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机场加快建设中 年底有望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来源: 江汉商报 2016-10-18

  荆州民用机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获悉 ,荆州民用机场建设计划于年底完成征地拆迁,争取早开工,早受益。

  荆州民用机场项目启动于2013年,今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批复,项目总投资约12.98亿元。据介绍,荆州民用机场建设不仅是荆州地方的大事,也是全省的大事,关乎湖北民航产业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

  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新机场项目,目前相关部门正倒排工期,抓紧推进,以确保荆州民用机场2019年建成通航。(记者王子瑶)

  【延伸阅读】

  另据《荆州日报》10月14日报道:

  鲲鹏展翅腾荆楚:一场“蓝天梦” 半部发展史

  1993年,沙市机场扩建工程完工后,首次迎来波音737飞机。

  一场“蓝天梦” 半部发展史

  几年后,荆州人有望在家门口坐飞机通达全国。但荆州人都知道,荆州曾是有过民航的,甚至早在1929年,沙市就有了飞机往来南京、武汉等地,是中国最早开办民航的城市之一。87载民航事业的进退,既见证一座城市不凡的历史,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命运变幻。

  站在沙市机场内,耳边响起飞机轰鸣声,目光随着跑道向前延伸,思绪瞬间将人带回到上个世纪。

  “安二”、“运七”、“肖特360”、“波音737”曾从这里起航;民航第十五飞行大队曾在此驻扎;数十万名乘客曾带着希冀从这里出发;数千吨“沙市制造”曾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我们习惯称这里为“老机场”,因为这座机场,已有14年未通民航。

  1929年,当第一架由沙市起飞的飞机翱翔蓝天时,它承载了属于沙市人民的那份骄傲,也向外宣示了沙市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沙市曾是中国第三大棉花出产地、湖北最大的货物中转场,是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曾是湖北第二大城市。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于经济以外的,回顾87年来的曲折历史,沙市的民航业就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出历史大背景在荆州的投影。

  走在全国前列

  1929年沙市拥有了机场

  站在老旧的候机楼前,斑驳的历史记忆拼凑起来,恍惚中看到了起起落落的航班、提着行李箱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匆匆的步履,见证了沙市的辉煌岁月。

  如今,沙市机场显得一片沉静,原来的候机楼被午后摇曳的树影点缀上斑斑驳驳,墙角边的杂草和剥落的墙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机场边一堵小墙上,“欢迎您乘坐南航班机”的字样,依稀可见。

  天上,仍有飞机在盘旋,湖北省航空运动学校的跳伞运动员们在此训练。运动员们跃出机舱,蓝天上朵朵伞花依次绽放,似乎在为荆州人延续着“蓝天梦”。

  正如在近代率先对外开放一样,沙市得风气之先,早在1929年就拥有了自己的机场。

  此时,距离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只有26年;距离1923年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研制成功,只有6年。沙市机场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几个机场之一,仅有北平、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机场建设早于沙市。

  在那之前的30年里,因1895年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垂涎欲滴的沙市被辟为长江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20年代末,沙市成为国内仅次于汉口、天津的第三大棉花输出市场。同期,外国商品开始大批直接运销荆州,使沙市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9年,国民党军队在沙市三板桥西侧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每周两个航班,直飞中国的大都市——武汉和南京。次年,当时的中国航空公司在沙市设立了航空事务所,在长江二郎矶至玉和坪江面,专门开辟出水上机场,并有水陆两栖飞机“洛宁号”起降。

  当时,以港口贸易和码头文化兴起的沙市,因为机场的出现,显示出这座城市不凡的魅力。

  然而,航空事业的发展也不免受到战乱的影响。1938年秋,沙市航空事务所撤消,水上机场停航。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寇强征民夫在沙市三板桥附近原简易机场基础之上,修建起一条长900米宽50米的土质跑道以备军用。直至二战结束,该机场一直未投入使用,废弃至沙市解放。

  

 

  

  飞行员驾驶飞机,执行航班任务。

   两次短暂停航

  上世纪80年代客运量达历史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的各项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实力不断增强。为顺应经济发展,1958年,废弃的沙市机场重新设了航空站,开通了民航,开辟了武汉——沙市航线,由苏制“安二”型飞机执飞,每周二、四、六各一班。

