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建设生态长江 荆州将荆江岸线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 三峡宜昌网-三峡日报 2016-12-03

  常德

  建设真善美的城市

  近几年,常德市容市貌变化大,应归功于2013年以来,该市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三改四化”,即路改、水改、棚改和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目前,已改造、新建骨干道路和小街小巷310条280公里,改造城市棚户区8.1万户,新增绿化面积340万平方米。全市努力建设真善美的城市。

  城市之“真”,真在规律性、科学性。立足地处湘西北的区位特征和现实条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把常德打造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并按照这一定位编制完善城市规划,科学谋划城市布局和城市设计,使城市发展的推进更有方向、目标和底气。

  城市的“善”,就是善待城市居民群众,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市委、市政府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渣土运输等行业的市场化,城市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推进完美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能力建设、体系重构、治理创新、回归自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路,涌现出“四点半”学校、书香社区、社区小餐桌、“田工”工作室等一批社区服务品牌。

  城市的“美”,就是彰显城市山水人文,塑造城市的个性和品位。这几年,常德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生命科学等现代产业;常德在全国率先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前正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年行动计划,现已启动建设项目79个;为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市委、市政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大力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如今,穿紫河已成为“一条流淌文化的河”,河畔风光带正在重现常德河街的历史风貌,昔日的老西门棚户区被改造成了集“棚改”安置、现代商业、艺术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街区,沅江两岸也正在形成江北“中国常德诗墙”、江南“中国常德画壁”诗画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荆州

  打造出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荆州市坚持“管控为先、治理为重、修复为要”的思路,综合治标与治本、兼顾当前与未来,科学制定保护规划,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实施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长江荆江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公里,岸线长、地理位置复杂,仅荆州中心城区岸线就近20公里,整治难度大。

  近年来,该市严格控制大堤与子堤之间的陆域,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居住性房屋,拆除临江(大堤禁脚内30米到堤外,下同)的一切违章建(构)筑物,整合岸线内砂石料、煤、散货作业线,关闭或搬迁第二段内的各类砂石料、煤、散货码头及木材市场,依法取缔堤上堤外一切无证或证照不全的经营性餐饮场所,迁移临江的部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城市居民长江饮用水源地实施保护,整合取水口,坚决关闭未达标的排污口;对临江的闲置空地进行植树补绿。

  随着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煤炭、砂石料等货运码头相继关闭拆除,区域内居民、部分港口码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实施搬迁,整治驳岸,71公顷的荆州滨江公园已经建成,并赋予荆楚文化内涵;十里景观长廊整体景观带已基本形成,黄土漫天、杂乱无章的荆江北岸被绿色所替代,将荆江岸线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加快推进长江水环境保护,荆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开展长江排污口的专项整治行动,对长江干流沿线所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排污口的监管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确保长江荆州段环境安全,助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

  生态环境少不了森林。该市采取“林路、林水、林网”结合等建设模式,打造环湖生态景观带,探索出了一条“林拥水乡”的特色创建森林城市之路,并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

  岳阳

  绘水墨丹青新画卷

  作为“2016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近年来,岳阳市始终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抢抓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机遇,加快绿色岳阳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开展“洞庭湖风雷”、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铁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等行动,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着力建设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的“水墨丹青”家园,岳阳已成为一座“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现代生态城市。

  现在,岳阳空气质量监测PM2.5和PM10指数都优于国家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岳阳,是一座可以惬意深呼吸的城市。

  岳阳的生态之美还在于水。

  岳阳有湖区面积5200平方公里,有大小湖泊165个,280多条河流直接流入长江和洞庭湖。长江流经湖南163公里,全部在岳阳境内。千百年风雨,洞庭湖山水造化与生态理念的交融碰撞,孕育了风格独特的岳阳城。

  近年来,岳阳重点抓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四湖两河”治理等,水资源保护进入历史上最严格的时期。

  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市委、市政府努力平衡城市建设与民生问题,把公园、广场建设成市民百姓休憩健身的新天地。一批高水平的文体场地和公园相继建成,王家河风光带、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南湖公园等休闲场所,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近年来,岳阳市共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0多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达39.25%,绿化覆盖率达40.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17平方米。

  岳阳融绿入园入城,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功能提升,使之成为有特色、有品质、有生命的诗意栖居之地。

 

  张家界

  尽享“绿色呼吸”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张家界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作为旅游城市的张家界积极推进生态市创建,绿色张家界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环境整治“6+1”行动,深入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重要水源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7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控断面优良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9.7%,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武陵源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张家界实施了环保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生态危害“问责制”,把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坚持最严生态保护,淘汰落后产能21.2万吨。

  城镇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垃圾治理和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村镇300多个。

  两年来,全市投入创森专项资金3.1亿元,新建和改造了16个城市公园、小游园,全市新增城区绿地面积86万平方米,让市民尽享“绿色呼吸”。

  对核心景区及周边和公路沿线的共25个村(居委会)全部纳入禁伐保护范围,总面积达36万多亩。

  核心景区“见缝插绿”,消灭了核心景区周围的“癞头山”。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通过继续实施拆迁保护工程,核心景区每年减少排放固体废弃物1000多吨,减少废气排放80万立方米,减少废水排放5万多吨,濒临灭绝的30余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天更蓝了,水更净了,山更青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万州

