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石首:擦亮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崛起

来源: 湖北日报 2022-10-19

  鸟瞰石首

  “一江贯东西,两河穿南北,版图分五块,四面皆环水。”

  石首山德水韵,钟灵毓秀,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中国长吻鮠之乡、中国建筑防水之乡,素有“鄂南明珠玉石首”之美誉。

  就生态而言,石首对比长江沿线各县市区的最大优势,就是同时拥有麋鹿和江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对石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石首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科技赋能 品牌兴农

  “鸭蛙香稻”示范基地

  金秋时节,遍地金黄,石首万亩鸭蛙稻迎来丰收季。

  走进团山寺镇过脉岭村鸭蛙香稻有机核心示范片区,只见刚收割完的稻丛间,长满了星星点点的红花籽。

  四生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严斌站在田埂边上满面笑容:“今年稻谷增收了20%,这些红花籽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户都是种植红花籽绿肥和堆肥作基肥,后来化肥逐渐替代了绿肥,现在我们把以前的老办法又捡回来了。”严斌说。

  严斌是当地的种稻能手,多年来,他坚持零化肥、零农药,种植的鸭蛙稻香米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五彩鸭蛙稻还获得了有机认证,不仅卖到10—60元一公斤,而且一货难求。近几年,其鸭蛙稻基地先后迎来亚非拉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前来参观学习。

  如今,四生粮食种植合作社鸭蛙香稻在石首市发展订单种植面积5万亩,形成了特色水稻种植、精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

  严斌尤其感到欣喜的是,经过三年有机转换,其示范区内生态明显好转,农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田间地头小鱼、青蛙、白鹭越来越多。

  早在2014年,石首市开始探索在稻田里养鸭、放蛙,利用水稻、鸭子和青蛙的互生关系,显著减少稻田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收益。蛙吃虫,鸭通风、除草,稻苗少病虫害、不用药。每亩产鸭16只、产稻500公斤,综合效益3500元。

  近年来,石首市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顶层设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者广泛深度合作,推行“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如今,“稻+鸭+蛙”协同种养模式入选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已成为石首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产业已形成“一会两企四社”品牌运营、产加销一体化机制。

  粮食丰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生态发展、品牌兴农理念已经在当地深入人心。

  全市依托“玉石首”区域公用品牌、石首十佳旅游商品、荆州十大名米,致力“石之首鸭蛙香”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和生态水稻公用品牌建设,已逐步形成石之首鸭蛙香、金晏、鹭米、鸭蛙稻、五彩鸭蛙稻、麋鹿稻田等6个系列品牌。

  不仅如此,油菜菜薹“一菜两用”“鸭稻虾”综合种养、“瓜—瓜—菜”高效套种、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等10余种生态种养模式,正在该市推广开来。

  工业转型 绿色铸底

  石首华中体育产业园内,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建园4年来,华中体育产业园累计签约20多家企业,绿城、保马、格林斯博等10多家企业相继落地投产,生产人造草皮、塑胶跑道、动力伞、滑翔伞、体育器材和设施,总产值每年超10亿元,预计5年后可突破100亿元大关,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

  据介绍,很多石首人在广东等地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石首本土却无相关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这些石首老乡陆续回乡投资,如今华中体育产业园已成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湖北绿城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一家回归企业。走进公司展厅,各种规格、款式的运动草、休闲草、悬浮地板令人目不暇接,置身其间却闻不到刺鼻气味。

  石首城区

  “这些人造草坪可用于跑道、足球场等场地,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出口到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公司负责人田鹏介绍说,该公司生产的运动草各项指标国内领先,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石首市委书记王敏说,体育产业是石首调整产业结构的缩影,石首要以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扬“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石首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建材、智能装备及先进制造等4个百亿级产业和光电子信息、新能源2个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德永盛纺织、卓宝科技、万向钱潮等本土领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持续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升仙鹤工业园、体育装备产业园、防水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仙鹤项目落户,不仅填补湖北没有特种纸大型企业的空白,也将补齐荆州高端纸短板。

  仙鹤项目的先进工艺流程和严格环保标准,将颠覆大众对造纸行业的传统认知。“我们每从长江抽取1000吨清水,只排放8吨污水,其余992吨都被循环利用。”石首仙鹤纸业项目主任工程师王立明说。

  长江黄金水道,是石首最引以为傲的优势资源。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石首壮士断腕,加速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对沿江39个非法砂石码头进行了取缔、拆除,在荆州市率先完成岸线整治,并造林绿化24.53万亩,长江石首段两岸郁郁葱葱。

  打旅游牌 吃生态饭

  石首桃花山风光

  国庆节前夕,石首桃花山桃源小镇游人如织,到七彩花田拍照的游客一拨接一拨,摩天轮、小火车前排起长龙,小吃店人声鼎沸;夜晚,音乐广场霓虹闪烁,把景区装扮得分外妖娆。

  2007年以来,石首市连续在桃花山镇举办桃花节,景区一时住房难求,车位紧张。如今,随着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桃花山尽管人多车多,但游客进出通畅,秩序井然。

  幸福的烦恼得以消除,桃花山镇积极创建全省旅游名镇,“桃源小镇”项目争创4A级旅游景区,成为石首市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走马岭古城遗址

  石首旅游资源丰富。该市以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桃花山风景名胜区、走马岭古城遗址和团山寺绿色生态示范区为支撑的良好格局,现拥有桃源小镇、南岳山森林公园2家3A级景区,大小旅游景区、景点27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4000人。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旅游项目越来越多,旅游产业也越来越旺。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0亿元,成为石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乡村旅游发展尤为迅猛。李花山村位于桃花山省级风景区核心区域,倚靠传说中范蠡西施隐居的鹿角峰,环抱三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有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自然资源、历史人文景观丰富。近年来,该村依托区位、生态等优势,招商引资一批文旅企业,着力打造生态游、红色游,激发乡村旅游活力。自2014年起,每年接待游客量在50万人次左右。

  旅游反哺乡村,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桃花山鸡蛋、天鹅洲荻笋、六虎山绿茶等土特产也成为香饽饽,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李花山村民秦亮办起农家乐,将部分房屋改成民宿,去年收入50多万元。村民秦必武以前靠种田一年收入2万元,现在卖土鸡、皱皮柑等农产品,收入翻了5倍多。

  节会接二连三,石首旅游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石首先后举办了桃花山旅游季、万人紫米糍粑节、西瓜节、黑猪文化节等系列推介活动,并承办了“2021湖北·长江超级半程马拉松暨石首半程马拉松”等活动。

  “我们还联合湖南南县、华容、安乡、君山四县区,推动湘鄂边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王敏介绍,今后石首还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进一步密切与湖南周边县市合作,以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其他领域合作。

  策划:中共石首市委宣传部

  摄影:熊铭 邓千 石永芳

编辑: 苏园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