  飞机的再次起飞,让不少沙市百姓十分兴奋。退休于沙市南湖机械总厂的胡先成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5岁的他回想起过去仍记忆犹新。他那时在原胜利街二小上学,只要一有空,七八个男同学就会相约一起走到沙市机场去看飞机。他们从大赛巷尾走到航空路再经过缺口子直达机场,这条全长2.18公里的路就是旧时的航空路。后因兴建烈士陵园,才将其截为东西两段,成了如今的模样。

  尽管机场很远,但一路上抑制不住的兴奋早让他们把路途距离抛之脑后,“大家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总看不厌”。

  站在机场院外,一看见飞机起飞,孩子们个个立即停止了玩耍,站住不动,两眼盯着飞机,高兴地大喊大叫。“能看见飞机的颜色,是白色的,它在天空中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非常壮观。同学们都说,

  那飞机就像在电影中看见的飞机一样,比子弹飞得还快。”胡先成兴奋地说。

  好景不长,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机场航班再次暂停,机场暂借给湖北省体委开办航空滑翔学校。

  1970年5月,根据国家“依山、进洞、分散”的战备方针,民航第十五飞行大队奉命由武汉市南湖机场转场驻沙市机场,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专业飞行,开展农播、林播、治虫、除草、勘探、摄影、录像、旅游等业务,但民航仍未恢复。

  为保证驻场的十多架“安二”型飞机正常起降,中国民航局开始对机场设施进行完善,于1974年拨款修建了长500米、宽16米、厚10厘米的水泥混凝土滑行道。

  机场停航后,那时沙市人想要去武汉,只能走汉沙公路,路上要花费约6至8个小时,极不方便。随着国民经济逐渐好转,人们的出行需求加大。1975年10月,地方政府提出申请,重新开通沙市至武汉航线。该航班一周三班,当日往返,每班可载客13人。

  据统计,1975年恢复航班至1985年,共完成航班飞行5261小时30分,年均完成客运量2235人次,年均货运量51.9吨。1980年达到历史高峰,年客运量达6330人,年货运量达245.4吨。1970年至1985年完成训练熟练飞行24972小时,为南航输送了近百名优秀飞行员,一大批飞行员分别获得特级、一级、二级安全飞行奖章。

  春运期间,沙市机场成了换乘中转站,聚满了周边城市的客人。

   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36座“肖特”一票难求

  改革开放后,沙市立足工业主导、商业依托的城市经济基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城市和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981年,国务院将沙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沙市的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湖北第二大城市。

  “活力28,沙市日化”成为整个沙市工业欣欣向荣的缩影。沙松冰箱、沙隆达农药、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名牌产品也迅速成长,全国闻名。沙市以其经济腾跃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轻纺工业城和享誉海内外的明星城。

  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时航空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5年8月20日,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原沙市市人民政府与民航广州管理局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投资800万元扩建沙市机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沙市机场一期改造完成,占地1050亩,机场等级为3B级,可以起降“运七”、“安24”、“肖特360”等型号的飞机。1988年9月开始,沙市机场开通了沙市—长沙—广州、沙市—武汉—上海、沙市—武汉—南京、沙市—武汉—常州等往返航线,使用机型为“肖特360”,可载客36人。

  改革开放后,沙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涉及服装、食品、五金等行业。

  如今在荆州市群艺馆工作的雷洪亮,曾经是名个体工商户。上世纪80年代末,他顺应潮流,下海经商,从事五金装潢生意。为了方便进货,他经常乘坐“肖特”来往广州。

  第一次坐飞机大家都很新鲜,“肖特”的发动机声音很大,耳膜都震得难受,耳朵里面嗡嗡作响,不少人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呕吐。尽管如此,当时36座的“肖特”也是一票难求,想要顺利出行必须提前订票。

  “飞机上的乘客基本都是个体户,趟趟满载,很少出现有空位的情况。”雷洪亮回忆,在他们之中,做服装生意的人跑得最勤,去一趟当天就能进回不少新货,“当时沙市就是时尚大都市,广州、深圳、香港有的新款式,第二天沙市就能有,沙市小姑娘都特别时髦。”

  

 

  

