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 大雪时节,从馆藏珍宝遥看古人冬日生活

来源: 湖北日报 2022-12-0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12月7日将迎来大雪节气,从立春开始,二十四节气已经走到第二十一站。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开始,11月底的寒潮,让今年的大雪时节寒气逼人。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了;大雪时节阴气最盛,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为马兰草,据说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尽管古人辩证地看到寒冬已至,春天不远,但度过严寒才是当务之急。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这是唐人李白的“猫冬”生活:不搞创作了,烤火喝酒。用火取暖是人类祖传的御寒方式,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遗址,发现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炭火盆取暖,当时称为“燎炉”。战国时期,炭炉的使用更加流行。这一时期已知最精美和完整的炭炉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目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省博工作人员介绍,出土时盆内置铜箕、铜漏铲各一件。盆直口,平沿,浅腹,平底,肩腹间有对称的双环耳,各套接提链一副,盆底有3个兽形短足,颈腹部铸镶菱形纹和勾连粗云纹。盆底正中有铭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这种炭炉在河南信阳楚墓也有出土,出土时炉内有数块木炭,可以推测是当时人们冬季取暖的用具。

  曾侯乙墓出土有多件酒器、过滤酒糟的漏斗,饮酒是当时贵族生活的日常。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铜鉴缶。铜鉴缶有两层,由方鉴和方尊缶组成冰酒或温酒的复合酒器。使用时,缶盛酒,放置在鉴内,两者之间的空隙,在夏季用冰来填充,用来冰酒,到了冬季,则在这个空隙之间盛装温水用来温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的冬日小确幸,曾侯乙也曾享用过。

  武汉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代的锡炉,出土于武汉市江夏龙泉山楚昭王墓。炉身呈圆筒形,斗笠形盖,盖顶为环形钮,腹部一炉门,门外有承板,盘底下附足弯曲。炉外壁为4条对称的垂直护板和3根链条,链条共衔一环,并附有一双火箸。锡炉虽为明器,但小品大样,可以一窥明楚王府冬日取暖图景。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冬日取暖也趋向轻巧、便捷。宋时,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明代,手炉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除了在炉内放置取暖的木炭,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到了清代,手炉纹饰更加繁复,炉盖镂雕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多样纹饰,寓意美好,精致生动;炉身之上,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炉底和提柄处还题有作坊或人名款识。

  另一个小巧神器就是汤婆子。汤婆子至少在宋代就流行了,是当时大户人家的入冬必备。“汤”是指滚烫的热水,“婆子”则是将伴人入眠的功能拟人化。汤婆子多为金属制,铜制为上,锡制次之;其造型为椭球状或南瓜状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使用时灌上热水,有时还会用棉布包裹一层防止烫伤,等到临睡前放入被子,如此可以温暖整夜,类似于现在的热水袋。

  许多文人都赞美过这位暖融融的“贴心人”。黄庭坚曾作诗戏咏:“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赞叹汤婆子好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小姬为人们带来温暖。范成大在《戏赠脚婆》中道:“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自述他过去冬天睡觉,犹如两脚踏霜,冷得彻夜难眠;而有了汤婆子相伴,每天暖和得日上三竿也不愿起床。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幅《花卉图》,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所绘。画面设色淡雅,一瓶花卉、一盆火炉,加上作者的题画诗,构成一幅充满美好寓意的“祝官图”。上部天竺浆果怒放的鲜红与下部炉火燃起的暗红,在素雅的画面中交相辉映,绚烂夺目。红色的果实象征着前程似锦,炉火正旺寓意官运亨通。

  暖身更需暖心,透过这些“来自冬天的文物”,我们可以和古人一起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暖。

编辑: 刘荣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