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端稳荆州人的饭碗

来源: 荆州日报 2020-12-01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卖得出”到“卖得好”,从“手工时代”到“无人时代”……“十三五”期间,荆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粮食生产更是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首次突破90亿斤以后,我市全年粮食产量已连续五年高于90亿斤,站稳了90亿斤的新台阶,并向100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迈进。全市每年生产商品粮50亿斤以上,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荆州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

  产量品质稳步提升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荆州粮食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切切实实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对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压实考核责任,落实惠农政策,抓实主体培育,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农业抗风险能力和优质稻产业发展水平……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市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市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强化“三实三提”六项措施,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我市粮食种植面积不降反增,产量保持基本平稳。全年粮食产量预计保持在90亿斤以上,有望达到456.89万吨,比上年增5.72万吨,增产1.3%。

  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十三五”以来,全市调减低质低效双季稻种植面积114万亩,扩大优质中稻种植面积100万亩,全市国标二级及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到160万亩以上。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求,发展粮改饲,扩大旱粮种植。“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大豆种植面积31.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市始终将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农业农村工作首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一种两收”、“水稻+”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今年,全市再生稻面积94.8万亩,较2015年增67.4万亩。全市稻田综合种养274万亩,较2015年增95.8万亩。全市再生稻第二季产量20万吨以上,小龙虾产量已突破40万吨。再生稻第二季为农民增收6亿元,小龙虾为农民增收50亿元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描绘现代农业新画卷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重大举措之一。荆州粮食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一,油菜籽产量、淡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市州第一。我市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这得益于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实施。

  “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关键词。

  在荆江北岸,曾经有名的穷窝子江陵县沙岗镇九甲湖村正是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才蹚出一条稻虾连作的发展新路。7500亩“冷浸田”变成“香饽饽”,真正实现“水中发财”“土里生金”。

  九甲湖村党支部书记段昌元说,开创“一亩地、300斤虾、1000斤水稻、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稻虾连作新模式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6元,同比增长10%以上。靠光伏发电、合作社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服务费,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10万元以上。

  在荆江南岸,2016年至2020年,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79.65万亩,总投资14.9526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大产业相继落户公安县,目前全县成立土地合作社123个、劳务合作社94个、50个资本合作社,连片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规模的村达到80个,引来了市场主体,引来了虾稻连作、生态果蔬等特色产业……农民们看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希望。

  “十三五”期间,全市落实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补贴36亿元,稻谷补贴7.3亿元左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62.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6.6万亩。目前,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12.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18.5万亩,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24.7、21.5个百分点。

  “农为邦本”。从吃干榨尽到藏粮于地,我市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施行动。全市每年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面积30万亩以上,统防统治面积2000万亩次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期间农药、化肥分别减量10%的目标任务。

  如今,在荆州的广袤田野上,田间道路宽阔平坦,路旁防渗渠平整美观,大小沟渠、道路纵横相连,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铺展开来。

  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做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增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藏粮于技,技从何来?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成为保障荆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截至目前,我市有农机服务组织379个,植保服务组织122个。2019年我市水稻机耕面积670万亩,机耕率98.06%;机播(含机插)面积409万亩,机播率59.85%;机收面积673万亩,机收率98.4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市春季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思路一变天地宽,巧把阻力转化成动力。我市农业农村系统从政策导向上保障粮食生产链条环节一路通畅,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生产、存储、销售等关键节点加大引导,确保农民“安心种粮”“舒心卖粮”,粮食经济稳定可观,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让农民守好市民的“米袋子”,促进全社会的民心稳定、民生基础有保障。

  今夏梅雨期间,恰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重要阶段。持续降雨让江陵县熊河镇青果缘合作社的254个大棚受灾,农户们心急如焚。市县两级专家先后通过电话咨询、现场探访,帮助合作社抢抓时间育下甜瓜和辣椒苗,趁着晴好天气,做好瓜果的田间管理。

  在农业抗灾生产现场,全市5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下沉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实施包片包村指导抗灾生产,抢抓时机救灾补损。

  “十三五”以来,全市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9年底,我市家庭农场数量7758个,其中粮食产业25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252个,其中粮食产业1790个。全市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有140余家。据统计,我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907万亩,其中流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273.86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0.19%。

  近年来,我市水稻的主推技术包括全程机械化、水稻+、“双水双绿”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减肥减药、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麦、水稻、玉米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19年度达到86%以上。2019年我市实施水稻“三优”科技行动,从水稻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优化、稻米品质优化三个方面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水稻品种优质率在90%以上。

  今年11月27日至30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34家荆州企业带着上百种农产品以“荆州味道”整体形象亮相。几天里,荆州大米、荆州鱼糕等农产品备受重庆市民和客户的关注。活动中,在荆州消费扶贫农产品推介会上,重庆三家农贸企业与我市签订《消费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数千万元。

  “十三五”期间,荆州结合目标市场需求来推动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助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提高品牌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扩大荆州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网上批发、区域订单、定点配送、出口贸易等业务,进一步促进我市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国际国内双向循环大发展。我市现已培育出66个荆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今年,我市还重点围绕“一粒米”“一只虾”“一滴油”,着力提升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水平,打造荆州大米、荆州小龙虾、荆州双低优质油菜三大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争当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排头兵。(记者安娇姣 通讯员曹建刚)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