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美在荆江绘就新画卷:山水见初心绿意达使命

来源: 荆州日报 2021-04-23

  绿柳抽芽,碧桃玉兰竞相绽放;纸鸢飞舞,游人邂逅春天,在松滋稻谷溪景区穿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推进城镇化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间,松滋打造生态修复的样板,带动了当地经济、城市建设。处于松滋城区与小南海之间过渡地带的稻谷溪景区,经过整治,昔日劣V类水质蜕变为一片清澈湖水,荡漾碧波,生态系统得以修复,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名片。

  这也是荆州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

  倚长江之畔的荆州,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道,从体制机制创新着手,探索生态保护的荆州方案,演绎“两山”理念的实现路径,让绿色在大地上蔓延开来。

  突破体制机制呵护绿水青山

  地处湖北长江之腰,扼守长江中游重要位置,荆江之险古已有之。如何化荆江之险为安澜之美,守好荆江岸线?

  荆州立破并举,从制度创新入手,构建绿色发展的“荆州样本”。

  ——激发活力,探索生态保护的荆州方案。2018年底,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覆盖荆州全域。为打破地域壁垒,荆州不仅携手湖南多地构建洞庭湖水环境保护机制,更从供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领域,将治理规划转变为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规划落地。

  ——擦亮底色,在全省探索长江保护的新经验。荆州在全省率先实施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从体制上建立起守护机制。在长江荆江段,每隔两公里就有一名岸线管理员,一共有572名长江岸线管理员守护着荆江大堤,织密织牢623公里岸线保护网,实现从“人工防洪”到“技术护江”、从“万人巡堤”到“万人护绿”、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的转变。

  ——秸秆禁烧,守护碧水蓝天。荆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禁烧行动,出台《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治水为主线,实施《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这也成为全省市州中首个“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据统计,去年全市供应建设用地3591宗3617公顷,土地有偿使用率达到43.91%。同时,推进公示地价体系建设,有效规范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地价评估与管理,保护土地资产权益。截至目前,全市公示地价体系成果全部通过省级、市级预检和验收,并通过地方政府公布实施。

  坚持生态优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荆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松滋稻谷溪旅游景区的转变,看在人们的眼里,刻在人们的心里,赢得人们的认同。

  目前,在荆州,以8个县市区为“点”、以滨江绿色廊道为“线”,以创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为“面”,建立起“点、线、面”综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方式,以点带面、连城线,构成荆州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2.0升级版。

  漫步荆江两岸,美景处处可见。万寿宝塔、观音矶、荆州长江大桥、临江仙公园、李埠港、江汉运河、北闸风景区,荆江风情带上的地标渐次映入眼帘;复垦复绿、植树造林、退渔还湖,建立河湖休养生息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对水生态造成污染……最美滨江岸线正在成为现实。

  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荆州以四湖流域水质治理为试点,打破原有分散治理、各自治理模式,实施四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全流域、全系统治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属地责任边界、水质标准和党政干部肩上的自然。市财政每年筹资7000万元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按每月断面水质监测考核情况,实行“不达标或水质下降扣缴”“达标或水质改善奖励”,倒逼各地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这一成效迅速显现。去年,四湖总干渠消除劣Ⅴ类断面,洪湖综合水质从2018年的Ⅴ类提高到Ⅳ类。

  以生态为先,探索环境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做法,还得到省里支持。去年,荆州在全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性举措综合评估中居第一,省政府特意将全省现场推进会放在荆州举行,荆州也抓住机会,向全省汇报“成绩单”,以最美姿态展示绿色发展成效。此外,在省直部门指导下,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联合申报的2020年度中央生态环保资金支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湖北省遴选并向国家自然资源部上报。

  这一项目正是针对长江中游荆州段资源禀赋特点生态问题,系统开展荆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荆江水生态大保护、四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农田生态功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等“保江水、净湖水、治农田、护林地”。

  这个总投资约50.8亿元的项目,一旦实施推进,将有望从根本上转变长江中游荆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趋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长江与四湖流域水体质量、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和人居环境,让生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逐步恢复长江流域荆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的生态景观。

  水更清,天更蓝,荆州在绿水青山间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探索践行“两山”理念,既要生态颜值,又要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共赢,让荆州变得更美。(记者刘娟、通讯员杨元洪)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