  乘客们在登机前接受安检。

   三年两次扩建

  沙市机场成春运中转站

  随着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航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1992年9月25日,市政府与民航广州管理局再次共同投资3600万元对沙市机场进行二期扩建。1993年扩建完成后,沙市机场客机起降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4C级机场标准。机场也首次迎来了波音737飞机,并开通沙市至广州航线,随后又开辟了沙市至北京、上海、深圳、汕头、桂林、海口等15条航线。

  波音737的载客量可达一百多人。私营个体户们出行更方便,他们是当年的“空中飞人”,一周至少要飞两至三次广州,且当天往返。他们大多早上9点出发,中午大约12点落地,晚上再乘坐8点的飞机回到沙市。按他们的话说,那时候坐飞机就和坐“麻木”一样方便。

  除本地乘客以外,沙市机场也迎来了不少周边城市的乘客。“有时候一趟航班上,宜昌客人甚至占到了50%。”一位在沙市机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员工说,这些客人为了赶航班,凌晨4点就得从宜昌出发,统一乘坐旅游大巴到沙市机场。返回的时候,同样也是先坐飞机到沙市落地,再乘车回宜昌。

  碰上春运的时候,沙市机场就成了换乘中转站,聚满了周边城市的客人,就如同今天的广州、武汉等城市。机场食堂也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出现食材告急的情况。每逢春运,机场工作人员也会交代食堂,“对客人们服务态度好点,多准备点热水,开足暖气”,但语气里充满着作为沙市人,作为东道主的骄傲与自豪。

  彼时,沙市机场的航空运输是一片繁忙景象。

  1994年7月南航又投资700多万元扩建沙市机场候机楼,1996年元月工程竣工,扩建后的候机楼面积达5135.76平方米。当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4万人,货运吞吐量达825吨。

  在那个辉煌的时期,1985年至1994年短短9年时间三次扩建机场,频率之高全国罕见。一方面,城市的全方位发展推动了机场的三次扩建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机场的不断扩容又反哺了经济建设。

  ’98抗洪期间,国家领导人专机多次降落沙市机场。

  经济转型之痛

  机场被迫停航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沙市机场成为抗洪救灾的前线机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先后乘专机降落沙市机场,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长江水情,指挥抗洪工作。

  两个多月里,沙市机场干部职工克服困难,连续奋战,共保证各类救灾飞行94架次,其中,中央领导专机18架次、重要客人保证14架次、各种救灾飞行48架次、空中航务保证14架次,被民航总局等四部委授予全国“九八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沙市机场统计发现,1988年9月至2000年,沙市机场共运送旅客约39.5万人,货邮4643.72吨,为荆州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航空运输的短暂“繁荣”,使得这座支线机场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扩建的机会,但这一切也未能改变市场由兴旺转为萧条的现实。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地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荆州市开始企业改制,这一时期,大批轻纺工业企业纷纷倒闭,而在这之前,这些企业是地方财政的支柱。“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好,对流动人口就没有吸引力,也不可能拉动交通发展。”机场的一位老员工说。

  与此同时,宜昌市凭借三峡工程上马带来的巨大拉动作用,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1997年,宜昌三峡机场开通,沙市机场的客货运输量逐年下降。1997年7月1日,南方航空公司决定将南航第十五飞行大队成建制划归南航湖北分公司管理,1998年4月17日更名为南航湖北分公司荆州基地。

  到2000年,沙市机场仅有一条沙市—武汉—广州—海口航线,每周三个航班,年客运量只有16777人,客座率34.5%,货运量323.3吨,载运率32.3%。

  2002年5月7日,当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

  上午8点10分,原本还处于假期中的员工,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机场,就像往常上班一样。他们缓缓走上跑道,没有一个人说话,在一片沉默中送走了从沙市机场起飞的最后一个航班——飞往广州、海口的CZ3333。

  当飞机消失在天际,员工们终于控制不住情绪,留下了不舍的泪水,就连平时身强力壮的大老爷们也红了眼眶。他们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更为机场的未来发愁。

  如今谈起“暂时停航”通知,他们说当时并没有完全绝望,这些年来,他们始终相信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沙市机场民航重回蓝天,载着荆州人民游遍全国。

  

 

