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特约记者行:我们三线建设的秘密工厂“949”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1-11-26

  

  荆州新闻网(特约记者碧川 大风 张良波 保龄)在荆州开发区,有一座厂房特别耀眼,那就是荆大(荆州)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油管管材专业生产厂家,已形成年产1.7亿米的生产能力,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汽车油管管材生产企业之一。

  (1977年,949厂在松滋山区的办公大楼)

  然而,它的前身却是五十多年前的一座军工企业,坐落在松滋山区刘家场镇边一两公里的地方,主要生产7.62毫米的半自动步枪子弹,对外称呼“949厂”,也叫“荆江农业机械厂”。同时,建在刘家场镇边的军工企业还有“982厂”,对外称呼“清江矿山机械厂”(生产半自动步枪)和“9669厂”,对外称呼“东风工具厂”(生产枪与弹的专用工具)。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应对当时复杂而严峻的国际政治局势,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出台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性部署。自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始了一场历时近20年,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也就是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三线建设”。

  (资料:大山深处的949厂生产车间夜景)

  据当年建设“949厂”的检验科长、现年85岁的王玉森回忆,“949厂”一千多名职工大部分都是来自祖国各地的人员,他们满腔热情,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来到艰苦的山区参加三线建设。

  当时的职工宿舍都是平房,室内没有卫生间,厨房没有自来水,卫生间和公用水管都在室外,经常排队使用,生活物资也是凭票供应,但全厂职工乐观向上,个个干劲十足,为了早日生产出合格的枪弹,他们实行七对七的两班制工作时间,一天工作12个小时。

  1966年3月底,厂房建筑完工,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4月1日开始进入产品试制阶段。经过两个月的奋斗,6月1日,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生产枪弹的任务,试射靶场传来枪声,枪弹的强度、精度等技术指标完全合格,全厂一片欢呼声。

  (949厂民兵出操前的政治学习)

  从此以后,“949厂”每年生产5000万发左右的半自动步枪子弹,10多年间,生产了数以亿计的子弹,为部队和民兵的训练及全民备战提供了弹药。不少人用汗水、热血,甚至牺牲生命,在三线建设的恢弘画卷上,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军转民”后,这里曾是生产轻便摩托车的车间,如今成了仓库)

  根据国家常规兵器生产情况,上世纪80年代初期,“949厂”等三家在松滋的军工企业开始转为民品生产,即:“军转民”。军转民中,“949厂”曾与其它两家军工企业联合组成“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前后生产轻便摩托车2000余辆,但终因各种原因,摩托车生产没能延续下来。

  (今天的“荆大”带钢快速镀铜生产线)

  1990年,三家军工企业经过近四年的筹备,整体搬迁沙市,职工家属也搬迁到北湖小区(今太岳路社区)。当时,“949厂”被归属到市二轻局,不久,他们开发出了汽车油管(也叫邦迪管),从此“949厂”浴火重生,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当年的办公大楼成了养猪场)

  但,949厂的老职工对当年三线建设的情景却难以忘怀,许多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成为三线军工精神的不朽代表。最近,两位80多岁高龄的老职工(949厂的原纪检副书记王德祥和质检科科长王玉森)饶有兴趣地陪同记者回到了949厂的旧址,遥想当年的艰苦奋斗,无不感慨万千。

  当年的厂房成了一家化工厂

  当年的机修车间

  当年职工进出的大门还在

  曾经的职工单身宿舍(两层)

  山坡上的新老旧屋

  厂内的宣传牌

  已废弃的弹壳车间

  军转民后的摩托车生产车间

  废弃的机修车间

  厂内的宣传栏

  从家里到厂里的必经之路,王德祥、王玉森两位老人走过了千万遍。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