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一件军服近百年 一条新路串景点 薤山脚下苏区村铺出村民幸福路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2-11-18

  脱贫户彭国全通过养殖成为致富带头人

  苏区村党群服务中心

  苏区村村民在温坪河两岸临水而居 通讯员谢勇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刘怡菲 任妤 龚丹丹

  高山叠嶂,翠黛如烟。在襄阳市谷城县薤(xiè)山脚下,有一个曾叫七里沟的小山村。

  往昔,为抗击敌人,这里“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士”,全村人用生命守卫家园。新中国成立后,为铭记革命先烈,谷城将七里沟命名为“苏区村”,成为谷城“红色第一村”。

  今天的苏区村村民,传承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共谋共建,用汗水筑起一座现代化的富裕乡村。

  村里建起纪念馆  红军衣服有来头

  11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该村位于镇子西北部,北接薤山旅游度假区,四面环山,苏区村犹如嵌在一口大盆底的世外桃源。

  苏区村的核心位置,矗立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仅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还承载着谷城苏区革命历史展览和纪念的功能。

  展览陈列柜里,摆放着各类党史革命史书籍和红军遗物。张张泛黄的纸页,锈迹斑斑的大刀、铁钗,彰示着岁月的痕迹。而最显眼的,是一件军服、一顶军帽和一个军包,这是贺龙红三军赠给薤山游击队的“三件套”,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驻村干部胡锡林介绍,苏区村是中共苏维埃政府遗址,是谷城地方红军创建和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贺龙率领红三军战斗过的地方。

  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谷城县委员会在该县盛康镇正式成立,先后组建了五支农民赤卫队和一支游击队。1931年春,县委机关转移到薤山,同时将其中三支队伍力量集中,成立薤山游击队。

  1931年5月,贺龙军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从保康县马良坪突出重围,进入谷城境内。随后,贺龙率红三军到达紫金大观音堂,会合了鄂豫边特委领导的薤山游击队。

  纪念馆墙的展板上,一幅画呈现了贺龙会见薤山游击队队员时的场景。背靠几棵大树,贺龙身着军服,站姿挺拔,抬手比划指挥,游击队员们围坐在树下,认真地听他讲解局势。

  在红三军的帮助和指导下,薤山游击队被改编为薤山红军游击大队。同年10月,谷城县苏维埃政府在薤山成立,全县范围内相继建立了28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村便是其中之一。彼时,整个苏区已发展到15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10余万,以薤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时光辗转,灰蓝色的军服已有些陈旧,微微的褶皱刻画着岁月的痕迹,胸口处还残留着当年因条件受限而无法擦洗的污渍。“三件套”虽旧,却被完好地收藏至今,军服上的红布章牢牢地绣在领口,军包上的五角星也依旧鲜红。

  修三公里红军路 开车直达家门口

  回望红军在苏区村的历史轨迹,不得不提到帅家湾,这里曾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老红军。78岁的章勋华是帅家湾的居民之一,她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十年,父亲和大伯都曾是红军。

  提到帅家湾的过去,章勋华感慨万千:“以前这边都是连着山腰的矮沟,要去村里只能走泥巴路,一到雨天根本过不了人。吃水也不方便,要到下面山沟里去挑水,家家户户排队打水是常有的事。”

  章勋华所说的打水之处,指的是一口红军井,过去,几十户人家吃水全靠这口井。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引进山泉水,村民家里装上水龙头,吃水才逐渐方便起来。不过,到了干旱的时候,仍要靠红军井里的水救济。

  章勋华说,从家里的长辈算起,这口井已经陪他们走过了近百年,滋养了几代人。

  地势崎岖出行不便,隔断了村民的脚步。胡锡林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07年村里重新规划,将一批村民搬迁到地势平坦的区域,再加上不少村民主动搬离,如今仅剩4户。

  去年,苏区村开始修建一条红军路,总长度三公里,宽度近四米,顺着这条路,汽车也能直接开进帅家湾。红军路的修建,不仅便利了这个小山坳里的居民,还串联起了包括红军井在内的沿线五处景点,游客沿着它即可走遍村里的红色遗迹。

