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必须严防“补课”死灰复燃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11-16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李昌林)据荆州新闻网《e线民生》报道:日前,荆州中心城区部分幼儿园要求幼儿星期六到园“补课”,遭到家长投诉。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幼儿园竟然要求娃娃们周六“补课”,这样的怪招真让人啼笑皆非。幼儿教育标准有明确规定,幼儿园就是引导娃娃们有趣地玩、开心地玩,绝不允许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不能进行小学的学科知识学习。既然娃娃们的“学习任务”就是玩,那双休日由爸妈带着玩,会玩得更尽兴。如今,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本就十分难得,要求娃娃们周六离开父母到学校“补玩”,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多年来,社会对基础教育诟病颇多,其主要问题也与“补课”有关。虽说广泛地“补课”有诸多原因,但很难说教育内部就丝毫没有责任。譬如国家“双减”精神要求各地严禁中小学生校外补课,但真正为学生“减负”绝非禁止校外培训机构那么简单。中小学内部也有反思的必要。坦率地说,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圆满地完成各自教学任务,那还用的着学生到校外“烧香拜佛”吗?即使排开有偿家教不说,没有校内教师参与的校外培训机构也不至于那么火爆。长期“补课”已经让学校教育形成了“无补不成教”惯例。

  每到贯彻落实国家“减负”政策的关口,就会遇到很大阻力。总会有不和谐之音萦绕校园内外:不补课,考不出好成绩怎么办?不补课,家长有意见怎么办?好像学生成绩是补出来的,补课了才能得到家长认可。很多地方的不少学校,谈及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想到的就是“补课”。好像不用补课之策,就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了。学校“时间+汗水”成就升学率的论调,往往正好迎合家长补课能遇到“点石成金”优秀教师的臆想。其实,除了适当的“培优补差”之外,大肆补课非但不能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师生滋生“补课依赖症”。我们可以冷静地想想,各地各校的中考高考佼佼者,很多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不是“补课”冒尖的,而任教他们的很多就是普通教师。“补课”实际是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三重焦虑造成的。学校怕输在“排名上”,教师怕输在“绩效上”,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重的“怕”搅起了补课风潮,而这股风潮又被唯利是图者所利用。虽然“双减”不再允许补课,但补课并没有销声匿迹。如今,变相补课之风又悄然蔓延。有的为孩子“一对一”补课,有的组队到省城寻求名师补课,有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始“打擦边球”……“补课”俨然还是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想吃的人还不少。

  “补课”是重复式、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这样“恶补”只会侵占孩子的放松、休息与快乐的时间,挤占孩子学习科技、艺体等兴趣爱好的精力,影响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的能力。“补课”严重违背学生发展规律,让孩子过早背负沉重学业负担,给孩子们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巨大阴影,将导致孩子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与科技创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严防义务教育“补课”这种盲目跟风的畸形产物死灰复燃,更要防止它们向学前教育蔓延。要站在恢复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的政治高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精神。拿出这些年恢复自然环境生态那样的胆识与担当,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和儿童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课、上课和考试,严格在学校内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让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回到规范科学的常态化轨道。着力防范与整治校外“一对一”培训、在职教师“一对一”补课、非学科培训机构变相补课。严防潜滋暗长的补课之风继续带坏社会风气,引发教育不公平,彻底从源头上降低家长负担和教育焦虑,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