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城区划定“限讨区” 违规乞讨不听劝将受罚

来源: 荆州晚报 2013-11-19

  城区繁华路段经常可见乞讨者。

  核心提示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我市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城市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近日,市城管委在中心城区划定了“限讨区”,在限制乞讨区域内严禁沿街乞讨,摆摊卖艺等乞讨行为。

  新规

  城区划定限讨区  违规乞讨不听劝将受罚

  今后,走在荆州中心城区繁华的街道上,也许你就看不见乞丐了!近日,记者获悉最新消息,沙市区东至豉湖路、荆州区东至武德路、荆州市火车站等10多处重要街道、景点均被划为限讨区。同时,对于确实因生活无着落并且符合救助条件的,相关工作人员将依法告知,进行引导或将其护送到荆州市救助管理站。

  在荆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上,记者看到,荆州市公布的限讨区范围是:沙市区东至豉湖路,西至塔桥路,南至中山路、北至长港路为限讨区域;荆州区东至武德路,西至西环路,南至南环路、北至北环路为限制乞讨区域;荆州市火车站、各汽车站、码头以及各旅游景点地区限制乞讨区域。

  该文件规定,凡在限讨区内出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将由公安、城管等部门值勤工作人员劝其离开,并告知、引导其到荆州市救助管理站。对不听劝阻的,按照《治安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据了解,此前,广东省民政厅在广州、深圳都设立了限讨区。在去年底的全国救助工作会议上,这一经验被重点介绍,这也意味着“划定限讨区,已得到默许”。

  反响

  市民大多拍手叫好  希望尽快实施

  在沙市区北京路一带,一些衣着褴褛、蓬头散发的中年男女,跪在地上向来往的路人进行乞讨,还有一些人卖艺乞讨等。近日,他们或许已经知道,在那些规定的路段上,乞讨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10月22日,荆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加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首次划出中心城区10多个繁华区域和重点管控路段,要求公安和城管部门对在这些地段上的乞讨人员依法引导或护送到救助站,对妨碍交通的,要依法处罚;对纠集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者,依法予以打击。此外,还成立民政、公安、城管、社会组织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协调小组,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联手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整治。

  为何出台这一规定?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马路丐帮”迅速增多,一些乞丐甚至站在马路双黄线上,向过往车辆、行人乞讨,引起市民强烈反感。一些市民纷纷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整治。而流浪乞讨人员也应享受公民权,只要他遵守法律法规,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和妨害他人权利,不破坏市容市貌,就不能强行禁止。

  因此,新规的宗旨是:治乞既要依法行政,又要做到有情操作。新规的主要精神是保护性救助,真正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政府救助摆脱困境。对于划定“限讨区”这一新做法,不少市民就拍手叫好,更有人呼吁需应尽快实行,“让乞讨者淡出视野,还城市一个文明和谐的形象。”

  据介绍,此次划出来的10多个区域,都是市民关注和反映较强烈的地方,也是荆州中心城区的窗口。

 

  建议

  为乞讨者提供劳动机会  助其自食其力

  目前,街头流浪乞讨现象与日俱增,职业乞讨已成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设立“限讨区”有欢喜的一面,却也存在着忧虑。

  让人欢喜的是,设立限讨区将乞讨人员纳为制度化管理,使长期游离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乞讨人员得到重视,也使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群得到合法及正当的权益维护和尊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让人忧虑的是:乞讨人员大多是没有文化的社会底层者,“限讨”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种种困难。诸如劝导过程中,难免会有顽固之人,会有与管理人员玩“捉迷藏”者。

  市城管工作人员介绍,划定限讨区首先能起到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文明窗口的效果。其次,对于乞讨者,城管工作人员不能强制对其进行驱赶。“限讨区”出台后,城管可以对其进行规劝,并将符合救助的乞讨者送往救助站,对其进行救助。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对于乞讨人员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

  相关人士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一些针对乞讨人员的劳动岗位和公共劳动机会,如清扫街道、运送垃圾、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事务性工作,引导、规劝乞讨人员放弃乞讨,通过劳动获得一定劳动报酬,维持基本生活,最终使这些城市流浪乞讨者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以此将制度和人性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政策的最佳效果。

