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是人?斯人?经典不能一错再错将错就错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10-31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最近,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争,再次在抖音等网络平台爆屏。

  复盘“是人”之争舆情始末,并不复杂。起初是某网友发言说教材出错了,“是人”应为“斯人”,引发众多网友纷纷为“斯人”辩护;接着人教社回应舆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所有版本课文均为“是人”,且公布相关依据和出处;还有网友晒出部分“斯人”之证,一部分为少数省编版本教材,其它多为教辅导资料,还包括影视剧中的台词等等,不罢不休。舆论持续发酵,引发关于“集体失忆”,或称“曼德拉效应”的恐慌。

  是与非,对与错,在质疑和争辩中求证、求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互联网,给知识、文化和思想创造了更开放、更快捷、更丰富的空间。“是人”与“斯人”之争,“是人”已被证实溯源有据,考证有力,合乎文史。“是人”之争的真相大白于网络,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舆情因网络而起,真相也因网络而晓之于众。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却偏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捣腾出一些“奇谈怪论”,公开建议“既然大众都认为是‘斯人’,就应该顺应民意,统一更改为‘斯人’”,并言辞凿凿地抛出“文化流变”论。

  这就可悲,且很可怕了!

  诚然,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是人”与“斯人”的表意完全相同,丝毫不影响句意。从文言流变的角度看,“是人”语出战国时的《孟子》,“斯人”语出春秋时的《论语》,“斯人”之说流传更为广泛,被人熟知,更接近于现代汉语,这或许也正是网民出现“集体记忆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汉语演变过程中,源出于经典但有改变的也不少,最典型的是《增广闲文》,语出经典却用了生活化的表达,因汇聚经典而成为了经典,世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其影响之大。还有如成语“前赴后继”与“前仆后继”同源,却表意略有不同,等等。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对“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进行肆意篡改。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语言丰富、表达灵活的时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生活中口语说说,无关对错,但在书面文字和媒体传播中,还是要尊重原著。尤其是作为语文教材,对文化传承的第一态度是尊重原著,溯源准确,表达严谨,对有据可考的原著更要尊重。教材,担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对待蕴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经典文化,第一要“真”,岂能人云亦云?在互联网这一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播环境下,我们尤其要有“守正”的定力,切莫被所谓的“群体声音”带偏了节奏。没有守正的创新,很容易在“泥沙俱下”中混乱了人们对是非的准确认知。

  “是人”误为“斯人”,错了就是错了。相关的教材和教辅必须修正,或声明致歉。

  “是人”之争掀起的网络狂欢,看似只是一种语言现象的争议,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舆论冲突。一旦错误信息和“伪思想”在网络环境下被大量复制和传播,就会导致流言颠覆记忆,虚假变成真理。

  对经典、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既不能一错再错,更不能将错就错!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