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长江故道上的麋鹿守护者 25年记下200多本巡查记录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18-12-01

  原标题:25年扎根保护区,记下200多本巡查记录——长江故道上的麋鹿守护者

  芳草萋萋,鹿鸣呦呦。

  在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石首段,有一个形如鹅蛋的地方,叫天鹅洲,由于长江裁弯取直,形成大片湿地。作为长江故道,这里洲滩纵横,林草丰茂,最适合麋鹿生活。

  如今,这里有1200多头麋鹿自由生长,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群。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让这个曾经一度凋零的物种,重新焕发生机。日前,记者赶在寒冬降临之前来到这里,看到了大群漂亮的麋鹿,和它们背后的守护者——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飞。

  200多本巡查记录练就火眼金睛

  “嘘!轻一点,别惊扰到它们。”11月25日,记者跟着李鹏飞在保护区内的草地上,看到了大群正在休憩的麋鹿。

  初冬的阳光打在金色的草丛上,几头深褐色的公鹿顶着大角时不时地对挑,场面并不激烈,显然是温和的嬉戏和雄性魅力的展示。更多的母鹿和未成年的小鹿或站或卧,低头吃草,悠闲地沐浴着阳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不时从它们身边飞过,不远处的芦苇荡芦花飞舞……好一幅和谐自在的麋鹿晒冬图。

  “这群大概有200多只,看看皮毛多漂亮。”“哎呀,怎么有两只麋鹿的角掉了,还不到脱角的季节。”隔着300多米,李鹏飞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麋鹿群,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一边轻声告诉记者。

  从1993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李鹏飞就开始和麋鹿打交道,20多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远远地看一眼,就能根据皮毛、肚子的大小、精神状态,乃至粪便的形状,来判断出麋鹿健康与否。

  今年58岁的李鹏飞,两鬓已经有些斑白,这样的巡视从前他每天都要两趟。解放鞋、迷彩服、望远镜是他的标配,夏天再加顶草帽,一天往返十几公里,愣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尤其是保护区刚成立那几年,做野生放养实验,李鹏飞几乎天天泡在保护区里。

  春天,为了了解麋鹿在发情期的行为,要躲在深草丛中,时常被湿地上的蚊虫叮得浑身起包;夏天,为了掌握麋鹿在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性,他对母鹿进行跟踪观察,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冬天,李鹏飞与他的伙伴们顶着风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观察记录麋鹿的点点滴滴……在保护区里,保存最完整的档案,就是李鹏飞的200多本巡查记录。

  扎根保护区守护麋鹿25载

  当天,记者在保护区内总共见到了三群麋鹿,少则十来只,多则两三百只,芦苇荡旁、草丛上处处可见“呦呦鹿鸣,食野之萍”的静谧美好的画面。

  然而,在20多年前这个场景还是无法想象的。

  作为传说中“蹄似牛而非牛,头似马而非马,尾似驴而非驴,角似鹿而非鹿”的“四不像”动物,麋鹿在19世纪末几乎在中国灭绝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从英国引进回国。当时,石首的天鹅洲成为国内三大麋鹿栖息地之一,成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1993年,李鹏飞刚从华师毕业,就来到了这里。“第一批麋鹿还是我去北京接的。”说起往事,李鹏飞仍记忆犹新。北京到石首1000多公里的路,彼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李鹏飞和他的三个同事,带着两辆大卡车和30头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发明的土办法小心翼翼地给麋鹿喂草喂水,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带着麋鹿们平安回到石首。后来,又用同样的方式从北京带回来了34头麋鹿。

  就这样,从64头麋鹿开始,李鹏飞带着同事们开始研究如果让这个种群发展壮大。彼时,麋鹿已经在中国消失100多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

  李鹏飞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麋鹿身上。最开始经费不足,他和保护区的同事们自己砍芦苇、搭拦网,春夏要去湿地割草喂食,冬季自己采购黄豆炼油自制豆粕,为麋鹿配置饲料……最让人头疼的是,麋鹿有时会逃出保护区,对附近村民种植的庄稼造成损坏,李鹏飞他们要为此挨家挨户地上门道歉,和周边很多农民的友谊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那时保护区拦网还没建好,我们经常骑着马,沿着长江故道,四处寻找走失的麋鹿。”李鹏飞说。

  从人工圈养到野外放养,在李鹏飞他们20多年的努力下,如今,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2300多亩,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1200余头,并形成了保护区核心区、江南三合垸、小河杨波坦以及湖南洞庭湖四个亚种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悉心救护每一只被遗弃的麋鹿幼崽

  在保护区的工作区内,记者看到一头3岁多的麋鹿,膘肥体壮,看到人还会亲昵地上前示好。

  这只小鹿叫团圆,是之前被妈妈遗弃的麋鹿幼崽,被李鹏飞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救回来后,一直人工养着。像这样,收养救护在恶劣天气中走散或被遗弃的麋鹿幼崽,也是李鹏飞他们的工作之一,曾前后救护了7只小鹿。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当地村民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麋鹿幼崽和妈妈走散了,送回保护区后,就被李鹏飞和他的同事收养了。“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娇娇,像大家的孩子一样来养。”李鹏飞回忆,那是保护区首次遇到幼崽遭遗弃的情况。通过分析巡查日记,模拟野化麋鹿抚养幼崽习惯,他为幼鹿量身定制了一套精确的人工喂养方案:每日隔3小时定点进餐,一日喂食6顿,每顿定量4勺奶粉。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料小麋鹿。

  一年后,李鹏飞又带着它深入保护区腹地和鹿群磨合,最终含泪把娇娇送回了大自然。当时武汉电视台还以娇娇为主角拍了儿童电视剧《回家》。

  “送回去的娇娇又生了十来只小崽子,巡查碰面了还能认出我来。”李鹏飞无比欣慰。他打算再过段时间把团圆也放归野外,让它真正和家人团圆。

  退休后还想继续守护“湿地精灵”

  今年李鹏飞已经58岁了,常年清晨踩着露水出门巡查保护区,让他得了严重的“老寒腿”,天一冷就疼,这时节已经要开始捂热水袋了。走路不方便,保护区内的巡查也没办法天天去了,但一有空,他就想去看看麋鹿。

  “几天不见还怪想的。”李鹏飞说起麋鹿时,眼睛里总是带着光。和记者在保护里走的一段路,他一刻也闲不下来,手脚麻利地检查放在食槽里的营养剂盐块,看看特意为麋鹿过冬种植的冬麦草长势怎样。

  “最怕冬天遇到大雪严寒天气,植被都冻死了,麋鹿就没有过冬食物了。”去年下大雪上冻,他还和同事们从几十公里外买来大白菜,人工扛到保护区里,给麋鹿喂食。

  他告诉记者,现在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分布着植物256种,鱼类77种,鸟类115种,还成为黑鹳、东方大白鹳、天鹅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被国内外很多著名的生物学家誉为“湿地基因库”。

  “荆有云梦,犀兕满之。”李鹏飞说,远古以来,长江中下游沿岸湿地,就是野生麋鹿主要繁衍生息区域之一。如今的长江大保护持续下去,可望形成以石首麋鹿为主体的长江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重现古代长江两岸麋鹿千百成群、水中江豚来往穿梭的蔚为壮观场景。

  “过两年就算退休了,我也想再保护区附近继续住下去,看着这些小鹿们越来越好,尽量帮它们多做点事。”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