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春风又绿荆江岸 松滋以生态润笔绘就乐乡绿水青山

来源: 荆州日报 2019-04-22

  人间四月芳菲天,荆江两岸春潮涌。

  去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从荆州港码头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他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铁腕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荆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奋力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483公里江段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美丽容颜。

  暮春时节,万木吐翠。松滋市涴市镇的荆江岸边,江涛拍岸,波光粼粼;林间,群鸟追逐。水清岸绿,生机勃勃。

  河流之于城市,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松滋是长江进入荆州后流经的第一个县市,拥有长江岸线22.5公里,长江分流内河62公里。贯城而过的松滋河顺流而下,注入洞庭湖,再经城陵矶重新汇入长江。既濒临长江,又身处洞庭湖水系的上游经络,松滋河湖的“气血”,关乎整个流域的生态健康。

  近年来,松滋高举“生态立市”大旗,在落实推进“长江大保护”中,倾全市之力治水,坚定不移抓生态修复,擦亮了山水城市的丹青底色,晕染出“万里长江、美在荆州”新画卷。

  倾力治水昔日臭水塘蝶变城市公园

  居住在新江口锦绣江南小区的刘先生,或晨或暮,每天都会来到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这已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漫步公园绿道,近看鱼翔浅底,远眺水天一色,这座湿地公园已成为松滋新的“城市地标”。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指挥部工程组长魏习章说,稻谷溪地处松滋城区南郊,地势极低,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陆续被围垦为鱼塘和稻田。松滋城区3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大多汇集于此,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被群众称作城区“化粪池”,不仅直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而且增加洞庭湖流域水系治污压力。

  治污重在治水。如何治理积污多年的稻谷溪,是摆在松滋市委、市政府面前的“硬骨头”。

  2016年,松滋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指引,大手笔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截断外源、取缔点源、处理内源、防治面源、补充水源”五源同治,同步建设园林绿化和景观工程。作为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的“开篇之作”,3年间,稻谷溪一天一个样。

  今年1月1日,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园。昔日令人们避之不及的“化粪池”,再现碧水清波。

  河湖连通省内最大人工湿地呼之欲出

  对于很多松滋人来说,与稻谷溪湖、庆寿寺湖相依的小南海湖,承载着他们的乡愁。

  小南海是松滋市第一大自然湖泊。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小南海也未能独善其身,有着与“近邻”稻谷溪同样的遭遇。

  今年伊始,松滋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新的“三年大振兴”建设计划,将治污主战场推进至小南海湖。通过加速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河湖连通等工程建设,推进湖区生态修复,力争2021年底让小南海和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其中,河湖连通工程将把小南海、稻谷溪和庆寿寺3个湖泊,与新河、松滋河2条河流实现彻底连通,增强湖泊水体的净化活力。同时,建设大型人工湿地,对雨污分流不彻底的城区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城区初期雨水等三股来水再净化,达到三类水水质后,方汇入松滋河,以实现“一河清水送洞庭”的目标。

  18日,记者来到小南海岸边,挖掘机、运输车等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正酣。之前烂泥没脚的湖岸滩涂上,已浇筑起一方方网球场大小、整齐划一的水泥隔槽。

  “隔槽内将装填沸石、蛭石、火山岩等填料,表面再种植芦苇等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形成包含吸附过滤、微生物分解、养分吸收等过程的综合生态系统。”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强介绍,城区三股来水,将缓慢通过这些人工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从而得到层层净化。

  据介绍,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000亩的三级人工湿地,规模和体量均居全省之首。2020年6月建成通水后,最大日处理量可达6.3万吨,有望将城区三股来水的劣五类水质提升至三类。

  “一年后,这些隔槽就将变成千亩芦苇丛和花海,松滋人的乡愁记忆又将归来。”李强说。

  生态立市用亮丽绿色给城市“打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近年来,松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定生态战略定力,持续用劲,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互惠共生的新路子,在长江大保护上体现了松滋担当,贡献了松滋作为。”松滋市委书记黄祥龙告诉记者,“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是长江大保护的需要,也是松滋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抉择。

  松滋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抓全域治理,推进100平方公里生态水域、100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和100平方公里生态绿肾“三个100平方公里”行动,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实施长江岸线禁开禁采;抓生态涵养,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以稻谷溪湿地公园、小南海湿地和城南片区治水治污为切入点,加快建成中心城区后花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洞庭湖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抓绿色发展,厚植产业的绿色底色,以大转型促进大保护;依托优质山水资源,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正是近年来的生态转型和不懈努力,让松滋收获满满:该市陆续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复审;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森林城市”和全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成功打造出国家4A景区和全国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放眼松滋,这座依山傍水之城,绿意盎然,山清水秀,擦亮的水墨丹青底色愈发浓厚,松滋人民生态保护的步子迈得更加笃实。

