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监利有位乡亲自办农家博物馆 专门收藏生产生活工具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9-04-16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覃茜范振宇)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一些古老的农耕工具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在监利县柘木乡赖桥村,有位专门热衷收藏过去生产生活工具的乡亲,还专门办了一个农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在监利县柘木乡赖桥村一座旧房内,沿着墙壁挂满了过去的生产生活工具,赖晓平还仔细标注了名字和用途。在没有机械化耕作之前,田地耕翻、平整、稻谷脱粒多靠牛力,牛力的配套农具就是犁、耙、磙、耖(chao四声),也就是最基础的“四大农具”。

  在所有农具中,这个光绪年间的“厢桶”可能最久远,俗称“托子”,是在深水稻田收割稻谷时,存放和运输稻谷的工具,类似一艘小船。

  过去道路硬化少,下雨容易泥泞,聪明的祖先发明了木屐,类似于现在的“雨鞋”,下雨时套在脚上行走,底下有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古时粮食常用计量单位是“斗”,那您见过这个量器吗?

  镰刀、钉耙之类的农具可能还在延用,但像风车、手动插秧机、水车都渐渐被替代。除了生产农具,这个农家小屋还收藏了不少生活工具。像这个架子床,学名“凌波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婚嫁床。

  除了凌波床,这组对柜也是当时结婚用的家具,分开存放新娘新郎衣物,柜体上“花开富贵”的设计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里面还设有卡屉、暗箱,存放不同的东西。

  这130多件生产生活工具,无不折射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如今慢慢被淘汰下来。在农村长大的赖晓平,怀有一份乡土情结,想通过这个博物馆的形式,让更多人记住古人智慧,回望农用工具变迁史。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