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共同缔造聚力 治管并举固本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湖北实践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2-10-25

  湖北省老旧小区改造共同缔造相关文件

  武汉市青山区华通小区改造前召开小区居民议事会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刘登强 汪锋 江玉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之举。湖北省住建厅坚持党建引领,把“共同缔造”理念融入到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管理、运营的每个环节,积极探索改造新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极目新闻记者昨日从省住建厅获悉,2019年全面启动改造工作以来,全省已累计开工改造9525个老旧小区,截至目前,已完成775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惠及130万户居民。

  更多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今年8月,湖北省住建厅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开展“喜迎二十大——我身边的旧改”征文、视频、摄影等全媒体作品大赛,展示小区改造中共同缔造的精彩瞬间,改造案例一经报道引起热烈反响,激发了居民参与改造的热情。

  荆州沙市区杨林堤路社区先后召开3次民意征求座谈会、恳谈会,邀请498户居民商议“怎么改”。“改造后,小区要有新名字,就叫轻机嘉园吧!”小区自管小组代表刘枝喜的建议得到了全体居民的认可。道路硬化、停车收费、管网疏通等23条建议被充分吸纳到设计方案。经过3次优化调整,改造方案最终得到居民肯定,实现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转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湖北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区改造前充分听取民意,改造中发动群众参与,改造后邀请群众评价工作成效,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引导群众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黄石大冶市坚持群众需求导向,注重发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我们将运用‘大美大冶 共同缔造’理念,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再完成1.33万户、115.7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为建设宜居大冶作出不懈努力。”大冶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众多企业也展现出责任担当,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如黄石市下陆区在发动居民参与改造的同时,引导社会企业捐赠物业办公用房39处、居民活动场所16片;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向冶矿路社区捐赠办公用房一栋、运动球场2片,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活动场所。

  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也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省住建厅组织开展“百名设计师进小区”活动,公开遴选107名设计师、工程师进小区,“一对一”帮扶指导,为老旧小区出谋划策,协助群众参与改造。

  越来越多的企业、居民、设计师主动参与,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探索健全“改得好、管得好、住得好”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小区改造后,怎么来管理?怎么实现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湖北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积极探索“物业托管、社区代管、居民自管”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武汉市汉阳区将190多个老旧小区划分为51个片区,两家区属“红色物业”企业分片托管;江汉区将片区内99个老旧小区捆绑打包,统一委托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武汉市鼓励和引导188家优秀物业企业,与573个自管老旧小区(含部分社区代管小区)共建帮扶机制。

  宜昌市深化“改治结合、建管并重”。伍家岗区张家坡社区党委积极搭建睦邻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完善“提、议、定、做、评”五步工作法,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到小区事务中来,召开协商议事会62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协调解决下水道堵塞、移树修枝、公共区域安装门禁、晾晒衣架、充电桩等问题50个,受益群众4000余人。

  湖北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工作实践中对标对表,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加快共同缔造试点建设,选定5-1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作为专项活动试点,力争到2023年底,推动试点小区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 刘荣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