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特约记者行:护岸石印证荆州古城曾经的繁华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18-06-06

  荆州新闻网消息(特约记者 覃华林)荆州古城严格的说应当称为江陵古城,从历史沿革看,古时的荆州所辖范围非常的广泛,像宜昌、秭归、长沙、安陆等一大片区域都属荆州管辖,而江陵仅仅是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唐诗所云“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最好的证明,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也是如此。

  江陵建城的历史要比沙市早得多,从地理上来说,它紧临楚国的都城纪南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长江故道紧靠古城,现今古城南门外的西堤街、东堤街之名就是历史的遗存,所以楚国在此设立官船码头。不要忽视这个设置,在没有公路甚至连大路都没有的古代,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与此相适应的则是古城周围密布的水网和环绕着古城的护城河,它们共同组成了当时的“高速水路”网络,这个水运网络承载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

  这其中特别要说的是护城河。我们说,江陵古城首先是一个军事设施,护城河不仅是这个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拱卫着古城的安全,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可以说,护城河就是当时古城的外环道。历史发展到今天,护城河早已丧失了往日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在游览古城时,也往往对城墙、城楼、瓮城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护城河。长期以来,污水直排护城河,致使护城河变得让人嗤之以鼻。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政府加大了治理的力度,一条宽阔、美丽、洁静、清澈的护城河即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护城河是历史的遗存,它同样也是历史文物,作为文物,千百年的沧桑一定会给它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是曾经经历过血与火战争的洗礼和后世的破坏,也一定能留下珍贵的痕迹,寻找并认真研究这些痕迹,我们能够窥视到护城河以及古城当初的辉煌与繁华,其中,现存的最重要的痕迹就是护城河旁的护岸石。

  护岸石,它的功能和作用一是保护河岸的坚固,以免被河水冲刷而垮塌,二是便于船只停靠,方便人员上下和货物装卸。所以,护岸石一般只在城门前的护城河边才有,目前,在荆州古城的六个城门中,东门和大北门前的护岸石已经荡然无存,西门、公安门、小北门保存得比较完整,南门残留有少量的护岸石。

  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铺设长度最长的护岸石要数西门。西门的护岸石铺设长度从西门口桥起,向南向北沿着河岸各自延申200多米,十分壮观,是护城河旁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其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铺设,也就是说,河道基本上没有改变。

  西门的护岸石排列整齐有序,每相邻的两块护岸石之间都凿有相对应的燕尾槽,其槽内当初在铺设时现场浇入烧红的铁水,待铁水冷却后就紧紧固定住了相邻的石块。

  有的燕尾槽里的燕尾铁一直留存至今。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灰浆填充粘接,虽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人踩马踏,至今却仍然排列整齐牢固,没有错乱,由此可见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工程的质量。

  不仅如此,从使用功能方面来说,这些护岸石铺设的长度越长,就说明能够在此停泊的船只越多,泊位越多,码头的规模就越大。从现存的情况判断,古时西门前的护城河是荆州古城最大的内河码头,是重要的人员和物资集散地。

  我们从现存的护岸石的位置看,当年的护城河要比现在宽阔得多,也深得多,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淤积和人为破坏,护城河其宽度、深度和形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我们站在西门的护岸石旁,仍能隐约看到当年最繁华时的岸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河道里舟船竞渡,河岸上堆满了货物,人们上上下下,车马穿行其间,而与之伴生的茶楼酒肆、旅舍商行、客来客往一派繁忙富足的景象,我想,如果有画家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下来,会不会是一幅荆州古城版的清明上河图呢?

  公安门前的护岸石基本保存完好,但是,此处的护城河即九龙渊有点特殊,不管是岸边建筑的形式还是它的作用和功能都与众不同。

  我认为,此处应是水师专用码头,属于军用码头,是不允许民用船只停靠的,这个问题我将有后续的文字作专题的介绍。

  小北门外的护岸石

  小北门外的护岸石,从现存的情况看保存的数量多,但排列混乱,石块上的燕尾槽对应错乱,扰动较大,应是现代修路时重新铺设过的,能明显看出河道已经向外转移,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南门外的护岸石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残存的石块依然还在原来的位置上,和公安门一样,南门的修建形式也有其特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将和公安门一并作专题介绍。

  综上所述,根据荆州古城各个城门的护岸石分布和留存的情况看,我认为,古城的每个城门在当时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无法详尽知晓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护城河外靠长江,内通广袤的江汉平原,直至通向更远的远方,它在当时条件下的交通运输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