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港第二大码头预计明年5月完工 总投资4.05亿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5-09-08

  

资料图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符松硕 乐雨晴 通讯员王晶)经常开车走荆江大堤的市民可能会注意到,在大堤的木沉渊段,有一个大型的综合码头正在兴建,这就是目前荆州港仅次于盐卡的第二大码头——江陵跃进码头。该码头于2014年动工开建,目前已完成了80%的工程量,预计明年5月就可正式投入运行。

  跃进码头,选址位于荆州开发区和江陵县的交界地带,年设计吞吐能力303万吨,总投资4.05亿元。共设计有3000吨级泊位4个,其中,散货泊位1个,件杂泊位3个。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跃进码头采用的是散货泊位和件杂泊位分开施工的方式,目前位于码头上游的散货泊位已经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现在进行建设的主要是件杂泊位的水上立岸平台。

  按照设计,跃进码头的散货泊位主要承接煤炭、硫磺、砂石料等散流体货物的运输,件杂泊位主要运输已经打包好的货物,如玻璃、木材、化肥、水泥、钢筋等。两个泊位的年吞吐能力分别为176万吨和127万吨。据项目投资方介绍,之所以选择在木沉渊港区进行综合码头的建设,主要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区位优势。

  除了良好的水文条件,跃进码头还在荆江大堤内侧兴建了一个占地24000平米的巨大堆场,主要用于运输物资的暂时存放。作为荆州市“一港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码头的建成,将有效增强沿岸地区的水运吞吐能力,对江陵县和荆州开发区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该码头主要进行件杂货物和散流货物的运输,因而,与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盐卡码头相比,两者将形成业务上的优势互补,共同改善荆州城区的水运环境。

  【延伸阅读】

  另据《江汉商报》6月16日消息:

  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码头一号引桥基本完工

 7053A3CE089A47CFA122EDDF890E8408

资料图

  记者昨从市港航局获悉,截至目前,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综合码头工程1#散货泊位已具备装卸能力,对应的后方散货堆场及设备已经安装完毕。2#、3#、4#高桩泊位水工部分基本完工,一号引桥基本完工。

  据了解,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综合码头工程是省交通运输厅“十二五”重点港口建设项目工程。2015年2月被湖北省发改委列入省重点项目工程。

  项目2014年7月20日开工,截至2015年4月30日,项目总投资达2.49亿元。该项目新建3000吨级(水工兼顾5000吨级)泊位4个。其中散货泊位1个,件杂泊位3个。(记者 王章青 通讯员 王晶)

 

  

  【延伸阅读】

   另据《荆周刊》2014年12月15日消息:

  老码头·新天地——从码头文化看荆州城市发展

  汽笛鸣响,满载货物的轮船缓缓停靠在码头上,码头工人背着麻包,来回穿梭于轮船与江岸,江水来回涌动,拍打着岸边。

  这是我们很多老一辈荆州人都非常熟悉的码头场景。曾几何时,不论白天黑夜,沙市港码头总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处在长江黄金水道的沙市港,历史上曾和无数次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1876年《烟台条约》把它辟为外轮“寄泊港”;1895年《马关条约》让它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沙市港在清末及民国时达到兴盛期,当时,湘鄂的农副产品、川黔的山货都在这里集散,港口内一时桅樯如林,千帆竞发。

  水运的繁荣带来当时餐饮、商贸、服务、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建设的进程,甚至深深影响了荆州人的性格,孕育出了独特而富有意味的荆州码头文化。

  岁月荏苒,荆州长江边的码头,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内河与外河,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码头故事。现在,荆州城市大了,船只多了,码头宽了,传统的散杂货运码头正在华丽变身为现代集装箱物流港区,但唯一不变的是涛涛江水中承载的荆州这座城市和人们开放、包容、进取、坚韧的性格特征,荆州码头文化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老码头工人:卖力气,下馆子

  50岁的彭开涛年纪不算老,可在沙市码头工作已30多年了。从小在沙市码头长大,16岁就当上了码头工人,彭开涛的父亲、大哥也都做了一辈子的码头工人。在沙市,彭开涛一家堪称码头工人世家。

