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1-05-31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王恒宇)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总量已达9000多万人,稳居世界第一位。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逝世。人们为两位院士的逝去而惋惜,更为他们所作的贡献而感动。“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如今,他们走了,却将科学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科学前进的每一小步,都耗费了太多心血。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做着保家卫国“不能说”的工作;袁隆平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海南杂交稻基地忙碌;吴孟超96岁高龄依然奉献在手术台上……科学成就离不开信仰和精神支撑,攻坚克难、甘于付出、勇于创新、走在前列的科学精神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疫情期间,国家开展科研攻关,抓紧研发新冠疫苗;公众相信科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是科学精神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集中体现。

  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密不可分。袁隆平、吴孟超等一大批科学家在战乱中砥砺成长,特殊的经历,让他们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国难,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与民族紧密相连。正如“饭碗要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也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几十年过去,两位受人尊敬的科技巨星,一位发明了超级杂交水稻,极大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另一位将国内原本羸弱的肝胆外科手术,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的种子须根植于爱国的土壤。只有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其科研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价值,其为之奋斗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大意义的成功。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受到亿万人尊敬,正是因为他们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了国家和人民“最忧最盼”的问题。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如今,国家和人民对科技群体充满关怀,寄予厚望,称赞“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这必将点燃他们的科学报国热情,也将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让科学的种子在年轻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