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荆州社区(原无线荆州)下载地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快舟十一号火箭一飞冲天 湖北商业航天“乘势升空”

来源: 湖北日报 2024-05-22

  5月21日12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衡 王海霞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魏勤 刘田田

  “五、四、三、二、一,点火!”5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0号指挥洪亮的声音响彻测控大厅。

  发射场坪上,火箭腾云起雾,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完美曲线冲向湛蓝的天空,随后,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几公里外的指挥大厅内,屏幕上,火箭上面级拖着漂亮的尾焰,带着卫星飞过天际。

  “快舟”火箭穿上“防晒服”

  “快舟十一号火箭是全球唯一一款运载能力达到1吨级的车载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此次成功发射,再次验证了快舟十一号火箭的运载系数和快速响应能力全球领先。”5月21日,快舟火箭总设计师梁纪秋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据了解,此次发射是快舟十一号的商业履约服务,“武汉一号”等四颗卫星将搭乘“快舟航班”前往太空开展对地观测工作。

  “在快舟十一号的研制历程中,团队打破常规,以低成本且高效的方式,在设计、生产、试验等方面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梁纪秋说。

  快舟十一号火箭以车载发射为特点,根据此前发射经验,团队为火箭加强了防火措施。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火箭起竖时的抖动,更换了液压平衡阀,让节节伸长的起竖臂为火箭提供平稳过渡。

  “此次发射任务,我们针对火箭可靠性和任务快速迭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十余项改进,并进行了多轮仿真测试,可靠性显著提高。”快舟火箭副总设计师陈腾芳介绍,“通过合理排产、提供‘货架’产品的方式,提高了发射服务效率。”

  火箭起竖后,卫星就离开带有空调的保温罩,开始承受高温的考验。

  发射前两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5天内天气预报显示,正午气温均超过30℃,最高气温甚至达38℃。考虑到发射时间在正午,一卫星方提出对火箭整流罩内温度过高的担心,因为这颗卫星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极高。

  “为了尽可能保证整流罩内卫星的‘舒适度’,团队提出在火箭锥段增加保温层的方案。最终方案通过各方专家评审,也得到卫星方认可。”航天三江空间工程部副部长陈文杰说,总装组人员连续奋战10小时,在火箭锥段包覆了保温层,为火箭穿上量身定制的“防晒服”。

  “此次发射为后续的常态化发射服务,提供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参考。”陈腾芳说,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实现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跨越式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卫星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将有力带动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及其动力技术发展。

  “武汉一号”实现每日过境观测

  “‘武汉一号’是一颗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0.5米,可以每个月给武汉做一次影像‘体检’,生成武汉区域‘一张图’,届时武汉将成为国内光学卫星数据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武汉云成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远征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武汉大学于2021年启动“武汉一号”(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担任首席科学家,武汉云成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卫星测运控技术支撑。

  “相较此前的‘珞珈’系列卫星,‘武汉一号’可专门提供城市对地观测服务,且能实现针对特殊区域的一天重访观测。此次发射成功,可验证卫星高几何定位精度的遥感影像全球获取能力,极大提升遥感数据的几何精度。”邵远征说。

  据介绍,“武汉一号”重量为345公斤,采用独特的“天回归”太阳同步轨道设计,每日经过武汉上空一次,对武汉都市圈进行持续观测。该星旨在用高性价比小卫星解决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术问题,推动遥感技术学科发展和武汉市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为了扩大成像范围和进行立体测绘,“武汉一号”卫星具有侧摆机动能力,实现了高分辨成像、立体测绘、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夜光成像等多种观测模式以及在轨智能处理等功能。

  “依托宇航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公司科研技术领跑全国,能将卫星无地面控制点几何定位精度控制在2米以内。”邵远征介绍,云成卫星不断进行产业化探索,已实现卫星设计、整星交付、在轨运行以及地面接收等自主化服务,可提供“遥感载荷—卫星平台—在轨交付—数据处理—遥感应用”全链条服务。

  据了解,武汉大学在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平台研制、载荷生产以及处理服务及应用解决方案方面的研究基础和成果,后续将依托武汉云成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转化。

  “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我省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邵远征说。

编辑: 刘荣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