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让简牍“说话”的荆州专家

来源: 荆州日报 2022-04-14

  在纸张发明前的千余年间,我们的祖先在竹、木简和帛上记事,因此“简牍”是了解中华文明的珍贵文物。它带着千年前的印记铺陈在我们面前,一幅幅历史画面宛若昨日重现。那些被修复的出土简牍,驱散历史的迷雾,浚通历史的源头活水。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就是这样一位简牍修复专家——坚守文保事业,担起文化延续和传承的使命,创造独特的简牍脱色、脱水办法,让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简牍“说话”,向世人讲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激活无数人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结缘荆州文保事业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室里,方北松正在修复一枚2000多年前的简牍。他将简牍泡在蒸馏水中,用软毛笔轻轻清洗,又把清洗干净的简牍放到信息采集台上量尺寸、记录、编号和绑线,接着开始脱色、脱水、包装……

  修复一枚简牍,共有20多个步骤,他重复了34年:“让湮没于岁月的文明重现光芒,是我的责任,也是荆州给予我的荣耀。”

  1988年7月的一天,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的方北松意气风发,怀揣着毕业证、理学学士学位证和介绍信,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荆州博物馆文物实验室。

  一开门,暑热挟着一股浓郁的药水味熏得他喘不过气。当他平复呼吸后发现,裹着泥浆的出土丝织品在清洗中渐渐呈现出鲜亮的黑红色。“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的典籍记述,在他的脑海中闪念而过。

  “历史的光,斑驳绚丽!”这道光,照亮了他人生新征程——留在荆州,开启简牍修复之路,和老一辈文保专家一起守护鲜活而辉煌的文明。

  简牍修复室里,看不到春花秋月,也没有红飞翠舞,只有年复一年的寂静和寒来暑往中锲而不舍的坚持。

  “我常常昼夜难安。”修复一枚简牍,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再次湮灭文明:“比如烘干,烘干箱启动就会几天几夜不停歇。”

  深夜,岑寂的工作室里,方北松和衣而睡,又起来,查看烘箱温度是否正常。一夜往复数次,烘干箱轻浅的震动和他的脚步交织,踏碎晓月余辉,迎来清霜弥漫。

  看着陈列室里一枚枚简牍,方北松的思绪被拉回到从前。那一年,荆州博物馆郢遗址南郊夏家台106号墓出土400枚竹简,其中一枚糟朽楚简经他精心修复,黄黄的简面上显出修长的楚国文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一刻,心头泛起阵阵惊喜,千年前的《诗经》竟捧在自己手心,如此生动而温暖:“这是文明的光芒和温度!”

  这光芒和温度,抵御了一切寂静和辛劳,化作他在文保之路上前行的动力,让他成为文保领域出色的学术带头人——

  将高新技术运用在竹木类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中,探寻出土有机质文物现场提取方法,研究馆藏文物病害防治,完成3000余件饱水漆木器、100件出土纺织品、大批量出土简牍等重要文物修复,让暗淡的地下文明重新摇曳历史的风姿。

  创造简牍修复新技术

  粲然精美的简牍,出土前在墓葬中被地下水浸泡了2000多年,出土时是糟朽木片,如同煮得软烂的面条,在氧化的那一瞬间漆黑如碳,文字无法辨识。因此,在简牍修复过程中,脱色和脱水技术决定着修复质量。

  在长期的实践中,方北松为此类饱水简牍创造了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

  1992年,颇有经验的方北松承担了江陵杨家山出土秦简的修复任务。看着刚出出土的浅色秦简在阳光和空气中氧化而变黑,他揪心了,暗下决心,要找到一种试剂,将简面还原成米黄色。

  双氧水、草酸.……他花了几个月时间,用不同材料和浓度的试剂在空白竹简和碎木片上反复比对实验,终于从十几种材料中选定了还原性高且对简面伤害小的连二亚硫酸钠,使得这批秦简成功脱色,复原最初风貌。

  在20世纪90年代,方北松同时探寻着一种脱水技术——用化学物质将竹简纤维和细胞里的水置换掉,让化学物质将竹简稳定地支撑起来,并起到隔绝和保护作用。

  无意间,他把目光投向了蜡封物品。经过蜡封,物品能完好保存几十年。他灵光一闪,能不能找到一种类似蜡的物品,稳定且色彩与成份单一?

  带着这份灵感,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从高分子材料找到低分子有机材料,经过几年实验,终于找到了十六醇。它能将糟朽绵软的简牍从内部充填起来,便于长期保存。

  采用其创造的技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完成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其中包括长沙走马楼吴简、湘西里耶秦简、湖南沅陵侯墓汉简、湖南郴州晋简、湖南岳麓书院秦简、阜阳汉简、荆门郭店楚简、荆州谢家桥汉简……这些书写在简牍上的历史,讲述着从战国到西晋的故事,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播撒文化自信种子

  在里耶秦简博物馆里,一枚枚复原秦简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着2200多年前秦王朝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位文保专家说,如果不是方北松及其团队及时修复这批秦简,迁陵这座古城将永远地在湘西历史长河中消失,那份中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的鲜活史料,也将永远成为历史谜团。

  修复这批秦简,方北松及其团队耗费了5年时间。回望那段时光,他说:“这些简牍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这些年来,为了守住文化自信的根源,他常常带着团队在考古现场、文物修复室、院校间奔波,画出了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的人生轨迹——主持阜阳汉简保护、甘肃漆器修复、曾侯乙椁室修缮工程、海昏侯墓漆器修复,研发多功能古代丝织品文物修复台,主持馆藏竹木漆器类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等多个行业标准化研究课题,并担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培养文保科研人才。

  这天,他又出发了。“去四川,为了三星堆象牙。”方北松说,去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将联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牙骨角器文物保护实验室,共同聚焦出土象牙保护科研攻关。现在,他要带领文保中心的博士人才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保护过程,寻找更优质的高分子加固材料,让这些见证古蜀文明的文物再现光彩。

  “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与文物之间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传承与延续方式。”这些年来,沉淀于他心底的梦也愈发清晰——坚守。让自己和团队拥有更高超的文物保护技术,让文物得以还原本貌,尽力留住文化遗存、文化脉络,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

编辑: 刘荣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