  力气大一次能扛两麻包

  在彭开涛的记忆中,码头工人就是个卖苦力的。彭开涛的童年是在码头度过的,每次长江上轮船一来泊了岸,父亲和年长他14岁的大哥就甩开膀子干起了活。100多斤的麻袋他们一次可以扛两个。麻袋包里装的是粮食、布匹、水泥、化工产品等,由于货物不同,每个麻包重量不等,最重的可达200斤。彭开涛的大哥当时年轻力壮,力气大那是出了名的,200斤的麻包他也照样一次扛两个,而且下船上坡走得稳稳当当。那时,一名码头搬运工平均每天要搬一两百个麻包。一船货物至少两三百吨,基本是散装货物,几乎都是靠人工搬上运下,劳动强度很大。

  彭开涛告诉记者,那时沙市港比较大的货运码头有一码头、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每个码头上都常年有上千名搬运工人在忙活,码头上不分日夜,总是川流不息,一派兴盛繁华的景象。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彭开涛自己也成了一名码头搬运工人。这时码头上开始有了简易的吊车设备,也成立了港务装卸队。散装货物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由人肩挑背扛,而是先用网兜装好,再用吊车将网兜从轮船上吊到岸上来,或从岸上吊到船上,也算是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但在装卸过程中,使用人工的比例依然很大,一般一网兜可装2.5吨货,需由工人把货先搬到网兜里,然后才能运上运下。彭开涛介绍,一个装卸班二三十名工人,一天满负荷工作下来,最多也就装卸300吨货物。那时,码头工人最喜欢装卸的是成套设备之类的货,这种货基本都是已包装好的大箱子,装卸时只需用钢丝绳把箱子系好,再挂到吊车钩子上即可,基本不怎么用人工,因此很轻松。后来,彭开涛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吊车司机,终于告别了搬运体力活。按照他的说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码头上需要用人工搬运的工作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码头上装卸货物基本上都是用机械作业,再不需要人工搬运。沙市长江码头上肩挑背扛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饭量大一餐要吃八两饭

  彭开涛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由于码头工人干的是重体力活,因此饭量都特别大,每餐要八两米饭才吃得饱。一个月28斤粮票根本不够吃,幸好家里兄弟姊妹多,他可以匀点过来吃。那时,一天码头搬运活干完,下班回家了累得动也懒得动。

  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作为一名码头工人,彭开涛还是很自豪的。当别人问起他的工作时,一句“我是港务局的”总会让人投来羡慕的眼光。上世纪80年代初,码头工人的工资算是很高的,其它单位一般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而码头工人的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十元,高的甚至可达百元以上。用彭开涛的话说,他们到哪里都很“玩味”,隔三差五就下馆子,潇洒得很。那时,码头搬运工人每周只休息一天。闲暇时候,彭开涛喜欢去茶馆坐坐,或者去中山公园逛逛,看看戏,听听说书。当时,沙市中山路上有很多茶馆、戏楼,还有很多早堂面馆、小餐馆,那都是码头工人平时乐于光顾的好去处。

 

  新码头工人:半空中指挥“铜手铁臂”

  28岁的周虎是荆州港盐卡码头的岸桥吊车司机,他在这一岗位上已经工作两年多了。荆州港盐卡码头是荆州交通和外贸进出口的重要节点,也是荆州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和集装箱专用港区。用周虎的话说,他的工作区域既是在江边水上,更是在空中,他平均每天要起吊装卸200个以上的集装箱,总共约5000吨以上的货物。这么多货物,换做以前人工搬运,需要30个年轻力壮的码头工人至少不停工作30天。

  操作间离江面30多米高

  日前,记者来到荆州港盐卡码头,只见一艘大型集装箱货轮稳稳地停泊在码头上。江风吹过,激起水面阵阵涟漪。几台大型岸桥一字排开,向货轮“喂”送货物。

  在码头上,最忙碌的人要数岸桥吊车司机。岸桥即集装箱岸边桥起重机,主要用于集装箱货轮的装卸。记者要远远仰望才能看到周虎在操作间工作的身影。

  趁周虎工作的间隙,记者整整往上爬了六层楼,才进到周虎的操作间。第一次爬岸桥梯子,脚踩在镂空的铁梯子上,腿不由得发抖厉害,一阵江风吹来,记者马上抓紧了扶手,生怕被风吹到江里去。据周虎介绍,他的操作间离地面有18米,而地面离江面又有16米,他的工作就是操纵起吊设备,将一个个20多吨重的集装箱从轮船上移到货场上,或从货场移到轮船上。

