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骄傲》之“品味荆楚”:乡贤王遐举 翰墨聚风华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8-06-14

  荆州新闻网消息: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欢迎收看《荆州骄傲》,这里是第十八季“品味荆楚”,中国书法艺术自诞生以来,便曾出现过父子相传,兄弟相继的书法大家,为这一古老艺术平添许多灿烂传奇。而在当今中国书坛,也有一家三人,书写了一篇别样的书法艺术人生。他们就是被誉为“荆楚三王书坛三杰”的监利人: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三位书法家闻名于海峡两岸,蜚声书坛,盛名远扬。

  伍子胥故里、监利县博物馆、监利县图书馆……在监利这座小城的街头,随处可见王遐举先生的隶书行草体题字,这都是先生生前回到故乡时,饱含深情为故乡题写的笔墨。一方水土的文风,就在这墨香中缓缓流淌。

  王遐举,1909年生于监利县毛市镇卸市村,当代著名书法家。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馆馆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1995年在北京逝世。王轶猛,王遐举胞弟,旅美著名书法家,1922年出生,2014年在美国逝世。王庆云,王遐举长子,当代书法家,1929年出生,现居武汉。

  监利县初级中学的王世旺老师,是王遐举先生的侄孙。1987年,为了重修《王氏族谱序》,曾到北京拜访过先生。王世旺家中的客厅,一直悬挂着同为书法家的王遐举胞兄王轶猛,赠送给他的书法作品。

  位于监利县城的泓海艺术馆,在最重要的位置开设了“三王”书画作品展示厅,长年展示三位乡贤的书画真迹。

  监利县博物馆内,有一座专属王遐举、王轶猛兄弟的大型书法碑廊--泛鹅碑廊,门楼上是王轶猛手书牌匾。佳木幽竹掩映着红墙长廊,嵌着书法碑刻180方。王遐举的作品以隶书行草为多,其隶书结构稳重生动,草情篆意,放而不野,博雅精深,堪称当代一绝。

  监利人爱书法,爱“三王”。上世纪90年代初,监利县政府决定兴建碑廊,并针对碑廊命名,征求王遐举先生的意见。在《王遐举诞辰一百周年书画诗文集》中,我们见到了先生在1991年9月从北京发出的回信。“克计同志:您好!接奉手缄,得知您与监利家乡领导和亲友们为我家兄弟父子筹建了一座书法亭子,至深感谢!亭的名称您又问及我,我想了一下,建议用“泛鹅亭”三字如何?晋王羲之爱鹅,曾写黄庭经换鹅,他的山阴宅傍曾有鹅池,一向传为美谈。这样既关切王姓又关切书法,您以为如何?”

  碑廊名称泛鹅,出自王羲之爱鹅的典故。王遐举曾自书自作:“诗酒陶陶逸兴多,离湖垂柳影婆娑;挥毫落纸恂如也,只表乡情不换鹅”。王轶猛唱和:“三镇从事胜迹多,长江万里自婆娑;吾家逸少传千古,铁画银钩更爱鹅。”足见兄弟俩对鹅钟爱至深,以“泛鹅”二字命名,道尽其书艺情怀。在1991年的这封回信中,82岁高龄的先生还关切询问家乡的洪涝灾情,一片桑梓深情赤子之心,都洒在字里行间。“今年安徽、江苏等处,有特大洪涝,我县可能也有些低地受灾。政府普遍号召捐献救灾,我也捐献了一些衣物及金钱,还两次用书画义卖捐献,九牛一毛,只是勉尽心力而已。”

  1992年,监利家乡开始选择碑廊兴建地址,采购碑刻优质石料,挑选技艺超群的碑刻人。1993年冬天,在写给长子王庆云的信中,王遐举依然惦记着此事。“庆尧、世慷都曾来过,说石碑已买九十块,并拓我与小爷(王轶猛)的字,各一张,字刻得还可以,他们还准备再买石几十块,我和小爷各五六十块,庆云二三十块,这也可以,明年需要时庆云回监看看。”

  王遐举先生没能等到碑廊在故乡落成的那一天,然而这座落成于1997年的艺术宝库,有如一座文明丰碑,留下了传世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世的力量。

  王遐举先生已经离开人世23年,这个名字也许对现代人来说有些陌生,然而在中国书坛,却是无人不知,有着“华夏名笔、京都书豪”美誉的王遐举,是近现代书画界绕不开的名字。他从传统文脉的传承中走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书画”全能的他,其作品凝聚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取向,代表了我国书法发展的较高水平。

  2018年1月,“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藏书法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这场书法盛宴上,王遐举的作品与郭沫若、齐白石、启功等近现代书画名家的91件作品共同展出。10年前的2008年,先生百年诞辰之时,纪念其诞辰100周年的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30年前的1988年,先生尚且在世,79岁的他,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遐举书画展”,启功先生在书画展开幕式上这样讲道:王老先生比我大三岁,但艺术、学问、人品都是我的老前辈。所以我今天向诸位来宾介绍,我觉得只能够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感想,就是诸位看他的字,不仅仅是看这一篇字,要看这篇字的背后有多少的功力,有多方面的学问,有多高的人品。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介绍一下,我表示我对王老先生的敬佩。

  王遐举先生时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这场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200幅。展出期间观者如云,一时成为书坛盛事。这些书画精品,充分体现了先生精湛的书画艺术成就,以及深厚的历史、诗词等“字外”功底。

