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博物馆6个保护修复项目结项验收 2019重放异彩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19-08-24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肖雨 通讯员 肖璇)近日,荆州博物馆馆藏简牍、书画、纺织品、青铜器、出土竹木漆器等6个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结项验收。修缮工作的完成,标志着这一批文物将重见天日再放光彩。

  ◆修复文物:馆藏青铜器

  修复时间:三年

  修复方法:去锈、整形、焊接、粘接、补配、錾刻、缓蚀封护、随色作旧

  青铜器是荆州博物馆的特色文物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及观赏价值。荆州博物馆从馆藏中筛选出了240件/套已严重变形、残缺、锈蚀的青铜器进行修复,据介绍,这些青铜器大都是春秋战国至秦汉以及唐宋时期的,以礼器、兵器、生活用具、车马器、乐器为主。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37件/套。

  2016年4月,荆州博物馆制定实施方案,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专家们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完成这些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工作。保护修复步骤包括先对修复铜器的形象资料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文物修复档案,对其锈蚀部位取样进行分析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针对不同的锈蚀病害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清除;对修复铜器破碎或变形的部位用专用器具进行整形、焊接或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对残缺的部位采用铸型或补锡方法进行补配,成形后再打磨至光滑平整,有纹饰的部位用专用刀具进行錾刻,以上步骤完成后用1%至3%的B-72丙酮溶液对其进行缓蚀封护,最后用虫胶漆调矿物颜料对补配部位进行随色作旧。

  ◆修复文物:馆藏简牍

  修复时间:三年四个月

  修复方法:清洗、脱色、脱水、矫形、定形、修复、封护

  荆州博物馆2000年至2004年发掘印台墓葬群8个古墓,出土西汉时期简牍2400余枚,内容为文书、卒簿、历谱、编年纪、日书、律令、遣策、告地书等,是十分重要且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法制史、医学史的研究,对西汉荆州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等研究提供了文字实物资料。

  2015年10月,荆州文保中心与荆州博物馆签订保护修复方案,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进行保护修复工作。保护修复流程包括脱色、脱水、加固定型、清洗、修复、封护等,保护修复完成处理后的简牍各项收缩率均在3%以内,且形状稳定、可在常态下保存,达到预期目标。

  ◆修复文物:荆州博物馆馆藏出土竹木漆器

  修复时间:四年

  修复方法:清洗、脱水、干燥矫形、修复、封护

  2002年到2005年,荆州博物馆对黄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战国秦汉古墓葬500余座,出土文物约4000余件。科学整理研究印台墓葬材料、天星观二号墓木漆器、太晖砖瓦厂墓群木漆器等出土文物资料,对建立荆州地区战国到秦汉之间的年代序列及文化发展演变规律、研究楚文化同周边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保护处理器物307件/套,含漆器172件、木漆器135件/套。该批竹木漆器出土前、后浸泡在水中,属于饱水竹木漆器,多数器物存在着饱水、糟巧、残缺等病害。

  2008年5月29日,木器漆运抵荆州文保中心。项目历时四年,顺利完成木器漆的清洗、脱水、干燥矫形、修复、封护等保护处理工作后,各项收缩率不超过3%,一定程度的恢复了木器漆的各项性能,整体复原效果在视觉上“远看一致、近观有别”,在该类文物的保藏条件下可相对长久地保存。

  ◆修复文物: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

  修复时间:一年半

  修复方法:清洗加固、拼对整理、加衬修复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为国家一级文物,1982年出土于具有我国“丝绸宝库”之称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是衣衾包裹第七层,其凤鸟菱形纹锦、大菱形纹锦、田猎纹绦、龙凤纹绦以及袍面的凤鸟花卉纹绣,构图内容丰富,织造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楚国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但其质地严重糟朽,并伴有严重的粉化、发硬现象,多处开裂、残缺,丝绵严重板结,刺绣纹饰砑平,立体感差,丝织质感严重下降。

  2013年,荆州文保中心编写保护修复方案,2015年10月,开始实施保护修复。项目累计耗时近一年半,进行了各类信息采集、分析检测、清洗加固、拼对整理、加衬修复等保护工作。通过保护修复,绵袍表面无明显污染,绵袍的强度和柔软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纹饰清晰、立体感强、色泽丰润、手感柔软,整体形制非常清晰,达到预期保护效果。保护好这一件国宝级文物对于研究楚国的纺织技术、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修复文物: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6)

  修复时间:两年

  修复方法:加固液浸泡、拼对整理、针线修复、拼接粘连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6)是国家一级文物,1982年出土于具有我国“丝绸宝库”之称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为衣衾包裹第十二层,领部略向内折压在头端之下,下摆未及脚端,长约157cm。两襟不再先向内折叠,而是直接复盖于头端上。先包上左襟,再包上右襟。两袖随两侧衣襟叠于头端,保存于荆州博物馆。绵袍整体糟朽、部分残缺、破裂,且整件绵袍破裂部位均为纬线断裂。随着出土时间的延长,各类病害加剧,出现质地发硬、丝绵板结等问题。

  中心纺织品部耗时两年时间,完成保护修复工作。保护过程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该件绵袍进行了加固处理。由于绵袍面积大,左右袖展开近3米,为了让绵袍均匀的浸泡在加固液中,项目组自制了大型清洗槽对其进行整体浸泡加固。然后进行拼对整理、针线修复等工作,对于糟朽破裂特别严重的细小残片则采用丙烯胶粘剂按照纬线方向对其进行粘接加固。通过修复,绵袍表面无明显污染,绵袍的强度和柔软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袍面小菱形纹更加清晰、色泽丰润、手感柔软、整体形制完整清晰,达到预期保护效果。

  ◆修复文物:荆州博物馆馆藏书画

  修复时间:三年时间

  修复方法:清洗、揭裱、修补画芯、全色、装裱

  荆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明、清、民国各时代主要流派书画家的作品,馆藏明代张瑞图,张居正、清代杨守敬、庄蕴宽、丁宝桢、于右任、王柏心等人书法作品;以及清代朱偁、张之万、王素、张名倬、戴熙等人的绘画作品各具风格,有的形象简单夸张,有的物象清新活泼,有的如春蚕吐丝,似行云流水,愈见敦厚古朴的绘画风格。此次保护修复古代书画118套224件,其中,二级文物3套5件,三级文物115套219件。时代包括明、清、近代,其中书法84件,绘画34件。

  2014年12月30日,编制方案,2017年9月1日,荆州文保中心实施修复项目,2019年7月,书画文物入库移交。根据初步调查发现存在的脆化、残缺、糟朽和污染等主要病害,项目实施内容涉及到纸质文物的分析检测、加固、清洗、装裱等方面,较好地清除了污染物,减缓了本体的老化速度,并且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满足长期保存、展示的要求。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