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骄傲》之孙宏成:放飞磨鹰 翱翔楚天

来源: 荆州电视台 2015-05-07

    荆州新闻网消息: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草长莺飞三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奔跑在松软的草地上,将风筝与快乐一起放飞,应该是许多人的梦想,当然,这也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在荆州长大的孩子可能都放过风筝,自己也折过一种叫“磨鹰”的纸飞机,那么,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磨鹰风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神秘的磨鹰风筝,一起聆听它的制作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宏成的人生故事。

    时而盘旋、时而俯冲,这只栩栩如生的磨鹰翱翔在天空,无论体态、眼神、姿势都与真鹰毫无二致。孙宏成老师介绍说,盘鹰更神奇的地方是,不管有没有风都可以放飞,甚至在室内也能放飞,凭借的全是操作者的技术和手感。若放飞盘鹰的技艺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使盘鹰做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高难度动作。

    2013年4月在山东省潍坊举行的第30届国际风筝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80只风筝队参加了放飞活动,而那天磨鹰风筝为孙宏成、为荆州挣足了脸面。

    那一天,全世界的风筝同行们都记住了一个词——“磨鹰风筝”。当大家向孙老师请教时,他无比自豪地说:“磨鹰风筝是我们荆州独有的。”磨鹰的历史要追溯到楚国时期,楚人崇鹰,认为它是凤凰的化身,最早的风筝便是根据它的样子做的,当时有“南鸢北鹞”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削竹为鸢,成而飞之”的说法。相传三国时期蜀军镇守荆州,因为麻雀太多便想方设法驱赶,孔明心生一计,画鸢使之盘旋,这就是最早的磨鹰风筝。

    楚国先民们相信“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人们把“磨鹰”制作成风筝放飞于苍穹,以示崇敬。“磨鹰”风筝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一个“磨”字上,要像真鹰一样盘旋升降,随意自如。

    孙宏成这个说法就是我们荆州的话,磨鹰就是推磨式的,放在空中线一松就是推磨式的,在天上老磨,实际上是我们沙市的一种地方语言,我们就叫磨鹰,北方就叫盘鹰,盘旋,是这么个由来。

    每个磨鹰风筝的制作完成,都需要耗时好几个月。骨架是榫卯结构,上端设有风孔,眼部镂空还装配着亮彩又能转动的“活眼”。其实,磨鹰之所以能在空中盘旋,重点是抖线的安装。在风筝抖线结构上,采用一个支点、一根抖线的独特技法与结构,在鹰身中点偏左或偏右的区位安装抖线,而呈现出暂不对称的状态,为“磨鹰”升空后盘飞并实现平衡对称创造条件。

    为了让磨鹰更逼真,孙宏成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书籍,甚至邮票,只要有鹰、有风筝的物件他都当着宝贝,有时他还会在家看“动物世界”。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孙宏成制作的磨鹰越来越像真鹰,好几次他的磨鹰在放飞的时候,居然遭到了真鹰的攻击。

    拍摄这一季节目时,我发现大多数的手工艺人都不善言辞,他们太过专注,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手中的活计上。而每当谈到风筝的时候,孙老师却有讲不完的话,讲到高兴的地方眼神中都会放出光彩。孙老师一辈子爱风筝,7岁就开始自己摸索着扎风筝,后来还找到了老沙市最有名的“温氏风筝”第五代传人学习。

    “温氏”磨鹰风筝制作技法以做工精致美观见长,集扎、糊、绘、放四大传统技法之大成,纯手工制作而成。做磨鹰风筝首先要设计造型图纸,然后选料、轧制、裱糊,接着还要绘画,给风筝上色,最后才是试飞。在温师傅的指导下,几年时间孙宏成收获不小。

    做风筝是一门综合型的艺术,磨鹰风筝的制作工序更是复杂,孙宏成的工具就有几十种。而要想把风筝做好,还必须掌握绘画、竹工、钳工、焊工、雕塑等技艺,就连力学、美学、空气动力学等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多的技艺、学问,孙宏成利用一切机会在学习它们。力学、美学、空气动力学可以在书本上学习,而竹工、钳工、焊工等等他就一一四处拜师。为了学习竹篾的活儿,他还到草市的街头去拜师了。

    小小风筝凝聚了孙宏成所有的心血,学习百般“武艺”只为了把风筝做到最好。虽说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风筝大师,可他永远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做成磨鹰风筝的情景。他刚开始做了两个不成功,就心里不舒服,一天到晚想在怎么把它做好,不停改进,后来终于做好了。

    每一次有好的作品完成,孙宏成都异常兴奋,他会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去把玩,甚至不理会这个时间是否正值深夜。

    确实,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半夜两三点,漆黑的夜空中,居然有一个人在借着月光放风筝。然而,这就是孙老师的真实生活。一方面,他实在按捺不住,希望第一时间试飞自己的新作。另一方面,他白天还要为了生计去忙碌,留给自己制作、试飞风筝的时间只能是夜晚。

    孙宏成的吉他弹得挺好,架子鼓也打得不错,而这些不是他的业余好爱,竟是他过去许多年的谋生方式。因为磨鹰风筝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每个风筝都要做上几个月,而掌握它的放飞要领也需要时间,所以不可能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加上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品,他自己也舍不得把磨鹰风筝卖出去。但是,人总是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真实生活,于是,年轻时的孙宏成选择了做乐队赚钱,用这些钱养家、买材料做风筝。

    就算是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孙老师也没有放弃制作风筝、喜爱风筝。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能继续做风筝,他甚至丢下面子去跑过摩的。

    如今,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给孙老师提供了工作室,教学生做风筝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孙老师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制作他最爱的风筝了。近几年,他的风筝在第30届国际风筝会、2014全国风筝锦标赛、第三届非遗博览会上脱颖而出,赢得了同行的阵阵喝彩。而孙老师制作的风筝种类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磨鹰风筝,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自由类,样样都做得特别精美。

    传统的沙燕风筝在孙老师手中赋予了新的生命,稍加改良就出现花篮、美女、卡通图像等造型。再看这些放在格子里只有巴掌大的风筝,它们的名字叫“碰”。风筝碰也称为给风筝“送饭”,顾名思义就是从地面做好饭给天上的风筝送去,使用时在线轮处把风筝碰串在线上,展开蝴蝶的双翅放线到一定的距离后在风力的带动下把风筝的饭送到风筝嘴中。而这一款是著名的“双飞燕”,它是用竹签将两只完全一样的燕子风筝连在一起,并在竹签上安装线轴,这样,当“双飞燕”被放到天上时,两只燕子便会随风变换出各异的姿势,比翼双飞。

    在孙老师的工作室里,每天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多,而孙老师的各式风筝现在也远销到了国外,受到了国际友人的亲睐。

    现在,孙老师的徒弟很多,他也毫不吝啬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大家。每天除了为徒弟们制作竹篾,他还整理总结制作技艺,将风筝的结构比例图绘制出来,以便于徒弟们创作。要知道,对于手艺人而言,其技艺一般都是“口传心授”,一来艺人大多不识字,二来怕别人知道抢了饭碗。但对此,孙老师却很是豁达,他希望徒弟们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访谈结束后我跟着孙老师学做了最简单的沙燕风筝,发现这样的手艺活儿真的非常难,脑子里很想把它做好,可是手上根本不听使唤。如此一来,我们更加钦佩孙老师了,不仅感叹他技艺的精湛,更被他的精神所折服。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欣欣向荣,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能像孙老师这样骑着摩的也要把风筝传承下去的人能有几位?节目的最后,我要向孙老师致敬,祝他的磨鹰风筝越飞越高!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