  重返蓝天在畅想中对接未来

  批复拟建设中的机场临时气象站。

  荆州人知道,当最后一个航班从天空中消失后,沙市机场并没有沉寂。天空中的朵朵伞花,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世界跳伞冠军,在这里诞生。但是,很多荆州人并不知道,就在近几年,沙市机场已经发展起通航产业,其作业量已是中南区域的“老大”,占有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目前,荆州通航企业发展到5家,从业人员占全省三分之一,作业区遍布全国。以湖北楚天通用航空公司为龙头的通航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占湖北地区66%以上的份额。当前,围绕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航空运动机场建设,荆州通用航空产业进入规划实施阶段,石首、公安等县市通用航空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

  通航产业的悄然兴起,把荆州悠久的航空文化和良好的航空基础展现在世人眼前。与周边地区相比,荆州的禀赋得天独厚。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不仅净空条件好,通行便利,也能满足航空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需要。

  荆州民用机场获批新建,更是让荆州的航空事业在新的高度布局未来。

  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荆州立足于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致力于构筑立体化交通枢纽,全面提升荆州战略地位的远见之举。

  站上历史新起点

  谋划战略新高度

  就在荆州机场获批后的第四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已于近日正式印发。

  通过这一纲要,荆州在长江经济带上的棋局分外醒目。

  在《纲要》中提出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格局中,荆州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这一时间节点,无疑与荆州建设机场的节点,高度重合。

  回顾三年多前,荆州的决策者决定启动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汉宜铁路通车的便利之中,并没有机场建设的紧迫感。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荆州,再一次以自己的胆识和魄力,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14年前,当民航飞机从荆州的天空消失的时候,我们有过很多的惋惜,但这种惋惜更多地着眼于交通出行的便利;如今,当我们布局新的民用机场时,航空业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地位。

  近年来,随着壮腰工程的深入,荆州提出了打造“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要想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发达而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功能是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周边区域的强烈辐射力。其中,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是荆州的重点突破口。

  综合交通枢纽是服务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网络相邻路径的交汇点,是拥有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连接的运输空间结构,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综合交通枢纽对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桥梁和纽带,并与城市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国家“沿江发展轴”和“二广发展轴”的重视,荆州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聚焦效应显著提升。特别是蒙华铁路、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道疏浚、亿吨港口等加速建设,将进一步强化荆州的区位和发展优势。民用机场的建设,将补齐荆州交通短板,并以航空交通功能的完善和航空交通地位的提升,为荆州打造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荆州民用机场作为国内开通民用定期航班的支线机场,规划的总体定位为: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荆州市交通物流枢纽区和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国家级荆州开发区产业发展互补区。

  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抓住荆州城市发展加速期优势,借助荆州开通民用定期航班契机,充分发挥荆州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地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等众多国家级产业发展战略汇聚地的政策优势,依托荆州人口大市和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壮腰工程”的指引下,通过主要交通干线特别是铁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等串联各级城镇通向机场区域,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与荆州东站一起,成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交通节点区之一。

  荆州市交通物流枢纽区和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立足荆州市中承东启西、覆盖整个江汉平原地区,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位优势,利用机场天然的长距离运输特质,挖掘荆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联系,深化与武汉、宜昌和岳阳等区域合作,从人员、物流及产业接轨,从单边接轨拓展到双向、多边、全方位的接轨。通过通用航空产业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契机及与国家级荆州开发区的产业链协作,打造荆州市及鄂中南的先进制造示范区。

  国家级荆州开发区产业发展互补区——充分发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及现行产业基础,抓住北煤南运大通道设立的荆州东站和江陵“煤电港化”建设契机,深入推进开发区“1+X”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大荆州制造的整体效应。整合产业空间,依托机场、铁路、港口及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统一发展平台,与开发区产业互补良性发展,加快引进一批与物流、航空制造、电商等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着力培植空港经济区,壮大产业经济规模。以荆州开发区为核心,空港经济区为补充,成为荆州东部产业发展高地。

  

 

  

  荆州民用机场区位分析图

  谋划未来产业布局

  航空将成发展新引擎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卡萨达提出“第五波理论”,认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天然运河、铁路和公路运输之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最突出的表现是,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大型机场,突破了单一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形成颇具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我国,发展民用航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对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以航空运输经济为例。

