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民间放生乱象亟待规范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09-16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仲旺)近日,多地因不规范放生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受损事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放生者眼中,“放生”与“行善积德”“改运压祸”相互关联。他们甚至还放生一些来自国外、相貌古怪的“生灵”,希冀获取持久的好运与福气。这些看似带有“善意”的放生行为,实则是因为无知而在杀生。不仅会对本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将导致放生者本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列子》有云:“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追根溯源,放生在我国并非是洪水猛兽,民间早就有正月初一放生的习俗。保护濒危的物种、让其回归自然,进而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放生可谓是一桩善举。放生应当选择适合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更要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放生这一向善行为却在熙熙攘攘之中被逐渐异化,进而滋生出令人大跌眼镜的种种乱象。

  当前,民间的放生乱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造成物种入侵。将非原产自本地的野生动物放生至本地环境中,不仅会造成新物种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还可能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地物种退化甚至灭绝。今年中秋节当天,有人竟然将入侵物种“清道夫”放生到广西百色市澄碧湖水库,整个放生过程还不忘拍视频发朋友圈炫耀,一种做好事偏要留名的架势,瞬间引起巨大热议与指责。二是影响社会稳定。随意放生的动物会四处流窜迁徙,不仅对群众开展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可能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社会恐慌、引发不良网络舆论。今年8月,河南省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园的云禅湖直播3天、近3000人围观,抽干一湖湖水只为捕捞鳄雀鳝。2019年6月,岳某、董某在神农架放生毒蛇,导致当地村民万某被毒蛇咬伤后医治无效死亡。三是助长非法猎捕。随意放生还会助长一些不法分子以此为业,通过非法猎捕、贩卖放生动物,甚至将放生动物抓回重新贩卖,从中谋取利益,形成恶性循环,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平衡。今年8月,北京刘某银等5人在潮白河一处专门放生鱼的鱼道,恶意捕捞上游放生的鱼类,因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被顺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论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放生本是一件善举,更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下的民间放生行为却带有极强的随意性。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由此导致的“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场景频频上演。近期,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正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相比于现行法律,草案二审稿新增规定:授权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制定放生的具体办法。然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由于放生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以及不可逆等因素,因而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放生的具体办法,对随意放生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等条款作出明确规定,将放生者的自觉性与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遏制随意放生行为。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在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的同时,需要根据社会危害大小,对非法放生者依法作出处罚,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加大科技手段在执法巡查中的运用,织密生态环境防护网,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倒逼随意“放生”者心有所忌,真正起到震慑、劝阻的效果。

  三是强化科普宣传。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野生动物放生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增强对非法放生现实危害、法律后果的社会认知度,构筑全民参与的坚固堤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有关科学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使之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杜绝不当放生行为再次发生。

编辑: 李凌云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