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骄傲》之刘守英:乡村与城市 眼界与世界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8-02-16

  荆州新闻网消息: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观众朋友们,新年好!欢迎收看由纳海翡丽冠名播出的《荆州骄傲》,这里是第十七季“我从故乡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这首简单的古诗,寄托着一种深沉的故土情怀。对于离开故乡的游子来说,故乡,只是少年时的逗留地,和数十年的留白处。然而,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纵使山高水长,也无法阻隔。2018年新春之际,我们一起聆听荆州儿女与故乡之间,血脉相通、心意相连的动人故事。今天的故事,就从一捧故乡的泥土说起。

  那是1981年的夏天,洪湖岸边的戴家场寄木村,一位刚考入复旦大学的17岁少年,即将启程赴上海求学。母亲包好了一捧泥土,嘱咐儿子一定要带在身旁,到了异乡就不会水土不服。转眼38年时光飞逝,少年也已成为中年,离乡傍身的那一捧土,却被打上了永恒的乡愁印记。

  少年雀跃的心,只想离开眼前的田野,奔向远方的繁华。当他从农村走向城市,当千帆阅尽蓦然回首,却发现儿时所养成的心性、味觉,已是缠绕一生的情结。

  54岁的刘守英,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原副部长。自17岁走出洪湖,21岁获复旦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8年获复旦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

  刘守英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变迁、土地制度与发展经济学。在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的28年里,刘守英对中国农村的多项研究成果,最终转化成中央政策的制定,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带来福祉。1988年,刚走出象牙塔的刘守英,开始参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

  位于西南部的贵州省,是中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之一。为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解决包产到户后出现的新问题,刘守英和同事们在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县,重点探索“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

  如何处理人口变动与土地承包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难题。在刘守英等学者的实地调研和推动下,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2002年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在农村长大的刘守英,熟悉土地,了解农民,他始终怀着一份对父兄亲人的热爱,去调研、解决农村问题。每当中央有关于农村的重大政策出台,刘守英就会回一趟洪湖老家,村民对他的表情,就是对中央政策的态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市场经济增加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农业沉重的税费收取,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地租水平。当刘守英再次回到老家时,乡亲们却有意疏离这位服务于国务院智库的知识分子。

  刘守英了解到,老家的农民开始逃离农业生产,将土地退还给集体。随着退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无人耕种,税费任务面临无人承担的局面。刘守英明白,农村出现的土地撂荒问题,与农民负担太重有关。

  农民苦,农村穷,农业真危险,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在刘守英等专家学者的助推下,中央决定自2000年起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也被看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当刘守英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殚精竭虑时,洪湖岸边那个朴素的村庄和朴实的乡亲,就是他最真实最有力的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刘守英对农村土地改革的研究成果,也写在开放的广东大地上。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量外资抢滩广东,本地家庭作坊式小工厂批量涌现,珠三角的土地市场告急,“向农村要土地”成为大势所趋。

  当时的佛山南海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土地征收供地的方式,而是让农民的集体的土地通过规划以后,直接转成建设用地搞工业和城市。1992年,刘守英来到南海,在全国率先启动集体土地股权制改革的探索。

  这种做法被称为“南海模式”,并迅速风靡广东珠三角地区,佛山、广州、深圳等地的农村地区,相继进行了土地股份制改革,有效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长久以来,刘守英执着于探索中国土地制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因为扎实的理论水平与丰富的实践经验,2012年,刘守英成为给中央政治局讲课的学者之一。

  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刘守英认为,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路径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反映了中央对乡村的再定位,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

  与许多在城里长大的研究者不同,刘守英教授认为自己对城与乡之间的敏感,完全来自于亲身经历。他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各种城乡差距、城乡问题感同身受。他在文章《撞城》中写道:“对于一个无论以什么方式、以什么目的进到城里的农村人来讲,城与乡之间立着的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要翻越它,一方面必须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歧视,另一方面也需要你个人从里到外积蓄足够强大的能量。”

  我当时在湖北洪湖一所普通中学就读。由于这所中学位于公社一隅,“城”还没有进入我的视野,当时支撑自己在这所学校苦读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后“吃上粮票”,在我们公社供销社门市部站个柜台。也就是说,当时的最高理想按学术术语讲顶多也就是“农村商业化”,绝没有当城里人的奢望! ——刘守英《撞城》

  改变命运的时刻发生在1981年,一张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让这个农村少年知道了上海,当他背着重重的行囊,告别乡土乡亲,进入大城市的大学时,他是惶恐不安的。

  靠背题做题考进复旦的刘守英认为,巨大的城乡差异,在当时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记得进复旦后,我们的文艺委员来自同样是大城市——天津的一位高挑女生,组织我们去长风公园划船。看到小小的划子、窄窄的桨,还几个人坐一小船上一起用力划!我很好奇,城里学生为什么好这个!我们在洪湖用一根竹竿一使劲就让船跑老远,那什么劲啊!后来才明白,人家玩的那叫情趣!”

  在农村与城市的碰撞中,在苦痛与欣喜交织的体验中,这位洪湖少年渐渐打开眼界,拉开视野。直到有一天,能够站到国家层面看世界。

  眼界与世界,这是刘守英教授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的,你能走多远,就是看眼界的变化。当人的眼界不断被打开,那这一辈子都不会停下来。刘教授停不下来,这些年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演讲,与世界顶尖的学者交流。2016年,他选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将多年来对国家政策的实践研究,转化为理论知识。刘教授说和学生在一起,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也祝福刘教授在新的一年,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明晚8点再见!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