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来源: 经济日报 2022-04-0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思想、制度基础、发展主线、根本要求、经济体系、发展道路、战略选择、对外开放、发展安全、根本保障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并在指导实践中彰显出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回答了发展的根本保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早在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根本立场问题。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根本问题,是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脉络。

  (三)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新发展阶段,回答了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从“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到进入新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的演进过程,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递进性,阐明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转换后的基本战略取向。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贵州和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多个省份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

  (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回答了发展的制度保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作用作了全新定位。这些论述,阐明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5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新要求,强调这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创新,明确了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推动高质量发展,回答了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问题。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新发展阶段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

  (九)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答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构建新发展格局,回答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在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回答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是在应对各种严峻复杂挑战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回答了中国发展的对外开放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京外调研第一站就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向世人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在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必将以更高水平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必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和发展。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回答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体现了统筹“两个大局”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提供了战略指引。

  综上所述,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是做好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

  (作者:王一鸣 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