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今年将接返10余只大熊猫回国

来源: 成都商报 2024-06-21

  原标题: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

  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今年将接返10余只大熊猫回国

  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表示,今年我国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我国大熊猫在境外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

  会上,斯萍介绍,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专家组对所有国外合作机构的每只大熊猫健康和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的实地核查评估。斯萍就曾几次参加对境外大熊猫健康及饲养管理情况的实地核查评估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据悉,核查评估结果显示,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健康欠佳的老年大熊猫得到及时医疗诊治和良好护理。境外合作机构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协议规定,制定了大熊猫健康监测、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规范和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评估报告,年底提交年度体检报告等制度,大熊猫主食竹来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学合理。

  斯萍还介绍了今年开展的中国-西班牙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情况。在两只大熊猫运输出境前,中方通过视频和派出专家组等多种方式,对马德里动物园的场馆改造计划、竹子来源保障、专业饲养管理和科研团队组建、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等情况开展技术指导和检查评估。在大熊猫抵达马德里动物园后,中方同机护送的专业人员将继续留在动物园至少3个月。双方将严格按照协议规定和相关管理要求,执行大熊猫月健康报告、定期回顾交流、实地检查评估等制度。

  据驻守的中方饲养员反馈,目前,旅居西班牙的两只大熊猫“金喜”和“茱萸”活泼可爱,非常健康。

  斯萍表示,我国与所有国家的合作都是一个标准、一视同仁。除西班牙外,今年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同时,今年我国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斯萍建议,有机会到国外的朋友去实地看一看,眼见为实;对于没有机会去国外的朋友,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发布旅外大熊猫生活视频和信息的力度和及时性,同时不断加强大熊猫科普知识的介绍和宣传。

  “希望喜爱大熊猫的粉丝们做一个懂熊猫的真粉丝。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斯萍这样说。

  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相辅相成 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认为,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熊猫回到野外自由生活;也有人认为,大熊猫人工繁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对此表示,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而且不仅限于大熊猫;但是,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须的、必要的。

  刘定震表示,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的发挥。

  科研价值方面,刘定震表示,很多野生动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的;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

  社会价值方面,刘定震举例,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繁育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如果没有类似场所,90%以上的野生动物我们都很难观赏到;如果非要到原生地观赏野生动物,不仅遇见率很低,而且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极大破坏。

  刘定震指出,这还是为了保存一些重要的遗传资源。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还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例如野马在中国野外灭绝后,通过国际合作将人工繁育的种群重新引入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到近800只,实施野化放归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种群。

  为什么不能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全部放到野外呢?刘定震对此解释,这是因为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不能直接放归野外。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后,才可以放归。否则,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对此,专家采用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选择野化训练合格、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猫放归到面临灭绝风险的小种群,以期尽快复壮这些小种群。

  据介绍,2012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工作,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刘定震总结,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而是物种保护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括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不存在近亲繁殖

  熊猫圈养种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会上,刘定震回答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关于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的提问。

  刘定震参加过大熊猫的年度优化配对繁殖专家论证会,他驳斥了网络上有关大熊猫近亲繁殖的质疑。

  刘定震介绍,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第一,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第二,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成年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这个方案是推荐性的。第三,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刘定震解释,所谓近亲繁殖,按照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专家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我们对熊猫配对的管理,甚至比对人结婚的家系审查还要严格。”

  因此,刘定震表示,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谱系记得很清楚了,一查就知道。”(记者 胡伊文)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