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培育精神文明 推动移风易俗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4-02-04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严筱钧)城市和乡村振兴发展,党风廉政是关键;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移风易俗是保证。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等民风习俗,看上去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和习惯,却对百姓具有重要的精神引导。然而,根植于传统社会的一些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并未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进步,而是作为一股习惯力量发挥着复杂的作用,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治理文化予以重塑。

  培育文明风尚,移风易俗是关键。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遏制城乡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作出重要指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很多民风习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对于维持乡村的稳定和谐运转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现象,许多群众也苦不堪言,但囿于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难以挣脱。一些早已与时代脱节,变了味、走了样的习俗,以及一些迷信化、低俗化的风气,既不符合现代文明,也并非人们内心真正的向往。它不但违背了乡土风俗的初衷,还增加了城乡群众的负担。因此,做好移风易俗,需要保留“人情味”、遏制“人情债”。除利用现有平台,将传统民俗、传统美食、家风古训、睦邻传统等予以弘扬,还须做好规范和引导,加大宣传。让广大群众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让人人抵制陈规陋习,个个弘扬先进文化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培育文明风尚,树立典型是要点。“培育文明风尚,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城乡建设过程中,通过树立典型,做好倡导性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带动和推广作用,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为典型示范,通过“积分制”“评议制”,对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还可以将村居参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节俭操办等行为进行量化积分,调动群众参与城乡治理的积极性,营造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不断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培育文明风尚,建章立制是保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除了移风易俗,树立榜样,更要发扬集体民主决策。集民智、聚民力,通过民主决策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约束性措施作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婚丧嫁娶、孝亲敬老等内容,明确告诉居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树立文明新风。让人民群众不再“谈婚色变”“谈礼色变”。但也要注意,避免急躁冒进、简单“一刀切”的倾向。一定要把握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以群众认可的方式,让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崇德向善、共同进步的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居群众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成为大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富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上下同欲、持之以恒,文明乡风必将吹遍希望的田野,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怀信心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刘荣

相关新闻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