  先来看看航空运输业与地区经济的互动关系。相对其它交通运输方式而言,航空运输无论是在企业运营成本,还是旅客出行成本方面,均不占优势。因此,其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明显高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对于拥有航空运输服务的地区而言,这种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却可以给地区经济带来明显的发展机遇与可能的发展模式转变。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2010年为航空运输行动组织(ATAG)所作的研究,航空运输业提供了唯一快捷的全球性运输网络,已经成为全球商业和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航空运输业促进了世界贸易,促进了产品全球化的进程,通过航空运输的货物总价值占国际贸易的35%。另一方面,航空运输业还是旅游业的必备条件,约有35%的国际游客是通过航空运输来完成。

  再来看看航空运输节点(机场),与所在城市发展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在一些大型机场,由于航空运输业带来的便利交通条件,与庞大的客流与货流形成的流量经济,使得城市规划与机场规划日渐融合,一些依托于快捷交通的产业向机场周边聚集,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功能之外的特殊经济区。从世界机场发展实践来看,这种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规模的流量与得天独厚的空运条件上。譬如,泰国曼谷机场的周边区域半径5-15公里的范围内,就规划了包括商务会展、酒店、旅游、高尔夫俱乐部、物流园、高新技术园等大型项目。

  于荆州而言,打造“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产业必须由多个引擎带动。民用机场的建设,让荆州得以依托航空运输业,实现对其他产业的巨大带动,成为我市又一个发展新引擎。

  实际上,利用航空业引领新兴产业布局,荆州早已开始谋划。

  依托航空运输业,荆州将加快开放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与世界的商贸流通;

  依托航空运输业,提升文化旅游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旅游业将迎来大量国际性高端客户,同时开展相应的包机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带来质的飞跃;

  布局通用航空产业,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发展模式,在海子湖规划布局荆州通用航空产业园;

  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开展航空经停、高端维修等高附加值服务;

  ……

  围绕通用航空机场、产业园建设形成低空经济形态,与荆州新机场打造的临空产业区,将共同构筑荆州的航空产业板块,形成民航、通航产业“双翼齐飞”。

  在一个更高起点和更大平台上,荆州展开的,是一场着眼于未来的谋划。高起点发展民用航空和通航产业,荆州将拥有更加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与此同时,荆州面临着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考验。依托铁路和港口,荆州在产业园的版图上进行了密集规划,也需要借助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壮腰”装上新引擎。航空及相关产业,无疑将为荆州进一步发展战略产业提供新引擎。

  首先,是荆州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的独特区位优势,为荆州在城东打造综合运输枢纽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持续稳定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特别是蒙华铁路、高速公路、江陵煤电路港及机场建设的规划,为荆州市综合交通发展提供了成为鄂中南地区航空运输枢纽的基础条件。随着电商的崛起,迅捷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岑河机场、荆州东站、荆州港为节点组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承接更多的中转旅客与货物,成为鄂中南地区的重要运输枢纽。

  其次,荆州有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航空产业示范区。荆州作为计划经济时代轻工业发达的老工业基地,与航空配套的相关产业并不具备天然优势,但由于通用航空的高速发展和自身优越的净空条件,荆州有发展航空产业的巨大潜力。同时,在国家重视“黄金水道”,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中三角”的背景下,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中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可以快速融入“先进制造业”产业内,引导发展新的产业增长极,将通用航空领先的行业优势转化为航空周边产品制造,飞机维护及部分零部件制造等相关产业突破,成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航空产业示范区。实际上,荆州江汉众力实业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与美国著名飞机制造商塞斯纳合作,成功跻身其零配件配套商,迈向航空制造领域。荆州市江汉众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蕊说,当时,船舶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市场不景气,他们开始寻求转型升级,正好美国赛斯纳航空公司开始全球招标,公司从20多家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通过这一历程,江汉众力的生产制造和工艺流程管理水平大幅上升。

  第三,航空及相关产业是推动荆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新机场区域紧临国家级荆州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上,可以与开发区互补,同时,也可以将自身优势产业延伸,在开发区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基础上,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第七大”。同时,借助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及本身已有的基础设施,实行在基础设施共享,相关产业链延伸,综合交通网一体化方面,紧密结合,一方面成为开发区做强的重要推手,别一方面借助开发区,将岑河机场区域迅速打开局面,推动荆州整体经济实现路跨越式发展。

