏识,元稹心存感激。

  严绶本人交结宦官,但也非一般庸官,政绩尚佳。他在宪宗朝初上任,就积极主张用兵藩镇,对宪宗朝的中兴不无贡献。任职荆南节度使时带领百姓整治后湖淤泥,元稹还作有《后湖》一诗加以颂扬。

  元和八年,严绶奉旨讨伐溆州少数民族张伯靖的叛乱,元稹为从事。在此期间元稹得了很严重的疟疾,从当年的夏天一直病到了第二年初。因此,这期间他写了数篇涉及到这次大病的诗歌。元和九年,大病初愈后的元稹应湖南观察使张正甫之邀去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游历,并顺道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对荆楚的山川风物、民生民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身体状况的好转和心情的平复使他有更多精力进行诗歌创作。此时他创作的大多诗歌已不再是为了排遣低落情绪,而是展现他对社会民生的积极、热忱的关注,因此这年的诗歌数量大为增加。

  在元稹谪居江陵的近五年间,虽然和贬到浔阳(九江)的白居易一直没有机会相见,但二人一直诗文往来酬唱频繁,相互关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是一生的挚友。“诗友亦诗敌”。

  白居易尝云“每被老元偷格律”,其后自注言“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后格变”。在元稹被贬江陵落魄之时,白居易将自己所作之诗赠与元稹。白居易在《登商山最高顶》: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在江陵有白居易的超级粉丝葛清,他全身刺满白诗。在江陵“地多词客”,西曲《江陵乐》、《荆州歌》等广为传诵,可能他们也受了才子元稹的熏陶。

  元稹在《贬江陵途中》诗中有说:“想到江陵无一事,酒杯书卷缀新文”。

  元稹江陵任期结束时,他又写了《叙诗寄白乐天书》,其中有言:“又不幸,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今三十七矣,五六年之间,是丈夫心力壮时,常在闲处无所役用。性不近道,未能淡然忘怀,又复懒于他欲。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然亦未尝缮写。”元稹对自己正值壮年却无用武之地,十分痛惜自怜,只好专注于诗歌创作。

  元稹与白居易、李绅、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行简、张籍、王建等著名文学家都有交往。

  江陵五年,是元稹诗歌的高峰。

  在江陵,元稹不仅感怀个人荣辱得失,情感悲欢。元稹听闻有终老不嫁的贡绫织户,和泪写下《织妇词》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34岁时,应李景俭的要求,元稹在江陵首次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元氏长庆集》,收入800多首。这是他贬谪江陵期间的重要事件之一。再次出个人作品集时,有诗1000多首,共百卷,北宋欧阳修曾见过。现存不到800首,其中有290首作于江陵,这些诗中,元和五年被贬途中半月存诗38首,到江陵任上存诗64首,其后共有诗188首。

  元稹在《叙诗寄白乐天书》一文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结集的初衷、分类的标准等:“适值河东李明府景俭在江陵时,僻好仆诗章,谓为能解,欲得尽取观览,仆因撰成卷轴。其中有旨意可观,而词近古往者,为古讽。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为乐讽。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为古体。词实乐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

  元稹情陷江陵

  元稹官场失意,情场却得意。被边缘化后,以诗歌的形式,他发了很多牢骚;他写过很多情诗,赢得芳心;他写过很多唱和,交结朋友。后人发现,他的诗歌太真挚,太真实,完全就是他的内心写照。他的《莺莺传》,和他的真实生活太相似了。后多认为他就是在写自己,是纪实的开端。

  贞元十五年冬(799年),21岁的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良家淑女。贞元十六年,元稹再赴长安应试,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贞元十八年,韦夏卿将小女韦丛嫁给24岁的元稹。

  贞元十九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科举,名列第一,授左拾遗。其间他频频上书议论时政,五个月后即被贬为河南县尉。其后为母丧丁忧了三年。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元稹除去孝服,得宰相裴度提拔,任东川监察御史。就在这一年七月,他的妻子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

  韦丛知书达理,陪他七年度过人生低谷,31岁的元稹写了很多诗怀念她,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元稹怀念韦丛的诗歌共有33首,其中尤以《遣悲怀》和《离思》最为人称道。

  元稹一生最好的诗,艳诗写给了初恋,《会真诗》收录在元稹诗集里,词香句艳。悼亡诗,写给了相伴七年的发妻韦丛。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后世所传诵。

  两年中,元和六年春,元稹在江陵续娶安仙嫔为妾。

  四月上旬,元稹到达江陵,元稹的老朋友李景俭(曾是元稹岳父韦夏卿的部下)、张季友、王文仲等也在江陵府任职,他们一起诗文赠答,宴饮出游,似乎赶走了他的丧妻之痛。李景俭见元稹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一说寒食节),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

  元和九年(814年)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出贬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与裴淑结婚。裴淑(字柔之)是新任涪州刺史裴郧的女儿,也有才思,工于诗。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即后来红极一时的《西厢记》的前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元稹与薛涛的姐弟恋曾是轰轰烈烈,最后却是落花流水。

   元和四年三月,(公元809年,到江陵前一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在锦城,仰慕已久的他们相遇了。他31岁,她41岁。一个是举国闻名的风流才子,一个是名动蜀中的绝代佳人。一个风华正茂,一个美人迟暮,双双倾倒了。