  周虎告诉记者,他第一次上操作间,也有同样的眩晕感受。那次他在操作间呆了几个小时,下去时头晕得厉害,根本不想吃饭。后来过了好几个月,周虎才慢慢适应岸桥吊车司机的工作。

  记者观察,周虎的起吊工作看起来非常轻松,就是不停地操纵操作杆、按按钮。不到2分钟,一个集装箱就从货轮上“轻易”被移到了货场上。一个普通20尺货柜的集装箱长约6.06米,宽2.44米、高2.6米,自重就超过4吨,装满货物重达20吨以上,完全就是个庞然大物。周虎介绍,起吊标准速度是每小时起吊装卸完成28个集装箱,他最快可达每小时40个,而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最快可达每小时50个。周虎称,起吊装卸集装箱的工作绝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轻松,而是讲究“稳、准、轻、快”,吊车司机工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精确,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

  整个港口只需2名吊车司机同时工作

  在30多米高的空中采访周虎,记者明显感到摇晃很厉害,可谓“惊心动魄”。在这个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岸桥操作间里,周虎师傅每天要爬上爬下6、7次。坐在狭小的驾驶室里,周虎每天要做近千个重复动作,低头弯腰,目不转睛地进行操作。“左边是控制前后方向,右边是控制上下和左右……启动开关时用力要均匀,不要用力过猛……”周虎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操作,显得轻松自如。“今天天气还算好的,有时起四五级大风,我们也照常工作。”

  周虎介绍,目前码头上共有两台岸桥设备。从理论上说,每台岸桥起吊设备上只需一名吊车司机在岗就可正常作业。但为确保安全,每台岸桥起重设备每班都配备了2名吊车司机,方便互相接应。

  据了解,荆州港盐卡码头现有20多名岸桥吊车司机,加上集装箱卡车司机、中控调度员等数名。平时码头上看起来静悄悄的,只有集装箱不停地起吊装卸。据透露,今年盐卡码头的货运装卸总量有望达到10万个集装箱。同时,荆州港盐卡码头除了承担荆州市范围内货物的运输外,还承担着周边潜江、荆门,包括湖南常德等地的货物运输。目前,荆州盐卡港已经成为区域性重件货物和集装箱转运中心。抚今追昔,看看如今的荆州盐卡码头,过去码头上肩挑背扛、人头攒动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码头正在荆州长江沿岸蓬勃兴起,掌握着集装箱起吊新技术的新一代码头工人正在迅速成长!

  “在半空中,指挥‘铜手铁臂’将货物轻松移上移下,机器的运用,让码头工人彻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周虎

 

  沙市早堂面:记录码头的味道

  要说最具沙市地方特色的过早,恐怕非早堂面莫属。据专家考证,早堂面的兴起与荆州的码头文化密切相关。早堂面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时期的沙市港码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95年沙市开埠后,当地一面馆老板根据这里的码头工人因从事体力劳动喜欢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点,制作了这种油厚码肥、汤鲜味美的碱水面条。由于码头工人多在凌晨时分到面馆吃面后上工,故得此名。因为汤厚油重,吃一顿可以管大半天,所以早堂面特别受码头工人的青睐。现已年过花甲的喻学成,做得一手正宗地道的沙市早堂面。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在沙市中山路的一家国营面馆当过多年的早堂面师傅。喻学成回忆,那时每天一大早,面馆里总是坐满了赶来吃早堂面的码头工人。

  “吃下一碗油厚码肥的头锅早堂面,码头工人一天都有精神和力气干活。”——喻学成

  赶早只为一碗头汤早堂面

  上世纪80年代初,喻学成工作的面馆位于沙市中山路老二医院附近,这里是通往江边轮渡码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极佳。这家面馆名为滨江面馆,是当时沙市最为有名的早堂面馆之一,做的早堂面味道地道、码子厚、分量足。面馆归属于原沙市食品公司,只经营早堂面和松针小笼包。

