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学成后反哺家乡 荆州一个小山村走出11位博士生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0-11-06

  梅启新(右)介绍博士馆  

  昨日,当记者乘坐小车爬上松滋市斯家场镇的山丘时,一座宛若森林公园的小山村姜家岭村映入眼帘。村口,“荆州博士第一村”的巨型石雕格外引人注目。村支部书记梅启新告诉记者,全村共有农户282户,总人口1058人,如今已走出了176名大学生、32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

  20多年来,逐渐富裕的姜家岭村,演绎出一幕幕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生动故事,在厚重的乡土上孕育出一树树繁花,一个小山村的繁华。

  小小山村有个博士馆

  姜家岭村委会设置有一间“博士馆”,一座手捧书卷“啃读”的孩童塑像置于馆中央,成为姜家岭村少年“晴耕雨读”的文化象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宋朝大教育家胡瑗所写的《松滋儒学记》,开篇数语流传至今,这段话被誊写在博士馆的墙壁上。

  记者在博士馆里看到,11位博士的事迹以展板形式呈现出来——

  易法军,先后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傅大干,小儿神经肌肉疾病及新生儿重症救治领域的专家,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成员。

  温国元,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博士,获多项国家科技奖励及专利。

  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博士馆,承载着姜家岭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记录了一批批农村孩子奋发向上的人生轨迹,彰显出教育助推社会治理的理念。

  “扬耕读风气,培家国栋梁。”梅启新说,通过榜样的力量,能激励更多的孩子发奋读书。每到寒暑假,许多返回姜家岭村的“高知”们就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好老师,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总是书声琅琅。走出山村的大哥哥大姐姐言传身教,在姜家岭村的中小学生中,撒下勤奋求学的种子,让他们沿着哥哥姐姐的求学路径,继续前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比做屋,只比读书”

  “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过;天旱半月无水喝,有女不嫁穷山窝”,这是18年前姜家岭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地形条件恶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而辛苦换来的血汗钱又投入到一年住不了几次的新房里。

  “不比做屋,只比读书。”面对村里“房子越盖越好”,而“荒田越来越多、资源匮乏、资产稀缺、发展乏力”的窘况,姜家岭村口树立起“励学门”,上书对联“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苦读,拳拳爱心将人才培养勤耕”。梅启新曾定下目标:用20年时间,每户培养1名大学生。这个今天正在逐步实现的愿景,当时很多村民不相信。

  斯扬是西北大学的一名博士,石油工程专业。2019年年底,斯扬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斯扬的父亲斯尚富坚定地说。斯尚富和妻子念书时成绩都很好,但因为家庭贫困,两口子没能完成学业。为了供斯扬读书,斯尚富开拖拉机搞运输,老房子直到2010年才翻新。

  傅振耀老人生活在姜家岭的山坳深处。今年82岁的他精神矍铄,谈起自己的子女,他言语间满是骄傲和欣慰。女儿傅大琼排行老二,家中贫困她放弃学业,学做裁缝、做生意,补贴家用。小儿子傅大干是重庆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村里修路修桥资助贫困大学生他都慷慨解囊;老大傅大平、老三傅威在深圳创业,生意兴隆。傅大琼的女儿学成后进入华为工作。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我想成为医生”“我想成为石油勘探方向的博士”“我想成为汉堡店老板”……

  昨日下午,姜家岭村“四点半课堂”上,志愿者斯家场文家河小学易卫军副校长和陈苛老师指导学生观看生命教育课程后,孩子们纷纷走上主席台,说出自己的梦想。

  在农村,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在下午放学后,作业没人辅导,没有课余生活。“我们专门在村委会开设了四点半课堂。”梅启新说,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安全自护、心理关爱等志愿服务。

  村民们纷纷表示,孩子们有了丰富的课余生活,家长们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四点半课堂”。

  为了鼓励读书,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姜家岭村村干部都会带着奖学金去考生家道贺,并将考取大学的学子名册张榜公布。

  近些年,村里将奖学金标准提高到博士奖励3000元,一本奖励2000元,二本奖励1000元。

  为强化助学风尚,姜家岭村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大专院校学生回村开办助学班,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10余年来,村两委累计筹措资金3万余元,帮助5名困难学子完成求学梦想,全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连续32年为零。

  走出去的人才反哺家乡

  读书改变了人生,读书也改变了贫瘠的山村。

  姜家岭走出去的众多人才开始反哺家乡,当年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缓慢的山村迎来了机遇。去年村里修路,布告一发,200多万元不日到账。毕业后事业有成的大学生付威、汪洪元主动捐资10万元,帮助村里兴修公路。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梅国庆在武汉开了5家酒店,主动带动乡亲就业;覃峰和斯尚金两名硕士捐资4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激励后学;在武汉市担任领导职务的博士张忠军,积极帮助村里协调联系争取项目,支持村级发展。

  林业硕士李明为家乡定制种养计划,发展300亩油茶产业,明年就有收益。他还准备与他人一起投资300万元作为发展基金,支持家乡发展原生态种养殖产业。

  博士馆建成后,返乡学子都很震撼,一致提议扩建成博士书院,打造姜家岭独特的“博士文化”。“目前400多万元预算已经募集大半,今年即可动工。”梅启新高兴地说。

  晴耕雨读姜家岭,崇文尚学新风尚,姜家岭没有读穷一家子,反而读富全村人。如今,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村、文明村,正朝着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记者高伟 通讯员肖永军)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