  困境人员服务平台:www.jzjzz.com

  法律咨询:13972132245  徐前权

  心理咨询:13177031360  舒闻铭

  社工咨询:15927968851  王贤锋

  荆州街头职业乞讨真假难辨解决乞讨需全民参与

  女子带孩子路边乞讨。

  在中心城区的几条繁华地段,我们总会看见一些或年轻或年老的乞讨者,他们或跪或卧在路边,声称家庭受挫,遭遇了不幸,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忙救助自己。然而,像这样的事情多了,我们却发现,乞讨者的相当一部分已不再是为了求生存,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以特定的方式来积累财富。

  街头随处可见乞讨的身影

  近年来,无论是在哪个城市,不管是在旅游景区,还是在繁华闹区,总是能碰见形形色色的乞讨者,残疾人、学生模样、带着小孩的父母……

  “给点吧,我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行走于繁华闹市,偶尔会听到这样“虚弱”的声音。他们多为年长的老龄人,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捏着“零碎”的钱,从他们的衣着打扮和眼神中似乎能看见他们生活的艰辛。

  他们的遭遇总是让人同情,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渴望,他们的行为则让人看着“寒颤”。他们或身体残疾,或病倒卧在路边,或跪在地上不断向路过的行人磕头,地上则摆着能够证明其生活遭遇不幸的“说明”,他们希望人们能够伸出慷慨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还有一类乞讨者,则是一群“小萝卜头”,几岁的模样,本应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却沦落到街头,过着向人乞讨的生活,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会是怎样的伤痛。

   90%属于职业化恶意乞讨

  然而,据荆州救助管理站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在我市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有90%以上的人属于职业化的恶意乞讨。他们利用社会公众的爱心,以乞讨为职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他们采用欺骗手段,博取市民的同情之心。

  去年夏天,一名20多岁的年轻女子为了行骗,打扮成孕妇的模样,跪在美佳华广场前,称其遭到了抛弃,生活无法维持,希望得到帮助。然而,却有人发现该名女子于前年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是以同样的情况进行乞讨,并当众被揭穿了骗局。最后,该女子落荒而逃,引来市民一阵唏嘘。

  近年来,恶意乞讨职业化的行为在城市中频繁出现。据介绍,职业乞讨是一种很古老的社会现象。有些贫困地区的村民早有外出乞讨的“习俗”,家中有田不种,有活不干,专门到大中城市以乞讨为生,有的乞讨者租借、控制别人小孩、残疾人敛财或伪装欺骗公众敛财。

  荆州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外表的伪装,骗取信任之后达到敛财的目的,遇到这类乞讨者,则要大胆地拆穿他们的骗局和识破他们的把戏,同时拨打110和向城管部门反映。

 

  女子冒充孕妇在街头乞讨。

  近几年荆州街头乞讨者减少

  据介绍,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分为五类,一种是智障病人或精神病人,一般因智障或精神等原因脱离监护而陷于流浪状态,一般不乞讨,以垃圾裹腹,境况凄惨,是各种歧视与非法侵害的对象;还有一种则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另外就是非智力因素“被动”残障人士,这又分为两种,一种为非自愿陷于流浪乞讨状态,比如因残疾被监护人抛弃而进入流浪乞讨状态;另一种为因为残疾自愿流浪乞讨,有的是被人“指引”,也有的是生活所迫“主动”进入这一状态。

  再就是非智力因素“主动”残障人士,这种人是为了通过乞讨“挣钱”,而将自己致残,以此作为“行乞”的本钱。

  “职业乞讨不仅透支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信任,还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因此,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提醒广大热心市民,遇见流浪乞讨人员,不要直接给予钱财。

  据介绍,近几年,通过民政、公安、城管及广大社区、市民的不断努力,通过耐心劝导和实施救助的方式,街头乞讨者已大为减少。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在每个社区张贴救助热线,并在公交车站、报亭都放置有便民卡,上面印有救助站的联系电话、地址以及乘车路线,以帮助引导。

  解决职业乞讨需全民参与

  据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舒闻铭分析,社会职业乞讨者存在着好逸恶劳、不良习气等很多心理问题,对待这一群体,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开展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做到自立自强。

  但是,要杜绝“职业行乞”现象,让公众的善心得到及时释放,并释放到需要爱心的地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荆州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认为,治理职业乞讨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也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比如,涉及到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的,公安部门要进行干预,利用乞讨行骗的,城管和救助部门要及时进行发现。

  我国目前并没有对职业化的恶意乞讨进行立法,特别是在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以后,乞讨便出现了职业化的趋势,但是,对于此类行为,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共同协作,维护好社会秩序,让爱心能落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记者何倩陈梦特约记者向云/文本报记者梅闻/图)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