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湖北多地“龙须沟”变美 荆州西干渠成城市走廊

来源: 长江商报 2016-11-14

  改造后的宜昌运河被打造成生态长廊。本报记者李璟摄

  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随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探访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周舜尧 李璟 徐靓丽

  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长江流贯湖北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41公里。同时,湖北也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境内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达755个,湖泊总面积2706.851平方公里。

  今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环保世纪行”活动以“保护长江,我们共同行动”为题,聚焦全省和长江沿线各市、县三级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各地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11月9日至11日,长江商报记者跟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分两组赴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对湖北省各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贯彻落实《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探访。

  宜昌运河“黑水”变公园

  11月9日,地处鄂西的宜昌市,天气略显阴冷,街上行人多身着羽绒服、毛呢大衣等冬装,尽管如此,在宜昌市运河公园里,不乏游玩、散步或锻炼的市民。

  始建于1958年的宜昌运河,引水于黄柏河干流的汤渡河水库,自北向南蜿蜒30余公里,途经宜昌城区汇入长江。建设之初,运河以发电、灌溉和饮水功能为主,是伴随宜昌人成长的母亲河。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沿线污水横溢、垃圾成堆、堤坝渗漏、河水变黑发臭……环境恶化的母亲河逐渐成为宜昌人心中的痛。

  “这里以前的环境那个恶劣啊……别说没人敢靠近,有时风大了,河水臭得人在家都不敢开窗户!”74岁的王玉嫣退休后就住在了运河公园附近,她亲眼见证了宜昌运河从“污水沟”到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

  “变化真是太大了!”王玉嫣说,大约两三年前,听说政府开始大力整治运河的环境问题,周边居民都期盼得不得了。后来不仅水不臭了,两岸也种上了各种景观植物,运河还被打造成了一座环山绕水的公园。

  宜昌市城建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戴大荣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2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将宜昌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列为1号议案,投资了一个亿,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运河实施全面整治。

  其中,对运河上段自然风貌良好的13公里进行保护,对中、下段17公里进行综合整治。截至去年底,已完成了城区18公里的绿道建设,不仅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河水质也已上升为二类。

  荆州西干渠成城市走廊

  11月10日上午,荆州市区阳光明媚,在与荆沙大道垂直的豉湖渠桥上,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桥下,平静的水面微泛涟漪,倒映出两岸栽种得整整齐齐的景观树木。

  过路的市民刘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就在两三年前,眼前的水还是黑色的。“隔几十米就是排污口,经常可以看到排污管子里,黑色的水刷刷地往里灌,又黑又臭。”刘先生口中的“臭黑水”就是西干渠。西干渠是荆州市四湖水系的重要渠道,兼具防洪、排涝、灌溉、调蓄等多重功能。其中,荆州城区内河段11.8公里,是荆州市中心城区雨水排放和调蓄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区部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通道。

  上个世纪,荆州市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等水系相互贯通,并与长江、长湖等水系相连,水与城和谐共处。然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水环境遭到污染。为了还水于民,荆州市对城市水体开展了持续有效的系统性整治。其中,对荆州市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西干渠的“变身”。

  “过去西干渠被称为荆州龙须沟,如今通过综合整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荆州市住建委污水专班负责人肖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由于管网建设滞后,过去只要一下雨,城市的污水就会流到西干渠,加上污水的无序排放,久而久之,西干渠就成了城市的纳污渠道,水体严重污染,导致四湖总干渠水质恶化。

  从2011年开始,荆州市编制了整治规划,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二三期工程正在陆续实施。近两年来,共投资8300万元,疏挖渠道12公里,护底护坡5公里,西干渠塔桥路段改扩为明渠,铺设了截污干管,对河道两岸进行了环境整治,同时通过引太湖港渠水对西干渠进行生态补水。目前,西干渠已由过去的四五类水质升为三类,改善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近3年来,荆州市新增废水污染防治设施126台(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4万吨/日,设施运行率达标率为95%以上。在荆州市纺织印染工业园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荆州中环水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光荣向记者介绍了集中处理工业废水的工作原理。他介绍,工业废水经过中环水业处理后,全部达标排江,每天至少减少1万吨废水向四湖总干渠的排放。

  武汉巡司河明年可告别“黑臭”

  11月11日上午,武汉市天气晴好,气温攀升到了20摄氏度左右,湖北工业大学大门口前的李纸路上,行走中的人们有不少脱下外套。这条李纸路与湖工大门之间,隔着一条巡司河,河岸边挖掘机正在作业,对岸基进行处理,这是正在施工中的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

  巡司河在途经湖北工业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等高校后,经武泰闸在鲇鱼套汇入长江。不仅沿线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河,在暴雨季节,还承担着排水入江、入湖的任务。

  武汉市政府副市长张光清介绍,巡司河承担着纳污、排水等多项功能,沿线工程又受到道路改造工程的影响。开展巡司河综合整治,不仅是治理河流本身,还包括雨污分流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排水设施、道路建设工程等多个工程。

