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变迁40年:张先松的锦绣人生 让传承“活”起来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8-12-02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张露 孙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这片荆楚大地上,古人用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宝。比如汉绣,起源荆沙地区,与两千多年前的楚绣一脉相承。今天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系列报道:变迁40年,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汉绣从衰败到发展的过程,首先,让我们从中山公园里的汉绣工作室说起。

  这幅汉绣作品名叫《龙腾盛世》,色彩明快、明暗对比强烈,九条巨龙腾空而起,整幅作品显得威严、宏大。

  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张先松今年77岁,是荆州市唯一的“汉绣”传承人,因为楚人崇凤,他的作品多是龙凤图案。坚守汉绣艺术57年来,他见证了这门艺术的盛世与衰落。早在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因为爱好,张先松从1961年开始学习汉绣,先后师从汉绣名家李玉山等多位老师,白天学习汉绣刺绣和设计,晚上跑剧场,学习汉剧戏服盔头制作和绣花,整整三年无一天懈怠,方学成出师。但在文革期间,沙市绣品厂几乎所有的汉绣产品图样以及文物被付之一炬,张先松也被迫改行去学机绣设计。

  就这样,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有人提出要恢复和保护传统手工艺,听到这些消息,张先松非常高兴,但由于大环境影响,汉绣还是没能恢复生产,他只能做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比如经常到荆州博物馆研究出土丝绸文物的造型、配色、针法等。

  而转机,出现在了2004年。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国大普查,成系统、分门类对非遗项目进行登记和保存。

  作为荆州市唯一的汉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先松在中山公园成立的工作室,给有兴趣的市民免费授课,他还到大专院校给年轻人传播汉绣知识。

  据了解,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2004年随着全国非遗启动时同步启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荆州的鼓盆歌。目前,荆州共有84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32个,市级非遗项目44个。

  除此之外,荆州市荆楚非遗传承院以荆州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为基础,规划通过五年的持续建设,搭建起江汉平原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的共享平台,开启非遗保护的“荆州模式”。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