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楚楷模"2018年11月上榜人物发布 荆州是他!

来源: 湖北日报 2018-11-26

  图为:李德威

  图为:荣延海

  图为:崔雷雷

  图为:徐志新

  图为: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

  图为:沈永祥

  图为:宋灯朋

  图为:赵国利

  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11月上榜人物名单揭晓,本报今日予以发布。

  11月荆楚楷模榜单

  姓名 性别 政治面貌 基本情况 推荐单位

  李德威 男 生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博士生导师 武汉市委宣传部

  湖北文理学院 格桑花支教队团体 襄阳市委宣传部

  荣延海 男 中共党员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 宜昌市委宣传部

  沈永祥 男 劲牌有限公司高级酿酒师 黄石市委宣传部

  崔雷雷 男 中共党员 荆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助理 荆州市委宣传部

  宋灯朋 男 鄂州市古楼街办五里墩村11组村民 鄂州市委宣传部

  徐志新 男 中共党员罗田县燕窝湾片区党委书记,燕窝湾村第一书记,湖北燕儿谷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冈市委宣传部

  赵国利 男 中共党员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兼看守所所长 神农架区委宣传部

  李德威

  群众 生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博士生导师

  报祖国鞠躬尽瘁,探热能竭虑殚精,是赤子无私,大地有情归倦骨;

  育人才沥血呕心,治学问舍名弃利,今忘川远涉,秋风结实颂先生。

  横批:无私奉献

  省楹联学会田丽君撰

  他研究青藏高原25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在大地构造、地震、干热岩地热能等领域努力探索,助力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生命弥留之际,他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愿。他是大地之子,最后魂归高原。

  从1990年到2015年,李德威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相关地区的山山水水,总计行程超过8万公里。

  为了制作西藏定结县和陈塘区的地质图幅,他在5000多米的山上“安营扎寨”,吃冷饭冷菜,忍着缺氧头痛入睡。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2011年以来,他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等独到见解,并将创新理论应用于海南干热岩勘查实践,在海南澄迈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教学工作中,李德威对自己近乎苛刻。2008年8月,李德威带着博士生高成等5人,来到西藏做地质教学与研究。一次,李德威对一个地质数据放心不下,决定再到野外核对。“李老师一直到深夜都没有回。”学生高成回忆:“第二天早上醒来,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回来了。”

  今年9月14日,李德威因病去世。“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成为他生命里最美誓言。9月27日,按其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清澈的拉萨河。

  荣延海

  中共党员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

  岸电治污,世界难题全突破;

  峡江履责,库区绿水永澄清。

  横批:守护长江

  省楹联学会皮治洪撰

  三峡坝区每年有14万艘船舶过闸,停靠期间,柴油发电排放物对坝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荣延海思考,如果等待的近千艘轮船都使用岸电,既是售电量增长点,同时对长江生态环境也有极大改善。

  然而,三峡坝区水情复杂,岸电建设难度较大,尤其是秭归沙湾锚地港,地处三峡库首,垂直落差大,没有泵船,成为岸电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荣延海把加班当常态,组织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改进,形成有针对性的岸电推广建设方案,还创新提出扫码岸电、轨道移动岸电、趸船浮动岸电、江心船电宝储能岸电等多项措施,有效解决了三峡坝区锚地因季节性水位落差带来的接电难题、坝下江心锚地岸电接入难题。

  2017年底,他联系政府部门共同推广使用岸电,启用长江流域上首个“扫码岸电系统”,港口停靠船舶“扫码”即可享受供电、计量、缴费一体化智能服务。江边安装的“充电宝”,船靠宜昌“扫一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目前,宜昌市完成29个港口码头岸电改造,年用电量近500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1062.5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物3000多吨。

  崔雷雷

  中共党员荆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助理

  入伍十二年,救援两千次,青春不负军装绿;