  松滋:一河清水送洞庭

  松滋是长江进入荆州后流经的第一个县市,位于松滋市东北部的涴市镇就在长江的南岸。经过一年多的码头整治和生态复绿工作,如今,那里的长江段一片水清岸绿。

  区别于其他县市区,松滋在生态建设、水系治理上有其特别之处。松滋是洞庭湖四口水系的首口。在松滋,长江分流内河长达62公里。一条松滋河贯城而过,注入洞庭湖,再经城陵矶重新汇入长江。松滋城区人口超过30万,生产生活用水都会汇入松滋河。如何做好松滋河水系的生态修复,让一河清水送洞庭;如何实现“山水绿城”的目标,做好“长江大保护”,就成为松滋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

  2016年,松滋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指引,大手笔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涵养区将松滋城区的多个面状水域和线状水域纳入其中,分步骤推进水系生态修复。

  今年,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的建设进入第四个年头,退渔还湖、湖泊禁捕、河湖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等工作齐头并进,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工程和河湖连通工程加快推进。今年,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新的“三年大振兴”建设计划启动。

  有故事的守护人:洈水湿地巡护员

  换上迷彩服,带着望远镜和单反相机,杨秀峰出发了。

  杨秀峰是湖北松滋洈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监测保护科的一名工作人员。按照惯例,这次他要到湿地公园进行日常的湿地巡护,监测记录鸟儿的种类和数量。

  杨秀峰脖上挂着望远镜和相机,时而驻足倾听,时而踮脚远眺,时而快速按动相机快门,时而低头记录。

  “我们拍鸟主要是记录湿地公园里鸟的数量和种类,摸清家底,并为它们的繁衍生息、迁徙停歇保驾护航。”杨秀峰说。

  从2016年湿地公园管理处成立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今年是他和鸟儿打交道的第4年。

  斑嘴鸭、蓝喉蜂虎、鹊鸭……一些平常人难以辨认的鸟儿,对于杨秀峰而言却如数家珍。这4年里,他已然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6年12月10日,杨秀峰和同事在一次日常巡护中偶然发现湖中有几只非常漂亮的水鸟,拍完照片回到办公室对比图册后发现,这种水鸟竟然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是非常稀有的鸟类。

  “结果确认后,我们当时非常兴奋。”杨秀峰回忆说,第二天大家又分头坐船到湿地公园去巡护,发现竟然有100多只不同种群的中华秋沙鸭分散在洈水水库的不同地方。

  此后,中华秋沙鸭成了洈水的常客。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都有中华秋沙鸭迁徙到洈水越冬,总量达到403只,居全国之首。

  “有时为了遇见它们,需要等待很久。一旦遇见了它们,那种兴奋感让人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杨秀峰说。

  2018年5月上旬,杨秀峰在办公室的视频监控中发现了一种陌生小鸟的身影,后来发现这种小鸟是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小鸟”的蓝喉蜂虎。他赶紧开车前往发现地,可是到达时小鸟已不见踪影。为了拍摄到蓝喉蜂虎在洈水的踪迹,第二天清晨5点,杨秀峰带着帐篷和干粮,在其出没的地方隐蔽蹲点。当“穿着”孔雀蓝绿的燕尾服、正在树枝上栖息的蓝喉蜂虎出现在杨秀峰的镜头里时,收获的喜悦涌上他的心头。经过两天蹲守,洈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共观测记录到17只蓝喉蜂虎。

  杨秀峰说,小鸟是通人性、善解人意的动物,爱护鸟类的最好方法就是自觉和它保持距离,不要干扰鸟类的生活。

  稻谷溪边鱼塘主:变身湿地公园“美容师”

  59岁的黄代华是南海镇剑峰村人,目前正张罗装修自己在小南海松江花园小区的新家。推开新家的窗户,微风习习,美丽的稻谷溪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黄代华在小南海生活了近40年。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一些村民零散居住在稻谷溪内,靠养殖四大家鱼为生。承包的20多亩鱼塘,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

  黄代华告诉记者,小南海没治理前,只要遇到雨水充沛的季节,松滋城区污水就会汇集到地势低洼的稻谷溪湖里。而稻谷溪无法排掉污水,最终会漫到农户的鱼塘里。

  污水塘里养出来的鱼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在市场上很不好销售。“不止是鱼,我们种出的莲藕也会出现很多黑斑,这就证明水质不好。”黄代华回忆说,那时候,他们的农产品只能低价出售。一年下来,黄代华的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家庭收入受到影响,还直接威胁到了身体健康。“长期生活处在污染源中,容易患皮肤病,夏季蚊虫孽生,亲友、小孩子们都不愿回来。家境厚实点的村民,都搬离到了城区。”黄代华说。

  2016年,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启动。退渔还湖征收下来,黄代华分到了还迁小区松江花园里两套商品房。现在,黄代华来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看天吃饭”。从村民变身居民后,他在污水管网建设工地上做事,还做着涵养区的沟渠维护,成了稻谷溪边一名生态环境的“护绿工”。

  “公园建设得非常漂亮,那是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每天我都会和家人去公园散步。住得远的也会来,公园外面停满了车,公园的人络绎不绝。”黄代华高兴地说。(记者张学军潇潇特约记者肖永军)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