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辉煌这五年:沙市铿锵迈步豪情壮 重振赶超砥砺行

来源: 湖北日报 2017-05-27

  这是一座积淀着荣光与梦想的城市,担负着重振百年商埠雄风、重振沙市工业辉煌、重振江汉明珠风采、重振小康城市荣耀的历史重任。

  这是一座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承载着建设繁荣活力、宜居宜业、殷实文明、法治平安沙市的美好愿望。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 2016年,沙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亿元,是2011年的1.5倍;财政总收入35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8亿元,是2011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40亿元,是2011年的5.2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是2011年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亿元,年均增长12.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122元和165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2.6%……多项经济指标位居荆州市第一。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沙市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持“一主两化”战略,扎实开展“十大重点工程”系列主题年活动,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和干旱内涝灾害的双重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在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实现荆州“十年大振兴”的发展大潮中,奋力谱写了精彩豪迈的沙市篇章。

  发展篇

  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初夏,万物繁盛,一派生机。在沙市经济开发区,混凝土搅拌车来回穿梭,塔吊高速运转,机器声此起彼伏,一番热火朝天景象……

  按照“大园区、大产业、大企业”的思路,沙市区始终把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大手笔打造大园区。五年来,多方筹措资金,对各个工业园区的道路、地下管网、水电气等进行升级改造,项目落地开工的硬环境不断改善和完善,新增面积10平方公里。

  立足产业优化、企业创新、主体增量,五年来沙市区大力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传统支柱产业深度融合,机电汽配、轻工纺织、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等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针纺产业被评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岑河针纺产业被纳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新兴产业集群”。荆福汽配、红叶针织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沙市素有百年商埠之美誉。五年间,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安良百货、美佳华商业广场、南国城市广场、共创·欧美龙国际家居广场等超大型商业项目相继落户。荆州·沙市婴童装产业带作为湖北“首秀”成功入驻阿里巴巴中国质造产业带,两湖绿谷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仅2016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142户,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

  城郊特色农业更加鲜明,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设施化水平加快提升,蔬菜种植、返季节西甜瓜种植和特种水产养殖“三大板块”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2011年增加1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11年的3.1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较2011年增加84家。

  建设篇

  拓展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清晨,家住东岳小区的刘大爷便携着老伴儿来到荆襄河畔的河岸景观带舒展胳膊,活动筋骨。近年来,这里已成为刘大爷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如今的荆襄河沿岸,一条条道路宽平坦、一排排行道树葱郁茂盛、一盏盏路灯别具一格……漫步在如今的荆襄河畔,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近年来,沙市区坚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老百姓已从中尝到了城乡提档升级的甜头。

  大征迁创造了沙市新速度。五年累计启动29个片区房屋征迁,征迁房屋9000多户、腾地1.3万亩。荆沙村改造、荆江大堤综合整治积累了片区改造新经验。2.8万亩长湖养殖围网全部拆除,蒙华铁路、沙公高速征迁基本完成,沙市房屋征迁成效赢得社会广泛认同。

  大投入打造了沙市新名片。五年累计配套改造老旧片区43个,维修改建背街小巷70多条。荆州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荆襄南路成为新的风景线。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修建乡村公路388公里,改造危桥58座,村村通客车全面实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

  大管理营造了沙市新面貌。探索建立“政府主责、街道主体、社区基础、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大城管格局,举全区之力投入“五城同创”,为荆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持续深入开展“三万”活动和“清洁家园”、“绿满沙市”、“三禁两治”等行动,16个农村新社区顺利建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和谐篇

  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发放政府担保贴息贷款2.9亿元,扶持4800户群众创业就业,新增就业4.5万人……这是沙市区“百姓创家业”活动近五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百姓创家业”活动逐渐成为“富民工程”,成为带动百姓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成为传统工业基地激活大众创业的“新路径”。

  五年来,沙市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集中财力向民生倾斜、向群众倾斜、向基层倾斜,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民生投入五年累计43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4.1%。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个、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52个,“六位一体”养老模式巩固完善。扶贫攻坚政策支撑和帮困措施精准有力,9289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城乡居民就业率和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级验收。区文化馆、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运行,连续举办5届“章台梅”文化艺术节,参与群众超过50万人次。96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乡,乡村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功创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先进县市区。城乡网格化管理全面覆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一感两度两率”显著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加强,食品经营积分制监管经验全国交流。

  党建篇

  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从严治党

  过去五年间,沙市区坚定“抓反腐倡廉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动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导全区党员干部既要事业有为、又要清廉为官,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反腐败等取得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牢固树立,“三担两为”作风得到锤炼,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基层基础全面夯实。每年列支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快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年新增高标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7个。广泛建立党员“周六社区报到”制度,扎实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大力实施“五线双百”锻炼计划,蓬勃开展农村党建“三创三业”活动,基层组织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连续四年被省委通报表彰。

  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坚持抓廉政与抓发展的“力度统一论”,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责任落到实处。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对违纪违法行为动真碰硬,执纪力度越来越大,问责尺度越来越严,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五年来,建立改进作风、勤政廉政等各项规章制度23项,立案400件党纪政纪处分336人,移送司法机关26人。

  愿景篇

  傲立于江汉平原崛起于长江之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竞争起跑线上,沙市区将大力实施“四个重振”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一圈三区”发展格局,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建设繁荣活力沙市、宜居宜业沙市、殷实文明沙市、法治平安沙市,奋力实现沙市大振兴。

  ——重振百年商埠雄风,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坚持以“激发新型消费、提升城市品位”为核心,科学布局城市商圈,充分挖掘沙市传统商贸文化基因,着力打造商务消费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交通物流中心,促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重振沙市工业辉煌,唱响沙市质造品牌。突出创新驱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转型升级,实现量质齐升。着力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名优产品,不断做大沙市工业底盘。

  ——重振江汉明珠风采,打造滨江生态城区。树立“全域城市”理念,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发展,精心经营城市,促进以城带乡,在统筹城乡建设中重塑江汉明珠美誉。

  ——重振小康城市荣耀,建设幸福平安家园。推进共享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破除市场壁垒,激发社会活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更高品质的小康生活,共筑幸福平安家园。

  阔步前行在科学发展、激昂跨越的豪迈征途上,沙市驶进了发展的快车道,跃上了更高的平台,沙市人民正在找回原有的自信和应有的自豪,向着推进“四个重振”的目标,在这片追天逐日的发展热土上续写沙市发展新辉煌,为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策划:中共荆州市沙市区委宣传部
撰文:皮定松董铭黄小静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