  近一个世纪的积累,荆州这处投资洼地已经汇集了丰厚的要素资源。只要一个契机,完善的硬件设施、执着的蓝天情结,就能让这里的航空事业快速萌生新枝。

  荆州重返蓝天的梦圆了,也迎来一片新的“蓝海”;荆州腾飞跃上新高度,将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同频共振。

  

 

  这片热土打开 荆州腾飞新窗口

  落子于沙市区岑河镇的荆州民用机场,距市中心直线距离17.5公里、公路距离22公里。机场尚未开建,这里早已成建设热土。

  迎着秋日的阳光,驱车一路向东。

  一路上,穿过工厂林立的荆州开发区,穿过岑河小镇、林场农田;公路两旁,蒙华铁路、沙公高速公路施工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段段路基伸向远方。

  不久的将来,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将在荆州城东交汇,人流、物流从天上、地上、水上在这里交织,再从这里发散。

  “民用机场的新建,将为荆州补上空中交通缺失这一重要环节,进一步彰显荆州区位优势,更大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也必将引领荆州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荆州经济展翅高飞打开一扇新窗口。”在2015年举行的荆州民用机场预可行性报告评估会上,市长杨智说。

  一座机场载起一座新城。

  荆州如何腾飞,引人遐想——

  “双翼共振”助推城市腾飞

  临空俯瞰,呈带状的荆州城区,宛如一只张开羽翼的鲲鹏,向东西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有搏浪斗潮、振翅高飞之势。

  城市向西,恒大、绿地、竹叶山、卓尔城……被高铁“拖”来的大项目、大企业鳞次栉比,再有华中农高区的加盟,荆西城市副中心发展势如破竹,挥动鲲鹏的“西翼”。

  城市向东,美的、高田、菲利华、沙隆达等一批企业,深耕“工业壮腰”主战场,为荆州开发区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如今,荆州民用机场落子岑河,荆州城东正迎来又一个发展“引爆点”,让带动荆州腾飞的“东翼”振动更加强劲——

  荆州民用机场的开发和建设,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人口的迁移,荆州城东将逐渐形成高层次城市化区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未来,这里将汇集更多、更高端的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将成为荆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的主平台,肩负起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

  古城荆州,两翼齐飞,期待一飞冲天。

  秋日岑河,眺目远望:连片的鱼塘波光粼粼,广袤田野里金黄色稻穗随风舞动,空气氤氲着缕缕稻香,好一派浓郁的乡村风光。

  万亩农田与现代化机场的距离有多远?

  “新机场选址落户家门口,我打心眼里高兴。”年过半百的沙市实验林场的邓书庭,站在自家的鱼塘边告诉记者,“前年就有人给周边的村民房产及田地登记造册,并对机场选址进行了测量。”

  新机场尚未开建,但荆州人心中已经开始想象这样的画面:乘车行进在机场高速上,身边越过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和别致典雅的楼盘,不到30分钟便已站在新机场前,等待从这里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新建湖北荆州民用机场的批复》指出,荆州民用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总投资12.98亿元,将新建一条长2600米的跑道,7000平方米航站楼、5个站坪机位。项目有望年内动建,预计2019年建成通航,规划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航线。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邓书庭,未曾想到自己一夜间由农民变市民,养育了邓书庭30多年的林场也将摇身变城市。

  一座机场,必定引发城市发展格局之变。

  荆州将由机场的新建,拉开城市发展的大格局。格局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最先感知这种变化的是岑河镇。随着机场及其附属单位和员工的进驻,将带来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空港新城将率先在离机场仅8公里之遥的岑河镇崛起。岑河镇政府大门上一副对联说明了岑河镇百姓对此的美好期待:“铁公机落户岑河古镇添风采、新电商扶贫致富猴年步小康”。

  25年励精图治,荆州开发区晋升国家队,跻身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成为引领荆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

  荆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场落子岑河,能促进城东的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这一区域的繁荣,逐渐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具有航空产业化特色的城市副中心。

  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必将进一步增强荆州城区的辐射力和综合城市地位,助推荆州城市的大规模扩张。未来的荆州城市,将融合江陵城区、公安城区以及郢城、关沮、锣场、埠河、滩桥、熊河等镇形成一体化城市区域。各县市区与荆州城区之间的联系也将愈发紧密,不断增强荆州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加速形成“一核五极六轴”的发展格局。

