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行:留恋!沙市老纱厂的历史背影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01-12

(2001年拍摄的“一棉”大门)
荆州新闻网(特约记者 赵楚辉)今天,当你来到沙市宝塔河一带的时候,再也看不到那一排排锯齿状的厂房,取而代之的是高矗的楼盘。但让你难以忘怀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曾创造了沙市最早最大的民族工业奇迹——沙市纱厂,而后才带来了荆州纺织工业的兴起。

(1929年工程师王信伯绘制的沙市纱厂全景图)
沙市第一棉纺织厂是它后来的名称,解放初期实行公私合营时名为沙市纺织公司,文革中曾称为向阳纱厂,改制后更名为湖北津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它为“一棉”或者干脆叫它老纱厂。

(1930年正在建设的纱厂大门工地)
老纱厂由李玉山等人创办,由大工程师王信伯设计,有纱锭20000枚,资本60万银元,工人1056人。投产之年,产棉纱3500件,棉纱商标为“荆州牌”,以16支、20支为主,主要行销沙市至万县一带及西南诸省,是沙市现代纺织工业的起点。

(2001年拍摄的厂房)
1940年夏,该厂区沦为日军养马场。被迫西迁到重庆李家沱建厂,但仍叫沙市纱厂。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迁回部分设备,仅安装纱锭8400枚。

(2006年拍摄的厂房)
1953年1月,该厂实现公私合营,成为沙市第一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企业,名为沙市纺织公司,直属省工业厅领导。文化革命中,称向阳纱厂。1980年,更名为沙市第一棉纺织厂。1965年5月10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视察该厂。

自1979年开始,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设备逐年更新,产品结构随之变化,新增纱锭24000枚。1979年至1981年,工业总产值累计为31956.29万元,积累6400万元,相当于前十年之和。其中,有六个品种被评为省优良产品。此外,还兴建职工住宅20575平方米。1980年改为“四班三运转”,工人称之为“第二次解放”。

(1987年拍摄的厂办公大楼)
1953年至1981年,国家投资总计1135.55万元,该厂同期为国家提供积累共19371.71万元,为总投资的17.1倍,可建11.2个同等规模的棉纺织厂。

(第一代全国劳模李光珍)
解放后三十多年中,这个厂还培养和输送各级干部203人,纺织专业人才和地方工业骨干300余人,为沙市许多纺织工厂培养了厂级领导和技术人员,涌现了李光珍等沙市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1984年拍摄:全国劳模江先凤与工人交流技术)
到1989年时,拥有纱锭7.4万枚,线锭1.7万枚,布机304台,生产千吨化纤抽丝设备1套,生产纯棉纱、涤棉纱、纯棉布、涤纶纤维、絮片等四十多个品种,21支纯棉纱等六个品种荣获省优质产品奖和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1986年被省委命名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 ,市政府命名为“双文明先进企业” 。2001年6月,湖北津汇股份公司被评为荆州市党的建设“十面红旗”企业。


编辑: 柯亚琴
相关新闻
- 特约记者行:石首大公湖村建设漂亮 还有游园 2022-01-10
- 特约记者行:看看绿色环保的篾器 还认识多少 2022-01-07
- 特约记者行:传奇!一幅画作换来工艺大楼 2022-01-04
- 特约记者行:昔日母亲河 今日流向何方 2021-12-31
- 特约记者行:沙市老字号酸辣面空降深圳 2021-12-29
荆州新闻网微信
无线荆州APP
HI荆州抖音号
跟着小风走微信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