   薛涛16岁出道,早已红艳天下,但她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不惑之年,忽然被元稹点燃。

   元稹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也写下《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俨然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山盟海誓,情深似海。她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的春天,回到了豆蔻年华。

   可惜,时光苦匆匆,到最后,只能轻声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七月,韦丛逝。

   转年二月,元稹被贬江陵。薛涛赠诗《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也是在这一年,薛涛自创“薛涛笺”。薛涛《赠远》诗“月高还上望夫楼”,显然薛涛已经把元稹当作了自己的丈夫。

   元稹没有娶薛涛,薛涛最后终身未嫁。有人觉得原因有三:与薛涛热恋的时候,他是有妇之夫;两人年龄悬殊;薛涛虽有才有色却是乐妓出身,社会地位低下,对元稹的仕途根本没有帮助。

   元稹的元配韦丛去世后,他在江陵娶了安仙嫔。四年后,安仙嫔病逝,元稹续娶大家闺秀裴淑。两次机会,但元稹都没有娶薛涛。

   聪明如薛涛,看尽浮生千帆过,心中自澄明。也许,在驿路断桥边,她就是一枝清冽的雪梅。如果,注定不是你生命中的那朵青莲,亦无需做你曾经的沧海水巫山云。

   大和五年(831)五十二岁,元稹卒。次年夏,浣花溪,薛涛卒。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崔莺莺”是位没落士族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冲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用诗歌互动示爱。当张生如约前来相会时,她却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陷于绝望时,她忽又大胆逆行,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崔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挑战封建礼教时终于“出位”,悲剧收场。莺莺的悲剧,代表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但后来她拒见张生,柔弱中倔强。

   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后人认为这是在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行径借口开脱,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莺莺传》原题《传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现名并沿用至今。因传中有元稹所赋《会真诗》的内容,亦称《会真记》。元稹的《莺莺传》真是一个“传奇”,宋代就被赵令畤改编为《莺莺传》话本,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最为出名,明清都有《续西厢》等。直到今天,活跃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剧目中的西厢故事,《莺莺传》仍是其源头。

   张生的原型,原说为张籍等。宋代王铚在《〈传奇〉辩证》考证张生为元稹本人。赵令畤在《辩传奇莺莺事》中论证最为详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而崔莺莺的原型,王铚认为莺莺是元稹姨母郑氏与永年县尉崔鹏之女崔氏,即元稹的表妹。

   因为,元稹的情史与之太多吻合了。后人一般认为《鸳鸯传》是元稹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一直耿耿于怀,不吐不快,于是写出来自我救赎,以求良心的解脱,但包袱依然太重,因此文过饰非。

   张生初见莺莺,便“行忘止,食忘饱”,等不得三月之期,明媒正娶,生怕自己熬不过相思之苦,求小红娘为荐,得床第之好。莺莺从最初西厢自荐枕席,就知这爱注定成灰。张生弃了莺莺,还将莺莺的信示其友,并大言不惭地发“尤物论”为自己辩护。一个厚颜薄情,一个遇人不淑。元代编剧王实甫却把悲剧改写成了大团圆,《西厢记》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元稹江陵出诗集

  在江陵,元稹还作了很多诗。途经商山,梦遇亡妻,于是作《感梦》,后作《合衣寝》、《竹簟》、《梦井》《弹乌夜啼引》等。

   元稹另有《梦游春七十韵》诗,乃自传性的作品。写到了与蒲城崔氏双文恋爱的幸福和分手的痛苦;次写与韦丛结婚的美满和伤逝悼亡的悲哀。最后写自己仕途之坎坷、情怀之幽愤。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序》云:“微之既到江陵,又以《梦游春诗七十韵》寄予……”

  贬江陵途中

  想到江陵无一事,酒杯书卷缀新文。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暇日上山狂逐鹿,凌晨过寺饱看云。算缗草诏终须解,不敢将心远羡君。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纵有明在下,区区何足云。陶虞事已远,尼父独将明。潜穴龙无位,幽林兰自生。楚王谋授邑,此意复中倾。未别子西语,纵来何所成。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惧盈因邓曼,罢猎为樊姬。盛德留金石,清风鉴薄帷。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谁恃王深宠,谁为楚上卿。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千乘徒虚尔,一夫安可轻。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

  谢傅知怜景气新,许寻高寺望江春。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山茗粉含鹰觜嫩,海榴红绽锦窠匀。归来笑问诸从事,占得闲行有几人。

  《后湖》

  荆有泥泞水,在荆之邑郛。郛前水在后,谓之为后湖。……富者不容盖,贫者不庇躯。得不歌此事,以我为楷模。八月六日与僧如展、前松滋主簿韦载同游碧涧寺空阔长江碍铁围,高低行树倚岩扉。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草引风轻驯虎睡,洞驱云入毒龙归。他生莫忘灵山别,满壁人名后会稀。

   元稹还有《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元稹诗注云:“龙山落帽台去(江陵)府城二十里”。江陵龙山是一座人文名山,它是“孟嘉落帽”典故发源地,孟嘉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外公。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