  守护长江一江碧水

  “十二五”期间,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保持优良,六条次级河流水质趋于改善,监测断面达标率比2010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1%。

  万州区按照“控污截流、标本兼治、建管并重、综合施治”原则,全力推动实施《万州区碧水行动方案》,通过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持续改善辖区水环境质量。

  近几年,万州区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个,整治城区长江干流及次级河流直排口26个,建成城区污水管网600公里,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18个、撤并场镇污水处理厂15个,对81个行政村进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55个……

  否决了50余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标准以及与生态涵养功能区不相符的项目,建立了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形成“刑责治污”工作格局。

  这些年来,万州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突破口,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的的小水泥、小煤窑、小矿山等坚决淘汰,对11家企业进行了脱硫脱硝治理,25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80余家锅炉进行了煤改气,调减1.2平方公里化工园区规模,推进盐化园循环化改造,先后吸纳河北先河、重庆三峰环保、中加环保、新疆天物等国内知名环保企业先后入驻,大力推动发展环保产业,切实减轻环境压力和负荷。

  2016年4月,万州区出台《万州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从十个方面部署了今后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部被称为地方版“水十条”的治水行动纲领,显示万州的铁腕治水,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沿着万州治水的路径,可以看到“一江碧水出三峡,清清长江向东流”这样的景致并不遥远。

  荆门

  多管齐下铁腕治污

  坚持“抑尘、压煤、控车、禁烧、提标、增绿”多管齐下。逐步淘汰全市268台在用燃煤锅炉;发放环保标志66341张,淘汰黄标车5914台;秸秆全域禁烧构建起市、县、乡、村、组五级联防联控和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开出全省首张禁烧罚单、首起行政拘留、首例党纪处分;对水泥、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关闭城区所有煤场、沙场、石膏矿。

  强力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让碧水常流。全域推进竹皮河综合治理,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和全市首个PPP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完成汇合口上游段截污工程,实现全城污水进管网;实施彭墩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对流域18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实施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备用水源工程。长湖等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启动,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加强全市56处水库水质监测监管,全市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下大力气开展土壤和矿山修复,让大地常绿。在中国农谷核心区率先开展4万亩土壤修复试点;加快全国首个土壤修复产业园建设,研发推广200多个菌种资源;通过建设矿山遗址公园、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措施,加强矿山采空区、沉陷区综合治理;推广“香稻嘉鱼”等10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加快荆门城区周边29家已关闭采石场复绿。

  着眼未来,全市上下为维护生命源的安全而坚守。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在铁腕治污的同时,荆门市依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目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态方式处理农村污水的“明灯模式”,迁村腾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彭墩模式”,能人治村的“湖山模式”等一批可资借鉴的荆门模式叫响神州大地。

 

  恩施

  生态写意美丽家园

  今年,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中,恩施州得分77.42分,全省排名第二位。在“生态长江”建设中,恩施州当仁不让。

  2014年10月,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建立长效机制等5个方面系统部署。

  几年来,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到“实施‘双轮驱动’,做强绿色产业”,从“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专项整治到“六城”同创,一系列执政思维、战略部署都彰显着生态情怀。

  恩施州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

  恩施市率先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恩施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个。

  州委、州政府提出25条硬措施,全力搞好生态修复、降低生态损耗、巧用生态开发、着重生态保护。

  治山要造林。全州森林蓄积增加350万立方米,达到7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5%。

  “水更绿”离不开“两个行动”:清江水布垭“清网行动”、环保“零点行动”。

  1-5月,州城恩施优良天数123天,优良率80.9%,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27天。

  从2014年起,恩施州开展土壤酸化治理,做足绿色生态文章,相继出台土壤酸化治理、化肥农药管控、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推进等方案。今年1月,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2015年度省级生态乡镇(村),恩施州8个乡镇和185个村获殊荣。

  回看城镇,环境洁净、交通畅通、绿化亮化、城市宁静、空气净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质提升“七大工程”热度不减。

  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城乡更美可感可享。

  神农架

  迈上绿色快车道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神农架。11月17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继三江源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国家公园管理局。它标志着“九龙治水”体制已经打破,开启了国家最高等级的保护模式。

  “十二五”期间,神农架森林覆盖率由88%上升到91.1%,保护区内高达96%。

  神农架林区实现了由伐木工向护林员、由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由深山穷区向旅游名区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2015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87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直接收入31.5亿元。预计到2020年,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林区党委、政府制定了“五个全面”的任务体系,并着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坚守“保护第一”原则,全面彰显生态保护价值。实施“大科研、大品牌”创建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华中物种基因库、金丝猴生境保护与恢复基地、猕猴研究基地、大熊猫展养繁育基地等项目。实施农林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富锶水、生态茶、百花蜜、养生酒、山野菜、中草药等特色产品。

  强化旅游裂变式发展,全面推进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实施旅游产业倍增计划,推动全域旅游,打造旅游升级版。重点建设“健康谷”、温泉酒店、坪阡滑雪场、炎帝大剧院等旅游产品和项目。

  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重点,实施夯实底盘行动计划。交通项目重点规划了神保高速、郑万高铁新华站、通用航空停机坪等。

  实施全面保障改善民生行动计划,重点规划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体系、旅游应急、保障性安居工程、天然气清洁能源、康复医疗等项目。

  转型跨越,已助推神农架迈上了绿色崛起的快车道。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