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莘莘学子期待校园沉浸式教育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3-02-08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近年来,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视频时常见诸于网络,痛哭流涕似乎成了感恩教育的“标配”。这也引发了关于感恩教育形式及效果的讨论。

  这类感恩教育的实施主体,基本为社会组织或培训机构。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一种专业团队,面向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他们有各自专业的演讲者,有固定的讲稿,有特别煽情的演讲话术,有父母、老师和学生现场互动的流程,也共同营造了呼喊、拥抱、下跪、痛哭等感人场景。当然,背后也基本有共同的“套路”,现场推销感恩教育或家庭教育的读本,引得被气氛渲染后冲动的家长们“抢购一空”。

  事后冷静下来,不少家长和老师又会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于是,这种社会组织进校园的“感恩教育”开始引发争议。正如天上不会掉陷饼一样,“公益”演讲有时也并不那么简单和纯粹。当我们在不满他人赢利时,也不妨反思我们自身的教育。

  试问,“痛哭流涕”的教育现场,学校教育做到了多少?

  又问,“痛哭流涕”的动人场景,不正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效应吗?难道这可以是“装”出来的模样吗?

  再问,“痛哭流涕”的教育现场,我们的学校“仪式教育”,有多少次能够让孩子像这样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回?

  笔者在八年前担任乡镇中学校长时,也曾经不住某社会组织感恩教育团队的“诱惑”,配合“教育”了一场。作为现场的见证者,我也跟着孩子和家长们“哭”了一回……细细想来,学校教育是否也应向这样的社会组织学习,如何让思政教育直击心灵,动人心弦。

  重温社会组织感恩教育的结构和场景,体现了仪式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和“规律”。一是教育主题的吸引力。演讲的主题,都是当下家长和教育关注的焦点和痛点。二是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他们在演讲中,会调动丰富的资源,链接传统和现代,关注网络热搜和身边鲜活案例。三是演讲话术的感染力。饱含激情、声音宏亮、表达优美、气场充沛,尤其是善用“诘问”“追问”和“反复”等手法,善于讲好“身边的故事”。四是对话互动的现场感。没有对话就没有感应,没有互动就没有体验,对话和互动最能激发参与者的心灵冲击。从上述意义上讲,一场匠心设计的“演讲”,不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其结果都是可圈可点的。

  反思学校教育,不是没有“仪式感”,而是缺乏触发情感、叩问心灵、润泽生命的“仪式设计”。真正有仪式感的思政教育,一定会让学生在类似“痛哭流涕”的情感宣泄中,催生一种扪心自问和掩卷沉思的力量。真正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向阳的种子,实现梦想的传承,闪耀行动的光芒。

  给学生一种“沉浸式”的教育仪式感,这正是社会感恩教育给予学校教育最大的启示。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