  挺消防改革,做战士楷模,热血长凝赤子红。

  横批:铁血英雄

  省楹联学会柯丹撰

  2018年9月,一段抖音短视频走红。

  视频中,一群刚结束救援任务的消防战士列队走向消防车,围观的小女孩送来一瓶水。一位满脸烟熏痕迹的消防战士,露出真挚笑容。看到这个视频,“东方之星”号客船翻沉事故幸存者小陈激动地说:“终于看见我的救命恩人了!”视频中出现的那位消防战士就是崔雷雷,在“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他连续6个小时持续敲击聆听,18个小时滴水未进,7天8夜衣不解甲。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崔雷雷第一时间报名参战,奔波50多个小时到达四川,顾不得片刻休息,他们翻越6座山2条河到达目的地。为赶在余震前将幸存者安全转移出去,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崔雷雷带领群众沿路寻找野果充饥。半个多月的搜救,崔雷雷所在小组一共转移搜救1000多人。

  2014年7月,辖区铜陵加气站发生爆炸,来不及多想,崔雷雷向指挥员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先上!”他冒着浓烟、高温、毒害、爆炸的威胁,搬挪水炮到有效射程,紧抱泡沫枪匍匐在地5个小时,持续对槽车进行冷却,圆满完成火灾扑救任务……

  入伍12年,崔雷雷先后参加各类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2000余次,救出遇险群众390多人,疏散受灾群众900多人,挽回财产损失600余万元。

  徐志新

  中共党员罗田县燕窝湾村第一书记、湖北燕儿谷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董事长

  返乡追梦,献智于民,大胆闯开发展路;

  带户脱贫,领村出彩,穷窝变作旅游区。

  横批:志远路新

  省楹联学会曹志明撰

  2001年,徐志新从罗田县司法局辞职去当律师。2011年,他带着20多年的积蓄,回到燕窝湾创业。当时,村里负债近百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典型的贫困村,如今,村里不仅成功脱贫出列,还是著名的3A级景区。

  他回到燕儿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环境,修复生态。他关停养鸡场、采石场,改造排污系统,修复河道生态,改造旱厕、管网,建沼气。成立公司之初,徐志新提出“村企共建”,将村庄规划和景区规划合并进行,花园建在村民家门口,村在景中、景在村里。

  燕儿谷公司,村委会占股10%,村支书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重大事项及时征求村民意见。公司鼓励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入股,有5位村民先后成为公司股东。

  公司发展给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近百名群众在公司长年务工,30多人从外地回村就业。71岁的贫困户叶桂元在公司除草种树,一年收入2万多元。2016年底,燕窝湾村通过验收,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终于摘掉了。

  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

  千山有梦想驱驰,楚天欣见文明使

  五载以青春砥砺,雪域长开圣洁花

  横批:民族情深

  省楹联学会林南撰

  2014年,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组成的“格桑花”小分队首次赴西藏琼结县中学志愿支教。从最初一年一批,到后来一年两批,该校累计派遣支教队员7批共31人次。

  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每到下午第四节课,琼结县中学的校园便欢腾起来。文化课之外,由“格桑花”队员组建和指导的书法美术、手工制作、合唱团、篮球足球等十余种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琼结县中学的中考成绩由本地区第10名跃居第1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由1名增加到28名。支教队员指导学生在“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中,获2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还帮助学校成立了绘画社、科创社等学生社团。

  目前,湖北文理学院已有26名非支教队学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5名支教队员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由支教行动催生出了学雷锋周末志愿服务活动,每周有近1000人次参与。

  沈永祥

  劲牌有限公司高级酿酒师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凭将旧曲翻新曲;

  遇难题,找问题,攻课题,探析源头涨劲头。

  横批:攻关不止

  省楹联学会陈佐松撰

  1999年参加工作,沈永祥主动放弃管理岗位,从酿酒小工做起,大家都说他傻。一起分配进厂的大学生有100多人,只有他要求下车间。他认为,唯有深入一线,才能学到酿酒真功夫。“零距离”让沈永祥收获不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传统酿酒方法粗放、原始,物料用脚踩、锹翻、就地堆放,发酵时间、火候全凭师傅经验,既不卫生,酒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沈永祥提出大胆设想,将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传统白酒酿造,推动工艺升级,把模糊的人工控制,变成精准的数字化操控。