  每天,当天空微露晨曦,滨江面馆就徐徐腾起了香味。码头工人们起了个大早,来到滨江面馆享受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早堂面后,再精神抖擞地赶往码头开始一天的搬运工作。

  虽然天还未大亮,可滨江面馆已是人声鼎沸,面馆的灶台上几口大铁锅热气氤氲。一位师傅抓了一大把碱水面放入热腾腾的开水里。不一会儿,他用竹制的“窝子”将面条捞起来,盛在早已备好的大碗中。另一个师傅接过碗,打上一大勺用猪大骨头加老母鸡、鲫鱼熬制的浓醇高汤,麻利且精准地散入佐料、肉片码子和葱花,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早堂面就出炉了。

  端起大碗,过早的码头工人就坐在面馆的桌前“埋头苦干”,四溢的香味搅动着人们的味觉。吃完面条,面汤也会喝得见底。

  喻学成介绍,他们每天都要要用铁制的大瓮坛熬制一锅高汤做面汤,然后随着面越卖越多汤越来越少,师傅们就会往里面逐步加水,所以要吃到汤厚油重的早堂面就必须要在天不亮就去排队。头锅汤油厚码肥,头锅原汤做出来的早堂面,用沙市话说叫做“头汤面”。去得迟了,就只能吃到逐步掺水的二锅三锅早堂面了。为了吃到原汁原汤的头锅早堂面,码头工人们早早就去等,天不亮面馆就已经坐得满满的了。那时,码头工人们要是吃到了头汤早堂面,肚里有了油水,接下来整天干活都有劲得很,也经得起饿。

  早堂面奢侈的享受 也是幸福的滋味

  喻学成告诉记者,那时一碗早堂面需要2两粮票再加2毛钱,当时沙市一般工薪阶层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显然一碗早堂面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一碗早堂面并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就算是“高薪”的码头工人,也不一定天天都能吃得起。

  在辛劳的码头工人眼里,如果每天早上能吃上一碗头锅早堂面,再加一笼松针肉包子,包子价格和早堂面差不多,要是再自带一二两烧酒的话,那就是无比奢侈的享受了,最幸福的滋味也不过如此而已。

  喻学成回忆,滨江面馆的早堂面之所以有名,主要原因是熬汤所用的猪骨、鸡等食材货真价实。面馆最重要的就是熬制高汤。熬汤选用的是最新鲜的猪大骨头,必须要文火熬上一整夜。熬出来的汤又白又浓,香气扑鼻。当时实行的是计划配给制,每天面馆要下近千碗早堂面,要用一到两头整猪的大骨头。喻学成感叹,当时码头工人不仅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曾几何时,沙市中山路上早堂面馆、餐馆、茶馆、戏馆林立,其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码头工人。

 

  码头文化造就一座城

  说到码头文化对于荆州的影响,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谢葵认为,荆州港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以来一直是长江上的大码头,特别是1895年沙市开埠后,码头上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荆州这座城市孕育的独特码头文化久而久之便闻名起来。码头就像荆州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沙市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一度成为全国的明星城市。如果没有这些码头,也就没有今日的荆州。码头文化浸润进了荆州人的血脉,其中蕴含的进取、诚信、开放、包容精神成为荆州不断发展的内在不竭动力。

  码头兴盛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谢葵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荆州港有着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郢都外港;1876年《烟台条约》把它辟为外轮“寄泊港”;1895年的《马关条约》让它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曾是我国仅次于天津、武汉的第三大棉花出口市场。港口有一千多艘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商船停靠。

  再有,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西接蜀江,东连吴会,北通襄汉,南及湘粤,交通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即为鄂南湘北的物资集散地和西南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遥想当年,湘鄂的农副产品,川黔的山货在沙市长江码头上集散,一时桅樯如林,千帆竞发。

  谢葵称,码头的繁荣自然而来带来餐饮业、工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当时,沙市长江堤内外分别形成了两条繁华的工商业街:堤内的中山路就是沙市的金融贸易中心;堤外的各码头周围兴建了仓库、厂房等,这些地段现在仍然还有以前建筑物的遗存,比如中山路邮电局、老天宝银楼等。

