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荆州社区(原无线荆州)下载地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网络中国节·端午|全球推荐!“洪湖凤舟”重磅亮相!

来源: 《孔子学院》期刊、洪湖市群众艺术馆 2024-05-27

  近日

  2024年第二期

  《孔子学院》杂志中英文对照版

  正式向全球发布

  东湖的樱花曾侯乙编钟、洪湖凤舟

  神农架、黄鹤楼、文武赤壁

  以及湖北宜昌江豚摄影爱好者杨河

  拍摄的作品《守望江豚》被收录其中

  《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系列出版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拓展国际化视角,满足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需求,2010年开始,中西文对照版、中法文对照版、中俄文对照版、中日文对照版、中韩文对照版、中泰文对照版、中阿文对照版、中德文对照版、中意文对照版、中葡文对照版等双语对照版《孔子学院》期刊相继创刊,成为全景展现孔子学院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波澜壮阔时代风潮的画卷。

  这篇文章讲述了洪湖凤舟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洪湖凤舟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民俗盛事之一。近年来,学术研究与田野实地考察发现,湖北洪湖端午节的凤舟竞渡有着与龙舟竞渡同样出彩的表现。1600多年前,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飞凫(fú)舟表演,至今仍以凤舟竞渡的名义在传承发展,尤其是洪湖地区内荆河两岸流传至今的“东龙西凤”竞渡,堪称端午竞渡文化的“活化石”。

  每年端午节,洪湖人都会在家门前挂上艾蒿、菖蒲等辟邪驱疫的草药。乡民们在享用雄黄酒、粽子、盐蛋、包子后,会给孩童们的脸上抹上雄黄,扶老携幼一同去新堤观看凤舟竞渡。

  相传,洪湖凤舟的习俗与清朝时期的西太后慈禧有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新堤镇的元宵节花灯会上,内荆河东岸的龙灯以其精湛技艺力压群雄,河西岸的凤灯则以其资力雄厚自傲。当时,新堤元宵灯会将凤灯摆在龙灯之后,有人将此事奏报朝廷,慈禧太后听闻大怒。

  端午节临近,当地官员紧急召集商会头面人物,磋商竞渡事宜。有人提出,新堤既有凤灯之祸,为何不可行凤舟之福呢?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我们就借西太后的‘西’字之名,让西岸划凤舟。”比赛当天,太后的女使将从宫廷带来的黄绫系在凤舟的凤头上,以警示凤舟不能输。最终,女使带着满意的结果回京复命,“龙舟不准胜凤舟”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

  至今,端午节新堤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的习俗已延续100多年。划凤舟是洪湖水乡人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其起源可能与官府的强制推行有关,但楚人崇凤的习俗也是群众愿意接受的重要原因。楚人崇凤,由来已久,洪湖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就更是如此:建筑物、民俗民谣、生活用品和婚丧嫁娶等,随处可见凤的倩影。洪湖凤舟的出现更突显了凤在洪湖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根据《山海经》的描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见则天下安宁。”最初的设计者依据其中“状如鸡”的记载,确定了凤舟的形态。凤舟初为红色,后改为象征君权的黄色。凤头高1米,用黄绫缠裹。凤尾是用绢布、孔雀尾毛制成的五彩色条。中舱竖有2米高的方斗,斗上插一束柳枝,传说是作辟邪用,斗下安放锣鼓。27对桡(náo)子依次排后,头桡、二桡、三桡略大,其后的桡略小。踩头者左手扶凤头、右手舞黄旗,指挥凤舟前进。

  现在的洪湖凤舟造型精美、装扮靓丽,凤头形似鸡,舟尾形似孔雀开屏;舟身长27.8米,宽1.4米,有舱口31个、桡子27对。船上全员身着黄褂,共59人:踩头1人,中舱指挥1人,锣鼓手2人,棹手1人,桡手54人。

  在凤舟下水前,要燃放鞭炮、化纸烧香,以示庆祝和祈福。职业祭祀人给凤舟开光祭祀,用鸡血点凤头,画桃符压凤冠,以示求保一方平安。凤舟还巢时,凤头会回望,上岸前人们也要烧香放鞭,名曰“收水”,寓意收纳吉祥和福气。久而久之,这些仪式逐渐转变为楚地民俗。

  1989年以来,洪湖已举办四次凤舟节。1991年,在“洪湖市荷花节”中,洪湖凤舟荣获金杯;此后,在荆州、仙桃等地举办的百次赛事中,洪湖凤舟也获得无数殊荣。2007年,洪湖凤舟的图片北上俄罗斯参加“中国年”民俗图片展,吸人眼球。2009年,洪湖凤舟的凤头凤尾图南下中国澳门参加民俗展,艳惊四座。同年,洪湖凤舟的照片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项目图册中。2011年6月,洪湖凤舟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端午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洪湖凤舟改变了人们

  对于端午竞渡中只有龙舟竞渡的认知

  承载了久远而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它凝聚了历史

  经历了沧桑

  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