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晓 荆州有这些!

来源: 湖北日报 2020-12-14

  长江文明的鉴证荆楚文化的精粹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逐个看过来

  观众近距离观赏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11月11日至12月11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结果于12月13日揭晓。10件珍贵文物何以能从众多馆藏中脱颖而出当选为省博十大“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改写世界音乐史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虎座鸟架鼓

  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郧县人头骨化石

  填补了古人类演化史的重要缺环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

  专家认为,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可与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媲美,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填补了古人类演化史的重要缺环。

  曾侯乙尊盘

  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石家河玉人像

  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年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陶瓷中的熊猫”

  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该器物整体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

  青花瓷是我国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云梦睡虎地秦简

  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员忠于君主、清廉公正、严格执法、勤政爱民,不可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

  崇阳铜鼓

  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

  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

  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

  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头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

  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专家谈“镇馆之宝”——

  长江畔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新当选的十大‘镇馆之宝’堪称旷世珍藏,它们分则独秀,合则群芳,展现了荆楚大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审美追求。”12月13日,十大“镇馆之宝”线下发布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对新当选“镇馆之宝”称赞有加。

  评选过程中,专家委员会多位专家录制视频,为珍宝代言,向公众推介其价值、内涵。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站台”为曾侯乙尊盘代言。录制视频当天,身着正装的他早早来到曾侯乙墓展厅,5分多钟的视频,完美一条过,足见其对尊盘了如指掌。他盛赞尊盘是青铜重器中“璀璨的明珠”,是稀世珍宝,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著名作家刘醒龙斩获大奖的小说《蟠虺》,围绕曾侯乙尊盘展开情节。他说,尊盘不只给了作家灵感,深入了解它前世今生的人,都会凝神屏息,叹为观止。“尊盘至今未有复制件,关于它的未解之谜,是古人智慧及中国古代文明的佐证。”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楚文化专家万全文认为,虎座鸟架鼓是楚文化遗存出土的最典型文物,体现了楚文化的精髓。“楚人崇凤,开启了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随着南北文化相互融合,龙凤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瓷器研究专家蔡路武力荐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他称,元青花存世量极少,国内外现存完整器仅400余件,其中200多件在国外。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体量大,制作上乘,精致优雅,描述的故事经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说,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左右,别看“郧县人”这么古老,“智商可不低”,证据是“郧县人”脑容量较大,且使用当时先进的工具——手斧。他称,30年“郧县人”考古研究成果,对人类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与最新考古成果“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的观点相吻合。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认为,这些珍宝的意义绝不限于馆藏和地区,它们是长江畔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其中的代表,如曾侯乙编钟,其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专家谈评选活动——

  弘扬荆楚文化的远见卓识之举

  为保证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次活动邀请多位文博界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全程进行学术把关。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专家委员会成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对本次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网友火热投票的同时,专家们也通过视频、邮件等方式投票。多位专家表示,“候选文物,件件珍贵,实在难以取舍”“面对省博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只能忍痛割爱,优中选优”。最终,专家们按照用“镇馆之宝”代言荆楚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思路,兼顾不同时代、品类,及其重大价值和代表性,进行了投票。

  本次评选活动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肯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看到现场气氛如此热烈,文物珍宝备受追捧,作为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掘者,他很有感触,“这次评选活动很有意义,真正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中南民族大学文博专业教授庾华说,新博物馆学最重要的一条是,把工作重点从藏品研究转向大众。这也是本次评选活动的意义所在,即通过一场盛大的投票,构建一个与公众密切相连的博物馆,也是对新当选“镇馆之宝”一次有仪式感的集体铭记。

  评选专家委员会成员、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表示,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评选活动,可以说是远见卓识之举,对于科学保护精品文物,弘扬荆楚文化、长江文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网友追“镇馆之宝”——

  改签机票参加发布会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举办的十大“镇馆之宝”发布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欢快的排箫独奏,优雅的舞蹈之后,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楼上楼下,站着、坐着的观众争睹新当选的“镇馆之宝”风采。从“双十一”到“双十二”,该活动线上线下都受到追捧,公众纷纷为文物珍宝投票、点赞、打卡,省博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成热门话题。

  一个月来,湖北日报及湖北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号等多个平台,持续对活动进行全方位推介,主流媒体、文博专业平台及省内多地政府网站纷纷报道、转发。在评选启动当天,“湖北省博上新啦”就成微博热门话题。十大“镇馆之宝”揭晓后,更是吸引大批媒体聚焦报道。

  评选活动还从博物馆走向课堂。在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等高校,文博专业的学子不仅踊跃投票,还纷纷利用专业所学,为十大“镇馆之宝”出炉后如何发挥更大价值献计献策。艺术设计类专业学子,则跟随曾侯乙尊盘、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等,开启穿越时空的美学之旅。

  12月11日网络投票截止后,主办方从参与投票的湖北日报官微粉丝中,随机抽取出50名幸运网友。得知自己中奖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汪琛,兴奋得不得了。她说,自己戴的智能手表测到当时心率“蹭蹭蹭”上升,平时稳定在80左右,那会数值达到100。她当晚跟所有好友分享了这个喜讯,“那个开心劲,不亚于得知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学农学的汪琛说,因为看《国家宝藏》《故宫100》等节目,被古老神秘的文物所吸引,从此爱上逛博物馆。“博物馆给人很沉稳的感觉,烦躁时一走进去,整个人就会慢慢静下来。”

  网友“wen”说,得知今天揭晓省博十大“镇馆之宝”的消息时,她已买好赴西安的机票,认真思考后,她决定把机票改签,赶来参加“镇馆之宝”线下发布活动。她说,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有仪式感地去对待,更何况是自己一直倾心的精美文物。

  发布会现场,馆方从50名网友中,又抽取出5名幸运儿,邀请他们2021年新年前后来博物馆,和馆长一起喝咖啡、聊“镇馆之宝”。

  (记者海冰通讯员黄敏温静孙夏)(供图:湖北省博物馆)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