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李新华杨智联合发表署名文章 保护长江生态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6-03-29

  荆州新闻网消息: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昨天(3月2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新华、市长杨智在湖北日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题目是《保护长江生态推进绿色发展》,下面摘要播出:

  荆州依江傍水、得“江”独厚,长江干线过境荆州483公里,占整个干线航道的14.7%、长江中下游的25.5%、长江湖北段的45.5%。文章从“绿色,长江流域的自然底色;法治,保障生态优先的底线;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出路”三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湖北之“腰”、长江之“腰”的荆州,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法治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文章指出,荆州要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推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让蓝天、白云、碧水重现古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荆州有决心。荆州以占全省11.4%的耕地面积、“百湖之市”的水资源,生产了约占全省16%、全国1.6%的粮食以及全省16%的油料、20%的水产品,荆州的长江生态保护直接关系着全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章强调:法治,是保障生态优先的底线。过去长江生态“红线”之所以频频被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荆州将针对长江生态修复的需要,抓紧推动地方环保立法,不断将保护长江生态的制度性笼子织密、扎紧,为保护荆江流域生态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在执法方面,荆州加大治理力度,以铁的手腕向污染行为宣战。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大力开展禁烧秸秆、禁燃煤锅炉、禁燃放鞭炮和治理扬尘、治理汽车尾气的“三禁两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的“三污同治”,让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高于治污成本,从制度安排上减少偷排偷放的发生。通过“五城同创”活动,用国家级的标准,倒逼城市提档升级,为长江生态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强调: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出路。一方面,荆州敢于做减法,在项目选择上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对过剩产能行业和企业,实施差别性电价、水价、气价;对高污染企业,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环境敏感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企业,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其转型或重组。另一方面,荆州积极做加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出台“三去一降一补”行动方案,采取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用有限的环境容量,发展规模更大、效益更好、带动力更强的产业。

  

 

  保护长江生态推进绿色发展

  李新华 杨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长江的保护与发展将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荆州依江傍水、得“江”独厚,长江干线过境荆州483公里,占整个干线航道的14.7%、长江中下游的25.5%、长江湖北段的45.5%。作为湖北之“腰”、长江之“腰”,荆州必须率先适应发展理念、发展阶段的转型,切实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推动长江流域绿色发展。

  绿色,长江流域的自然底色

  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不能再走。后发也有后发的苦恼,欠发达地区往往面临“未富先污”的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这为我们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荆州有信心。千百年来,楚先民依水而兴,传承着“人水和谐”的伟大生态智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曾经“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爱,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现在,荆州更要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推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让蓝天、白云、碧水重现古城,为我们继续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埋下坚实的注脚。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荆州有决心。“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江之水连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江北,江汉运河将一渠清水引向汉江,一路灌溉农田、保障饮水;在江南,荆南四河连通“长江之肾”洞庭湖,维系着长江、支流、湿地的生态平衡;在腹地,江汉平原这块黑土地素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荆州更是以占全省11.4%的耕地面积、“百湖之市”的水资源,生产了约占全省16%、全国1.6%的粮食以及全省16%的油料、20%的水产品,荆州的长江生态保护直接关系着全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此,近年来,我们严控长江岸线开发,仅为确保江汉运河的水质和生态,就退出沿岸企业数十家。当前,我们还将把长江生态保护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淘汰过剩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切实为绿色发展腾出空间。

  法治,保障生态优先的底线

  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就长江环境保护,逐步建立完善了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目前,荆州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系列生态保护政策文件。从今年元月1日起,荆州市又获得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立法权,我们将针对长江生态修复的需要,抓紧推动地方环保立法,不断将保护长江生态的制度性笼子织密、扎紧,为保护荆江流域生态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过去长江生态“红线”之所以频频被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对此,荆州加大治理力度,以铁的手腕向污染行为宣战。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大力开展“三禁两治”(禁烧秸秆、禁燃煤锅炉、禁燃放鞭炮和治理扬尘、治理汽车尾气)、“三污同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让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高于治污成本,从制度安排上减少偷排偷放的发生。为强化水生态保护责任,我们积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库长制”,把水质达标责任具体落实到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领导包推进、地区包总量、部门包责任。同时,荆州还全面开展荆江航道综合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为保障生态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加大执法惩处力度的基础上,荆州还将环保责任落实到“监管者”身上,目前全市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积极研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确保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位。推进依法治理,堵口子与开口子应同时进行,真正把社会力量引到建设上。在这方面,荆州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努力在城市创建上大做文章,积极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当前,全市正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以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五城同创”活动,就是用国家级的标准,倒逼城市提档升级,为长江生态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截止到去年底,荆州通过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创建洈水、三菱湖等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通过改造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天鹅洲内林地、草地、芦苇、沼泽和灌木和谐共生,成为麋鹿、天鹅、白鹭、黑鹳、猴面鹰、中华鲟、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的快乐天堂;通过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洪湖、长湖围栏围网拆除;通过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来自江西鄱阳湖都昌水域的8头江豚先后抵达监利何王庙故道,城市创建的效果正在显现。

  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出路

  一方面,我们敢于做减法,在项目选择上没有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对国家严格限制、严令淘汰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可能破坏区域环境资源的高危项目,坚决不引进。对过剩产能行业和企业,实施差别性电价、水价、气价。对高污染企业,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总量双控制,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按规定加倍征收排污费。对环境敏感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其转型或重组。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做加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出台“三去一降一补”行动方案,采取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用有限的环境容量,发展规模更大、效益更好、带动力更强的产业。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作用,强化技术改造,对设备更新改造投资的企业,对首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机构等,都安排财政资金予以奖励。

  (作者分别系荆州市委书记、荆州市市长)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