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采摘经济”应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06-16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仲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位推进,荆州市下辖的各县市区大多打造了适合家庭周末游的“采摘经济”。从沙市区到监利市的荆监一级公路沿线,随处可见各类苗圃果园、荷塘农庄。人们前往种植基地亲手采摘,虽然价格要比市场上高出一大截,但是依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采摘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旅游的一种方式。
放眼荆州全域,以“草莓园”“葡萄园”“桃子园”为主导的各类果园苗圃遍地开花,“采摘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各县市区“采摘经济”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日渐趋同,也暴露出周期较短、季节性强、产业链缺乏、配套不完善、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随着采摘基地的不断增多,单纯的采摘观光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少采摘园仅停留在采摘、观光等浅层次开发,难以形成特色消费产品,时间一长,也容易让原本兴致勃勃的消费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部分县市区在推进“采摘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采摘项目,在开发和规划上基本属于“散养状态”,在经营模式上也差别不大。消费者在游玩过程中,很难体会到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看似各有特色,但实际上利用农业资源的手段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商品服务缺乏特色,产品种类大同小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体验。由于活动项目的单一性,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利于“采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旅融合的新型经济业态,“采摘经济”可以让消费者远离城市喧嚣与繁杂,在田间地头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丰收喜悦与悠然自得。如何让“采摘经济”更富特色、更具品味、更有潜力?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有益探索。
一是科学规划。在项目建设和开发之前,要对资源禀赋进行系统了解。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对于静态景观和民俗文化的保存,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更好地突出乡土情味,从而让消费者不仅仅停留于采摘、购买等环节。
二是特色开发。注重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将“采摘经济”与民风民俗、乡村旅游结合,才能够提升融合经济的文化魅力,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若在规划中缺失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则会导致众多的果园苗圃千篇一律,大多数游消费者去就是“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缺乏延续持久的吸引力。
三是服务多样。以本地区的生态景观为基础,量力而行引入高科技,打造具有乡村生态特色的农业项目,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创意性的休闲度假环境。在农旅融合项目方面入手,既要看到已经取得成绩的乡村开发模式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深入到消费者群体之中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他们对农旅融合项目的需求,将优秀的创意融入到具体项目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编辑: 柯亚琴
相关新闻
- 荆江评论:拥抱中欧班列通达荆州新时代 2022-06-16
- 荆江评论:党员干部要攻坚克难锐意创新 2022-06-16
- 荆江评论:让历史老街保护重现“烟火气” 2022-06-15
- 荆江评论:下基层要真心实意“接地气” 2022-06-14
- 荆江评论:旗袍校长不辣眼,且将欢笑赋少年 2022-06-13
荆州新闻网微信
无线荆州APP
HI荆州抖音号
跟着小风走微信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