  鲲鹏展翅九万里,雄心壮志犹未已。未来几年,荆州城市发展必然“向东看”。

  临空经济启航

  荆州民用机场有望年内动建,紧邻的沙市区岑河镇欢欣沸腾。“今后,我们的婴童装能搭上飞机,走航空货运,物流速度肯定更快。”面对未来,“婴皇天使”婴童装生产企业老板施磊充满憧憬,在他看来,航空货运方式将进一步缩短自家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

  位于中国“天元”位置的荆州,发展物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航空货运必将为这一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中国物流市场行业协会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快递80%采用公路运输,15%采用航空运输,利用其他方式运输的不足5%;运输方面,在铁路和公路的交接点缺乏现代化的物流枢纽,造成公路的提货运距太长,降低了运输效率。

  当年,联邦快递的入驻,使原本不知名的孟菲斯国际机场,一跃成为世界物流中心,孟菲斯也赢得美国“航空都市”的美誉。

  当下,中国快递企业竞争从“陆地”转向“空中”。地处中部之中的荆州能否在这场“空战”中抢占先机?

  翻开荆州民用机场及周边临空区域规划情况示意图,清楚看到:机场东、南、西、北面,分别是潜石、江北、沙公、沪渝等四条高速公路,机场正被这四条高速公路组成的“井”字型高速公路交汇网络所簇拥;正西方向有蒙华铁路荆州东站,西北方向有汉宜铁路荆州站,蒙华铁路货运通道与汉宜铁路客运通道在这里交汇;西南方向,紧邻荆州港,呈现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少有的临港优势。

  “一个涵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的立体化、全通型交通网络,将在机场和周边临空区域形成。”市发改委负责人说,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汇聚同一区域,不是相互抵消,而是有效转换衔接,增强运输效率。

  可以预见,以荆州民用机场为中心的临空区域,将形成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铁路和港口相互交接的复合交通联系网。它正是荆州承载航空物流枢纽的重要支撑。

  不久的将来,飞机起落间,快速流动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围绕荆州民用机场高度汇聚,这片区域将形成新的临空经济生态。

  2014年12月,国家民航局批准湖北荆州民用机场场址为岑河场址之际,荆州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高瞻远瞩,提出了机场与空港经济区同期规划与建设的设想。荆州民用机场的建成和运营,临空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将填补荆州临空经济的空白。

  物流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航空物流为基础,多元化的临空经济还将为荆州带来了更多新的产业方向——

  面向机场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发展以航空技术服务、航空维修服务、航空培训等为重点的航空运输保障业;

  面向汇聚而来的旅游、客商等人群,发展以酒店、餐饮、购物、会展为重点的高端配套服务业;

  面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进出口企业扩张需求,发展综合保税区

  ……

  未来,荆州民用机场临空区域将高度汇集多种发展要素,形成物流、航空、旅游、服务等高度整合、优势互补的高端产业,引领临空经济繁荣发展。

  综合交通枢纽格局的形成,也将促使荆州城市功能发生明显变化。荆州不再仅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仅仅是一座轻纺工业城市,它将以港口城市、能源城市、重工业城市的身份出现在华中地区经济版图上。

  依托机场,荆州临空经济正在起航,将为荆州振兴注入全新力量,汇聚高端产业,引领经济新增长。

  

 

  撬动产业升级

  作为江汉平原第一个支线机场,荆州民用机场为荆州成为区域交通枢纽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也成为拉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机场是连通世界的“站点”,拉近荆州与世界的距离。未来,搭上荆州飞往北上广深的航班,相较高铁,会大大节约旅途时间;鲜活的

  监利黄鳝、洪湖螃蟹搭上货运包机,可与产地同步上市;高附加值的“荆州制造”搭上飞机,可快速直达市场,抢得时间先机。

  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最早提出并使用“速度经济”一词,相对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强调的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所有可能预示着,机场将为荆州开启速度经济时代。

  享有“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美誉的荆州,既有荆州古城墙、楚纪南城遗址等历史遗迹,更有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等现代展示。