  极目新闻记者现场看到,红军路分一条主路和支路,主路从村口通至党群服务中心背后,地势较平缓,支路则是一条蜿蜒的山坡,直通帅家湾。整条路的土路基已经建好,沿着山体的排水渠也已修葺完毕,有工人正在抹平水泥。

  这些工人中,万启翠对帅家湾最熟悉,她以前就住在湾子里。她指着远处山脚的村居说,现在的红军路,过去全都是田地,根本没法通行。“栽秧、挑麦子、割稻谷,每天大早就得起来。”只能通过一条又窄又陡、不到半米宽的小路绕进村里。

  让万启翠感慨最深的,是她在村里建新房的时候。2007年,她响应苏区村的规划,决定搬迁到村里。于是,她每天早上从帅家湾出发,绕路半小时去村里盖房,干完一上午的活后回帅家湾的老屋里做饭,下午又照原样重走一遍。“鞋子和裤腿上全是泥,每天来回四趟,光在路上就要耗两个多小时。有时候晚上回来,鞋子一脱,脚底板都磨出水泡了。”

  如今,红军路初具雏形,村民们期待着正式完工这一天。章勋华憧憬道:“以后儿子买了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

  村居旧貌换新颜 共建富民新产业

  沿着红军路,探入苏区村深处,罗非鱼温泉养殖塘、红心猕猴桃园、生态文化广场……依次映入眼帘。全村80%的农户居住在温坪河两岸,南白公路穿境而过,栋栋三层小楼,形成2公里长繁华的月亮湾小集镇。

  而在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集库区、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省定重点贫困村。据介绍,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规划并支持苏区村发展,襄阳市委宣传部进驻苏区村,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村里贫困户进行帮扶,2016年,村里12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王艳勤是苏区村村民,十多年前,她从谷城县冷集镇嫁进苏区村。“刚来的时候,村里没什么产业,给人的感觉挺穷的,更别说娱乐活动了。”由于苏区村没有挣钱的机会,公共基础设施也几近于无,村民生活百无聊赖,王艳勤生完孩子后,便选择了去外地务工。

  也就是在那几年,村里开始“脱胎换骨”。2015年,襄阳市委宣传部正式进驻苏区村,整治污水、清理垃圾、安装路灯、建花坛,通过亮化、美化工程,苏区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标准化卫生室、电商超市全建起来。当年,回村探亲的王艳勤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到了。

  她也就此留了下来。“环境好了心情靓了,广场舞队伍也组好了。”

  入夜,华灯初上,王艳勤和舞蹈队的成员在灯下翩翩起舞,背景音乐是一首《再唱山歌给党听》。大家抢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队伍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背景音乐均为红色歌曲。“我们生在红军村,过上幸福生活,用这种红色文艺形式跳出我们的心情。”如今,广场舞队已发展至20余人,王艳勤年龄最小,今年34岁,最大的70多岁。

  王艳勤说,自己跟着广场舞队参加了比赛和文艺汇演,有时候还能收到米、油等奖品,既丰富了娱乐生活、锻炼了身体,还能获得实物奖励,她十分满足。

  村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丰富多彩,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苏区村党支部书记郑思群介绍,近年来,村级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16年,村里投资90万元新建光伏发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0千瓦,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2017年又投资80万元,引进四川红心猕猴桃种植55亩,2021年初见成效,收入13万元,今年进入丰产期。如今,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万元。

  据悉,下一步,苏区村将继续依托“红色底蕴+绿色发展”,坚持走农旅融合之路,打造红色品牌,配合南河镇建设旅游大镇的总体规划,大力建设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项目。除了红军路,村里正在建的还有集生态旅游、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红色广场,预计投资1000万元以上。此外,谷城苏区保卫战纪念碑、恢复苏维埃旧址也被纳入待建之列。

编辑: 刘荣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