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别急着把“家长作业”的板子打在老师身上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3-03-22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据《红星新闻》3月20日报道,河南沁阳市一名学生的父亲日前发视频称,因为在班级群内发了一句“家长又有作业了”,不但被老师踢出群聊,还被老师电话“教育”。19日上午,河南焦作沁阳市教育部门回应称,已介入调查。

  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一直饱受诟病。“双减”新政明确规定,学校不得随意给家长布置“作业”。因此,在给家长布置作业的问题上,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慎重。具体到作业内容,究竟哪些是家长可以或应该参与的“作业”,哪些是超越标准和范围的“家长作业”,还得酌情而论,不能概而视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超越范围和家长承受力的“家长作业”,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家长“作业”的一种负担感,尤其是非教育教学类的作业,比如强制性地“学习”,完成各类并无实际意义的答题,为某些特定人群投票、点赞、转发广告等,则极易引起家长的不适甚至是反感。比如,这则“家长又有作业了”的新闻,其背后就因老师统一强制观看作业和每人撰写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而引发矛盾冲突。看似偶发事件,其实是“积怨已久”。

  家长在群中的一句吐槽,结果不仅引发被“退群”,而且后续还遭受电话“教育”,班主任的行为简单粗暴,着实很过分,这一点勿庸置疑。然而,光把“板子”打在班主任的身上,也可能有失“公允”,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责任,多半来自学校。没有学校的行政指令和硬性要求,老师也不至于“无事生非”。

  据媒体报道,调查显示,给家长布置非教育教学的作业,一段时间以来也成为教师的主要“负担”之一。一些部门和社会组织利用学校和老师对家长的影响力、制约力,以强制和捆绑的方式,利用家长群给家长施压,早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给教师“减负”和“松绑”的呼声由来已久,从国家到地方,各种为教师“减负”的政策也不少,但基本是“一纸空文”,难以落实。

  更为可恶的是,一些社会组织为了推销“APP”公众号、赚取流量和求“关注”,借机推销各种网课、教育产品等谋取利益,甚至不乏“诈骗”。有的假冒一些主管部门或个别行政领导的名义,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强行发布“指令”,使家长受骗上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例如,“家校共育”成为最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不少网络骗子假冒宣传部、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和机构,打着免费公益家庭教育培训网课的幌子,通过学校和老师组织家长上网课,借机推销和诈骗。

  笔者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近两年接到类似这样的虚假信息不下10起。其中,有的直接来自“骗子”,通过添加微信、假冒身份给学校发布指令;有的则来自被骗的教育主管部门。面对这样的信息,学校如果不提高警惕、擦亮眼睛、核实信息,无疑就成了行骗者的“帮凶”,也自然将学校、老师推向了风口浪尖。最近半年,我在自己的学校,就及时制止了三次类似这样的“家长作业”。由此,学校也达成了一个共识,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公文指令,或由正规公文渠道接收,或未通过官方主流媒体对社会公开发布的信息,一律不得对家长发布。面对互联网的“江湖险恶”,必须多一双慧眼和理智,否则,风险就会不期而至。

  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真正落实“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最保险的策略,是完善机制。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