  曾经,高铁和机场的空白、高端运输方式的缺乏,限制了荆州游客量的增加。

  4年前,汉宜铁路开通,引发了一轮恒久弥新的旅游“冲击波”,荆州人记忆犹新。汉宜铁路的通车,让荆州跻身武汉宜昌“一日游”旅游圈,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以每年约20%的速度递增。

  不久的将来,随着荆州民用机场建成通航,补齐制约旅游高端运输方式的最后一块短板,必将激发荆州旅游新一轮升级。有业内人士说,这样的利好刺激将是双向的。一方面,机场将高效拉动游客量,带动本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的膨胀式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机场将拉近与省内外乃至世界的时空距离,为荆州与城市间、景区间寻求更多旅游合作和发展,确立坚实支点。

  来荆州“品古城”的游客加快增长,走出去的荆州生鲜水产将激增。2015年,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全省水产品交易量达1万吨,交易额超过8.5亿元。然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市首位的“淡水渔都”荆州,受加工、保鲜、运输等诸多瓶颈制约,大大影响了生鲜水产“触网”的进程。

  在市水产局副局长赵恒彦看来,生鲜水产的关键在于冷链物流,而冷链物流与机场密切相关,“荆州民用机场通航后,不仅对生鲜水产,还对农特产品的销售都将带来积极刺激。”

  速度经济时代,机场能够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健康、新鲜农产品快速送达的需求。随着荆州民用机场的建成通航,荆州优质农特产品直供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渠道壁垒将打开,真正将荆州农特产品做优做强,推至全国,面向世界。

  机场还将对荆州制造业带来多维影响,激发产品提档、产业升级,助推构建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新体系。

  “产品制造过程中,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还是产成品销售,企业都要应对市场快速变化,以机场为依托的航空运输能满足企业应对市场做成快速反应的需求。”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航空运输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载货特点,还将引发“荆州制造”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追求。

  速度经济时代,机场将成为荆州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成为资源要素荆州与世界流通的战略性通道,成为加速我市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荆州民用机场,必将触发荆州产业“裂变”,孕育振兴无尽希望。荆州博物馆门厅墙上,7只形态各异的凤鸟,从鸿蒙中诞生,在蛮荒之地上生长,于烈焰中新生,最终冲向澄明清沏的天空……一幅“火中凤凰”磨漆壁画,道尽楚人于生命、天空与自由的向往与膜拜。

  在2016年的这个秋天,荆州人前所未有地抵近了做了14年的机场梦,从此,这样一方从来不缺乏梦想的土地,又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荆州民用机场大事记

  2013年1月,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沙市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的请示》上报省政府并获同意。

  2013年8月,荆州民用机场列入中国民航总局《民航发展“十二五”中期评估规划》重点项目。

  201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恳请支持开展沙市机场迁建工作的函》致函广空司令部,并获支持性文件《对荆州沙市机场迁建选址的初步意见》。

  2014年9月,荆州民用机场纳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机场规划重点新建项目。

  2014年12月,中国民航总局以《关于湖北荆州民用机场场址的批复》同意将岑河场址作为湖北荆州民用机场的推荐场址。

  2015年7月,广空司令部航管处与民航中南局航务处在广州共同主持召开荆州民用机场预可研阶段空域规划评审会并获通过。

  2015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荆州民用机场立项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2015年10月,中咨公司出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关于新建湖北荆州民用机场项目(预可研报告)的咨询评估报告》:荆州民用机场总投资12.9834亿元;飞行区指标为4C;建设内容为新建1条2600米×45米跑道、5个C类机位停机坪、7000平方米的航站楼;项目建设工期3年。

  2015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签署了《沙市机场迁建框架协议》和《新建荆州民用机场协议书》。

  2015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具《关于荆州民用机场项目资金承诺函》。

  2016年3月,中国民航总局出具行业审查意见:同意项目总投资12.98亿元,资金来源为中国民航总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4.44亿元,建议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其余资金由湖北省政府和荆州市政府按照1:1比例安排财政资金解决。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荆州民用机场列为优先开工项目。

  2016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再次以《关于湖北荆州民用机场立项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2016年5月,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出具同意荆州机场立项意见。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并呈报国务院、中央军委立项审批。

  2016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关于同意新建湖北荆州民用机场的批复》,项目总投资约12.98亿元。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