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博物馆80后“夫妻档”:你考古,我修文物

来源: 荆州日报 2019-05-17

  博物馆,被称为文化的基因宝库。

  在湖北荆州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以它独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荆州这座城市的生命轨迹和文化基因。

  这些文物面世前,要经过考古发掘、绘图论证和文物修复等多个环节,一批批专家和工作人员为此付出心血。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员刘建业、文物修复师朱枫夫妇,感受他们在文物背后的坚守和奉献。

  丈夫刘建业:11年扎根田野考古

  蹲在地上,埋着头,仔细分辨,刘建业能“听”到文物说话。

  脸色微红的刘建业指着身后2.3平方公里的郢城遗址说:“三年了,我们考古队一年365天都在这儿工作。”

  刘建业是荆州博物馆郢城遗址考古工作站负责人,2008年他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到荆州博物馆考古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顺着一条狭窄的黄泥路往里走,就到了遗址考古的核心区郢城城垣,这里探方并排而列,地上用白色粉笔画着深深浅浅的记号。

  左手拿毛刷,右手拿刀铲,荷包装粉笔。在探方附近,他蹲下身,用刀铲去掉硬土,用刷子拂去土尘。

  “这2.3平方公里的郢城遗址考古,都是考古队员们一刀刀铲出来,一笔笔刷出来的。”他说完,又埋着头,蹲在地上,仔细分辨着土层颜色,小心细致,生怕遗漏了什么。

  在考古一线11年,寒来暑往,烈日阴风,脸颊和耳根处的微红,是阳光灼伤后留下的痕迹。

  “这是城垣边的排水口!”刘建业抬起笔刷,一条倾斜着的直筒型管道露出来了。他睁大眼睛,兴奋不已,“这么多天,终于找了点东西出来。”

  郢城遗址远离城区,人烟稀少,通话信号不好,没有WiFi,饮用水是考古队员们打的井水。

  这一切在刘建业7岁的女儿眼里是艰苦而枯燥的,她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在这个岗位上坚持11年。

  刘建业说:“中学时读《三国演义》就爱上了荆州,这算是命中注定。每一座遗址的发掘,都是对荆州城历史发展的复原和延续。郢城遗址是南郡郡址所在地,如此完好的郡县级首府,全国少有。”

  考古11年,刘建业“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熊家冢遗址考古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荆州博物馆文物陶瓷文物修复师朱枫。

  “我考古发掘的文物,要交给她讲解、绘图、修复,是一件很有爱的事。”这也是他坚守田园考古一线重要的原因。

  妻子朱枫:精密修复,让文物“活”起来

  朱枫正对一件汉代陶缶进行二次修复,赋予文物新的生命。

  从2008年入馆工作以来,朱枫历任熊家冢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文物绘图工作人员、文物修复师。因美术功底好,她绘制的文物手稿工整生动,修复的陶瓷文物完整雅致。

  在荆州博物馆陶瓷修复室,朱枫正在对一件汉代陶缶进行二次修复。

  她用大棉签浸满去离子水,轻轻往文物裂缝处涂抹,然后用小牙签一点一点将表面的硬土剔下来。这个土灰色、高30多厘米的陶缶表面已能清晰地看到数十条裂纹,表面纹饰也很难分辨。

  朱枫说,完成全部修复需要一个月。她小心翼翼的捧着文物,仿佛捧着一件极其精密的仪器。“文物修复要非常细致。比如胶水,要反复试验五六次,才能最终确定胶水使用浓度。”

  这样的文物修复工作,让朱枫更深刻的认识了家乡文化。文物,在她眼里是“活”的。“把碎片的文物修复完成,它就有了生命力,可以感觉到千年前的生活气息。”

  选择在文物背后坚守,也是完成当年她和丈夫刘建业一起许下的承诺,“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知,我们约好一起并肩同行,他在前方发掘文物,我在后方修复文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看展出的文物,一起身体力行,传播荆州文化。”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