  “我上世纪80年代来到学校,那时候河里还有鱼,从90年代初开始,河水污染情况逐渐严重,天气一热就非常臭。”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侃说,为了配合武汉市巡司河整治工程,该校已经率先在校内建设了雨污分流设施。

  “湖工这一段,计划明年汛前可以发挥效益。”武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配合巡司河治理的工程中,多数可在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将黄家湖污水厂处理能力由10万吨/日提高到20万吨/日,巡司河湖北工业大学段600米渠道的拓宽和岸坡绿化等。

  张光清表示,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每年新建的排污、排水管道都在100公里以上,长江武汉段的水质在不断地变好,并且,武汉市为消除黑臭水体制定专门的计划和方案,包括巡司河在内的多个黑臭水体的环境将得到更根本性的改善。(王振淳对本文也贡献)

 

  湖北将加强跨区域治污联合执法

  仙桃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内,污水管网被进行“一企一管”改造。本报记者李璟摄

  长江商报消息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建立会商机制管好跨界水体

  □本报记者 周舜尧 李璟 徐靓丽

  “以前埋的都是暗管,现在全部用明管露在外面,就是要看清楚企业排了什么,方便我们检测。”对于如何治理企业“偷排”,11月11日,仙桃市新材料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曾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每个企业的污水排放管道都独立运行,加上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今后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将更加有力。

  2014年7月1日,号称湖北史上最严厉“水法”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此后,湖北又颁布了《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水污染防治措施。为加强水污染防治,今年以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六个执法检查组,七位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就《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一企一管”集中治理“偷排”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省内长江、汉江干流沿线共有44家工业园区,主要排污企业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部分园区存在功能规划不科学、环评制度不落实、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问题。

  对此,有着“千河之市”之称的仙桃市采取“一企一管”的方式,集中整治企业“偷排”行为。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水系发达,丰富的水资源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但近年来汉江水位下降、流量减少,同时还受到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的三重影响,仙桃内河部分水体丧失了自净能力,水质状况堪忧。由于产业园区众多,因污水处理排放不达标,仙桃市新材料产业园区曾被省直有关单位列为环保重点问题进行督办。

  11月11日上午,在仙桃市新材料产业园区内的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内,曾军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了治理企业偷排的“狠招”:该园区将污水管网进行了“一企一管”改造。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各地要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对新建、升级工业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治污设施,园区内工业废水必须预先处理达标后,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同时,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对高能耗、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

  跨界水污染防治机制需完善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报告》中指出,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河流、湖泊跨行政区域,各地分头治理,存在权责不清等问题。同时,跨行政区域水体存在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监管的制度建设与协作机制滞后等问题。

  对此,宜昌市正在实施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正有针对性探索解决方式。

  “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护万里长江的特殊使命。”宜昌市副市长刘建新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今年宜昌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三峡生态治理“宜昌试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据介绍,“宜昌试验”主要围绕生态综合守护工程、生态产业发展工程、生态公民建设工程、生态金融创新工程等四大重点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其中,一期发端于宜昌,启动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二期探索跨市的生态治理合作、进入跨区域治理试验阶段;三期探索跨省的生态治理合作、进入跨省治理试验阶段。

  目前,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内,宜昌已率先建立起香溪河流域与神农架,沮漳河流域与荆州、荆门,清江流域与恩施的联系会议制度,编制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上下游联动、跨区域保护水资源安全的格局正在形成。

  除了加大水污染整改力度之外,今年宜昌还开展了长江岸线码头和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截至目前,宜昌市共取缔长江干线及支流码头176家,占全省数量之首,关停污染环境的码头和堆场143座,关闭非法排污企业36家,全面取缔了三峡库区的网箱养育,同时还加强了长江船舶的污染防治工作。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也建议,全省应加快推进建立流域区域联合治污会商机制,加强跨区域污染治理协调和会商,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推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

  明年1月底将完成三网拆除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报告》中指出,在检查中发现,全省部分地区围网养殖“拆围”工作进展缓慢。对此,一些地区表示将加快进度,早日拆除围栏等设施。

  11月11日,记者在武汉市汤逊湖江夏水域岸边看到,湖面还留有一部分围网养殖的竹竿。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这个湖泊水质已呈现出好转的迹象。

  “现在都是城中湖了,肯定不能再搞围网养殖了。”江夏区大花山村干部林凤辉介绍,这里不少围网的养殖户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承包的。目前,该村正通过加入村企业或辖区内企业打工的方式,帮助其转变生产方式,放弃围网养殖。

  江夏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经成立汤逊湖“三网”拆除专班,对所有养殖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制定了拆除方案。并已经有部分养殖户签订了三网拆除协议书,预计到明年1月底,完成三网拆除。

  对此,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各地要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域,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同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推进畜禽养殖场科学布局和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王炜对本文也有贡献)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