  当时的沙市中山路极其繁华,街面上不仅早堂面馆、餐馆、茶馆随处可见,还有各类商铺、当铺、钱庄林立,甚至连妓院、鸦片馆、帮会等也畸形地繁荣起来。当时,沙市是远近有名的“戏窝子”,荆河戏、花鼓戏、汉剧、皮影戏等各种戏班子在这里云集。现在沙市仍有歇后语云:旃檀庵看戏——挤人。旃檀庵是当时沙市有名的商帮,热衷于办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码头文化浸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码头的兴盛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更浸润进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极为深远。”谢葵表示,荆州码头文化本质上虽是一种平民文化,但其与楚文化、关公文化一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荆州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因为有了码头,南来北往客商在此云集,甚至外国人也频频出现,电话、电报等现代用品对当时沙市老百姓来说并不稀罕,柏油马路、机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落户沙市。码头的兴盛不仅开阔了当时沙市百姓的眼界,也大大推进了荆州的现代化城市进程。现在外地人普遍认为沙市人比较时尚,乐于赶时髦,其实追根溯源就与码头文化分不开。

  码头繁荣,客商云集,贸易发达。商人的进取精神及固有的趋利本性都对沙市人的性格形成较大影响。谢葵分析认为,从积极意义上讲,荆州人比较开放、包容,极具创业精神,能吃苦,会做生意,讲究诚信;但消极方面也有,比如耽于享乐、唯利是图等。如今,荆州人日常用语中仍有“跑码头”、“打码头”、“宰外码”等说法,这无疑都是码头文化的产物。

  现在,码头文化留下来的遗迹仍有不少,遍及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地名而言,就有我们熟知的便河、拖船埠、堤街等。

  谢葵表示,荆州的码头文化在清末以至民国达到鼎盛时期,后因交通方式的改变,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逐渐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荆州港口的经济开始逐渐衰退。但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兴起,港口建设重新步入快速通道,内河航运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可以说,荆州的码头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华丽的现代转身。”谢葵说,现在,很多市民都很怀念以前繁华的码头,但是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取代过去的货运码头是历史的必然,新的荆州码头文化已经形成。

  “码头的繁荣带给荆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以早堂面为代表的饮食业,还有商业、贸易、服务、通讯、金融、文化娱乐等行业也随着码头的兴盛而兴盛。”——谢葵

 

  荆州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

  荆州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周圣龙,从事港航工作近30年,他认为,从过去传统货运转变到现代港口物流,荆州港正在经历一次凤凰涅槃的过程,荆州码头文化浴火后必将重塑新的辉煌。

  名词解释

  码头文化码头文化是基于港埠贸易与航运经济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国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与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人们比较熟知的码头文化有上海码头文化、武汉码头文化、重庆码头文化等。

  “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荆州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周圣龙

  转型:从传统散杂货运变身现代港口物流

  周圣龙称,以前,荆州长江沿岸主要是一些货运码头,货轮主要依靠江边自然坡岸停泊,装卸货物主要以人工搬运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长江水运航道的等级也不高,船舶载重吨位较小,只能通行千吨级以下的小船。船上装载的货物也多是散装杂货。上世纪80年代初,荆州长江上船舶总载重量每年一直在30万吨左右。 “现在,荆州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至宜昌主航道水深达到4.5米以上,船舶平均吨位达每艘1800吨,船舶年总载重量超过150万吨。”周圣龙介绍,目前荆州的码头已全面升级,荆州港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集装箱中转基地、国家主要港口。码头上活跃着这样一群集装箱码头工人,与旧时代的码头工人不同,他们告别了手搬肩扛,取而代之的是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加固为辅的作业模式。

  发展:14个重点港口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十二五”期间,荆州共规划储备了35个水运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达88.3亿元。近三年,荆州完成港航建设投资总额超过27亿元,同比增长117%,是整个“十一五”期的3.9倍。

  近年来,荆州港盐卡三期多用途码头、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热电煤码头、荆州港松滋车阳河综合码头等14个重点港口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明显带动了周边地区和沿江经济的发展。另外15个项目已通过省政府特批开展前期工作。目前,荆州港航建设开工项目数和投资完成数稳居全省地市州前列,已完工交工项目验收合格率达100%,港口建设基本形成了“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完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近三年,荆州共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7200万吨,同比增长83%,周转量74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3%;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840万吨,同比增长37.3%;完成集装箱运输量27.41万标箱,同比增长59.7%。