  在这场展览之前,王遐举早已确立了书坛大家的地位。王遐举和萧劳、黄苗子、周怀民等人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书画界八仙”,和萧劳、陈叔亮、启功、舒同,也是北京人传说中的京都五大名笔。1962年,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蔡畅;1983年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叶帅;1985年新落成的武汉黄鹤楼上唐人阎伯里的《黄鹤楼记》,也是王遐举用隶书写成的。那一年,先生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对此事极为关切。庆云:我在写《黄鹤楼记》时还同时又写了一首长对联,并写了一首七绝诗,是用四尺宣纸写的。都是重修黄鹤楼办公室约我写的。你到黄鹤楼参观时,看见那一首对联和另一幅中堂否?你现在练习隶书和魏碑,又写颜字,这很好,但要有重点,不要平均一样。学贵坚持,如能锲而不舍,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除了武汉黄鹤楼,长江三峡、郑州黄河碑林、云南滇池等不少名胜古迹,都留下了王遐举的墨迹和石刻。1983年9月,王遐举先生曾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东渡日本,日本书法界在东京美术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双方进行了中日书法艺术交流。王遐举当场挥毫,神采飘逸的字体、刚劲雄浑的笔力得到日本友人的真情颂扬,增进了中日友谊。1990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先生“富士艺术奖”,表彰其书法之杰出成就。

  这位当代著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艺术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70余载,而幼年时的书法启蒙,故乡和亲人是最早的影响。王遐举五岁入私塾,其书法受父亲熏陶,小小年纪已崭露头角。人们请书楹联,并尊称为“王先生”。少年先生因此大受鼓舞,怀抱理想:“立志读书,立志要成为真正的书法家”。

  20岁时,王遐举开始学习颜、柳、欧诸体,他“师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不断扬弃自己的书法习惯,悉心揣摹“字外功”。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达到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绝妙境界。

  王遐举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涌到纸上的总和。”所以他的书法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隶书、行草见长。其隶书独树一帜,行草极具神韵,深受世人所重。

  王遐举这一生,做过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1930年离开家乡去长沙谋生,抗战时期当过军人,胜利后当过记者,教过书;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徐悲鸿介绍,进了田汉主持的戏剧研究院,从事舞台美术、戏剧史方面的设计、研究。1986年冬天,监利花鼓戏《海峡情》赴北京演出,王遐举在家信中这样对儿子诉说。庆云,你的信我早已接到。监利的花鼓戏《海峡情》已来北京演出。曹禺现在到外地去,不在北京,我虽与他不熟,如我去请他看戏,他是会来的。但我已为他们邀请了戏曲界的领导看了戏,很多戏剧家还在中国剧协开会讨论这个戏,都很肯定这个戏的主体表演音乐美术。我写了两首七绝诗。一首是:今来古往事悠悠,海峡情深岁月遒。白雪阳春声誉在,咚咚花鼓出荆州。第二首:荆州花鼓动京华,传遍千家与万家。倘愿名归更实至,大江东去永无涯。

  艺术相通,王遐举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出版过《中国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专著,撰写了《中国剧场史》等书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书》上刊载。正是他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执著的求索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家。

  “海峡两岸,荆楚三王”,人们这样尊称王氏兄弟父子,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呢?因为早在解放之前,王遐举与胞弟王轶猛在长沙分别,弟弟去了台湾,这一别就是四十年。直到1982年,王遐举在香港“书谱展览会”上,意外发现了弟弟的作品,当时信息不通,通过熟人辗转写信到台湾,好不容易才找到弟弟,欢喜之余百感交集。

  “长沙频驻马,建业远扬舲。地域分吴楚,天涯散鹡鸰。水牵带双合,岸拔两山青。江汉倾杯酒,渔歌喜共听。”这首1947年王遐举与王轶猛共同创作的诗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那次见面后,弟弟一去便杳无音讯。

  我与胞兄,小时同在监利,几乎形影不离。长大后,即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自我来台,从一九四九年起,由于两岸隔绝,以后我们兄弟四十年间未曾谋面。

  --王轶猛《敬悼胞兄王遐举》

  也因为这份血缘,时任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会长的王遐举,和在台湾书法界的王轶猛,为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奔走联络,不遗余力。1989年5月7日,台湾华夏艺术团访问大陆,王轶猛随团而来,兄弟俩分隔40年,终于相聚在首都北京。王遐举开笔隶书,心泉涌出“海峡情深”四个大字。我与胞兄遐举兄弟之间感情的浓厚,真是一言难尽。湖北省监利县,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位于监利近郊卸甲河上王家门。我们弟兄人六人,遐举是大哥,我则是小弟,在大哥和我之间,还有四个姐妹。胞兄比我年长十三岁,他对我的爱护,可说无微不至。我在孩提之时,他教我读书,写字,对人,处世。--王轶猛《敬悼胞兄王遐举》

  这一年,两岸书坛同胞兄弟一起返回监利,步入故土,交流书艺。兄弟俩回忆手足情义,侃侃而谈。王轶猛是个爱国恋乡之人,当时是台湾湖北监利同乡会会长,每每回到桑梓,总是为故乡人民尽情书写。但凡他的作品,落款处总是“荆南王轶猛”,以昭示不忘故土。

  书坛巨擘,乡邦之光,“荆楚三王”徜徉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王国,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传世的精品力作。他们从传统文脉的承传中走来,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荆州也正在创建“文化三市”,其中就有中国书法城。认识书法美、创造书法美、传承书法美,相信在大家的热情参与和书法家的辛劳创作中,会铸就中国书法的全面复兴与繁荣。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