  经过不懈努力,沈永祥参与开发出了首台白酒上甑机器人,一举解决了传统人工发酵品控难的问题。机器人的运用,替代了以往工人铲糟上甑的方式。传统生产方式要500多人,现在只要120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2016年,经过10年摸索和试验,沈永祥主导开发出固态法小曲白酒机械化酿造工艺,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自动化流水线,颠覆了中国酿酒千年传统,实现产能7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该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被中国酒业协会列入计划,在全国推广。

  宋灯朋

  群众鄂州市古楼街办五里墩村11组村民

  疾足铁肩,卅载含辛,无愧古楼好汉;

  真情厚德,八亲予爱,当荣最美家庭。

  横批:最美家庭

  省楹联学会熊政春撰

  小时候,宋灯朋因病治疗不及时落下腿疾。他坚强不屈,独自照顾65岁高龄的母亲,抚养5个子女成人,并一直守护患有脑疾的哥哥宋灯高、弟弟宋灯元30多年。

  为了撑起这个家,宋灯朋一边种3亩地,一边到村办轧钢厂打工。宋灯朋还捡起裁缝手艺,为两兄弟缝补衣服,买来剃头刀,尝试为两兄弟理发刮胡。1996年,村轧钢厂关闭,他又在村边设立了洗石灰加工点,通过艰苦劳作换取收入维持家用。

  在他的照顾下,儿女长大成家,母亲安享晚年直至去世。近几年,随着两位残疾兄弟年岁已高,大脑意识弱化加重,宋灯朋将兄弟两人从二楼搬下来,安排在一楼居住,便于夜间照顾。早上,他起床为两人做早餐、穿衣洗脸,晚上,为他们端洗脚水,安顿两人入睡。两位兄弟平时身体有什么不适,宋灯朋就迅速请医生或送到附近卫生室,按时为两人服药。

  2002年以来,村委会为减轻宋灯朋负担,多次提出将两位残疾兄弟送到市福利院公费供养,宋灯朋婉言谢绝。他说:“我们兄弟三人怎么舍得分开,也不可能分开。”

  赵国利

  中共党员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兼看守所所长

  化雨春风,警界柔情硬汉;

  维安金盾,徽中铁魄剑魂。

  横批:最美警星

  省楹联学会邹立撰

  赵国利2003年调入神农架林区看守所。他把“人性化管理”贯穿始终,坚持每天到监室巡查,督促在押人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他们交心谈心,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小杨是看守所在押人员。2008年,刚高中毕业的小杨把人打伤,被判刑两年。父母一气之下再也不认这个儿子。小杨感到绝望,不吃不喝。赵国利一次次找到小杨父母,当他第8次敲响小杨的家门时,小杨的父母终于被感动了。父子相见,分外动情。从此,小杨就像变了一个人,努力学习,还帮管教民警劝说其他不服管理的在押人员。出狱后,他买了车跑运输,成立了一家运输公司,当上了小老板。

  北京籍在押人员杨某,自小父母离异,12岁就到少管所,在监狱几十年,他一直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得知杨某无亲无故,连换洗衣服都没有,赵国利马上回家拿来自己的衣服,还掏钱为他添置内衣、日用品。杨某生日,赵国利买来蛋糕,召集民警为他过生日。杨某泪流满面:“从小无依无靠,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从此,他的态度发生极大转变,积极服从管理。

  15年里,每个春节,赵国利都在看守所里度过。除夕夜,他会为在押人员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让看守所充满温暖。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该所创下连续25年监所安全无事故的业绩。2017年,他被表彰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文字整理: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何江海

  图片由省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