  未来:和一座城市共同飞跃

  时光流转,如今的荆州长江边上再也听不见铿锵的劳动号子,再也找不到成批的码头搬运工人,但是“文化”一旦形成、一旦渗透,就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历史已经渐行渐远,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启。现在以及未来几年,荆州以实施“打造荆州组合港,服务长江经济带”为中心任务,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开放的重要机遇,积极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点推进荆州组合港大型专业化港区工程建设,以及长江中游航道、江汉运河航道、内荆河航道建设,努力建设形成港口大枢纽,航道大通道,运输大网络。

  荆州港辐射江汉平原及湘北、豫南等地,开放荆州港水运口岸,已成为这一区域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周圣龙表示,在未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港口建设项目应致力于完成“构建枢纽、提升功能、调整结构、完善配套”四大任务。构建枢纽即是实现港、疏、运一体化格局,将港口建设布置到沿江经济发展前沿。提升功能即是避免仅从事简单的装卸作业,而是要将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多样化。调整结构即是要将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公用设施建设放在首位。配套完善是要对现有港口码头进行全面排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港口功能全面深化发展。这一系列的变迁,在为荆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会再次改写荆州“码头文化”的含义。“可以肯定地说,长江黄金水道只会因‘荆州钢腰’而更加名副其实。”周圣龙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感受到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远、更具荆州特色的码头文化。

  老码头与新港区

  曾经的沙市老码头上世纪80年代前后,荆州人耳熟能详的江边码头主要有一码头、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另外还有轮渡码头。一码头、五码头主要停泊货轮,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都是客货两用码头,其中短途小型客轮主要停泊三码头,大型远途客轮主要停泊二码头、四码头。除以上几个大码头外,沙市长江沿岸还有许多小码头。

  17大新港区交相辉映

  根据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湖北省政府联合颁布的“关于荆州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规划将荆州港划分为松滋港区、李埠港区、弥市港区、学堂洲港区、埠河港区、荆州旅游客运港区、柳林港区、盐卡港区、木沉渊港区、观音寺港区、斗湖堤港区、郝穴港区、绣林港区,容城港区、新堤港区、新滩港区、关沮港区共17个港区。

  17大港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学堂洲港区规划为远期预留的大型散货港区;荆州旅游客运港区规划以旅游客运为主;柳林港区规划为以能源、矿建材料等散货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深水港区;盐卡港区规划为以集装箱、件杂货运输为主的深水港区;木沉渊港区规划为能源、化工原料及危险品的预留深水港区;关沮港区规划为依托江汉运河和沪蓉高速,为旅游观光和渔政事业服务。截止目前,荆州旅游客运港区、柳林港区、盐卡港区、斗湖堤港区、绣林港区内,包括朱家湾综合码头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松滋港区、李埠港区、柳林港区、盐卡港区、木沉渊港区、观音寺港区、斗湖堤港区、容城港区、新堤港区,包括荆州港盐卡(三期)多用途码头、江陵跃进综合码头工程等8个项目正在建设。松滋港区、埠河港区、木沉渊港区、郝穴港区、容城港区、新滩港区内,包括湖北荆州煤炭储配基地一期工程等6个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文、摄/荆周刊记者传发 通讯员唐凯)

  【延伸阅读】

   另据《楚天民报》2014年11月13日消息:

  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码头开工 总投资4亿元

  记者昨从荆州市港航局获悉,总投资4.05亿元,设计年吞吐量303万吨的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综合码头工程昨开工。

  荆州港木沉渊港区江陵跃进综合码头位于江陵县,紧临荆州开发区,是荆州市、江陵县“十二五”港口建设重点项目。规模为新建3000吨级(水工兼顾5000吨级)泊位4个,其中散货泊位1个,件杂货泊位3个,设计年吞吐量分别为176、127万吨。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工期两年,竣工后将有效缓解江陵县区域内船舶大型化高速发展与码头设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矛盾。(记者 王灿 通讯员 王晶)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