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向阳而立向善而行 毕利霞上榜“荆楚楷模”6月名单

来源: 湖北日报 2019-06-25

  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6月上榜人物名单揭晓,本报今日予以发布。

  图为:毕利霞

  毕利霞

  中共党员荆州市监利县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弃教从耕农里手扶贫扩富女粮王

  横批:监利丹霞

  湖北省楹联学会柯丹撰

  毕利霞是知名的“女粮王”。

  毕利霞中专毕业后,当了代课教师。2010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毕利霞替创办农机合作社的丈夫到省里参加培训,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毕利霞选择辞职,创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插秧。

  2010年3月,毕利霞第一次进行集中育秧,监利突遇寒潮,合作社300多亩田的早稻秧遭灾冻死。毕利霞挨家挨户走访,准备赔偿,但20多户村民面对损失,并没有责怪,反而力挺毕利霞。

  毕利霞请教专家,总结教训,一个月后,再次集中育秧。这一次,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每家每户都说,作物长得很好。

  毕利霞潜心研究工厂化育秧,摸索出双季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从机械播种到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全程机械化服务。乡亲们争相找合作社签服务合同。

  目前,毕利霞的育秧大棚发展到40个,总计一万多平方米,服务40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2.3万亩,提供育秧、机耕、机插、飞防、收割、烘干、存储一条龙服务,合作农户每年实现节本增收300多万元。

  毕利霞注重回报社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他们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近3000亩。合作社还以孤寡老人、特困学生、孤残儿童和灾区为资助对象,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达200余万元,资助贫困人群100多人次。

  图为:夏穗生

  夏穗生

  中共党员生前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

  创回生术,移肝常续他人命;怀济世心,植杖甘为后辈梯。

  横批:妙手仁医

  湖北省楹联学会余德智撰

  夏穗生是我国首个器官移植研究机构的主要创始人。2019年4月16日,夏穗生教授辞世,享年95岁。家属遵从夏老遗愿,捐献角膜,并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了100万元用于医学研究。

  上世纪50年代,夏穗生从同济医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医生。“那时,外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已年近半百的他,在重症肝病病人的眼神里,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渴望:“肝移植是重症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

  1973年9月5日,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进行。历经4年多时间,夏穗生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

  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不久后,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其后,夏穗生不断创下新纪录:1984年,成功进行我国首例胰腺移植;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1995年,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如今,器官移植的“中国模式”已成世界医学楷模。

  图为:何文国

  何文国

  中共党员襄阳市南漳县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信誉立商,廿年遍植良心种;口碑载道,万户喜收高产田。

  横批:商道酬诚

  湖北省楹联学会崔鲲撰

  何文国19年经营放心种子,镌刻下诚信印记。

  何文国1987年农校毕业,分配到南漳县种子公司当技术员。1999年底,何文国即将提拔,他却递交了停薪留职申请,打算下海创业,经营种子店。“我这人就适合搞技术。”2000年春,何文国的种子店开业。

  2003年早春,何文国第一批次购进的稻种售罄,第二批次的稻种还在路上。没买到稻种的客户在店里急得直打转,何文国的妻子陈盛芬看着也焦心,忽然想起了去年未卖完的价值2万元的陈稻种。

  客人想着陈稻种发芽率虽低,毕竟也发芽,并且价格是新鲜种子的一半,况且老板是实情相告,就买了回家。得知这件事的何文国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去收回了卖出去的陈稻种。

  2008年春,何文国的合作伙伴张先生去四川订购稻种,厂家发出了以次充好的种子。这批稻种很快售罄,种到了500多亩田里,导致稻田减产减收,折算下来,平均每亩减收300元。种植户都是老客户,不相信他们买到了假种子,纷纷跑来询问。何文国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此时的厂家,已人去楼空。何文国勒紧裤腰带,拿出了15万元,把赔款送到了种植户手中。

  19年间,300余万斤良种经他之手,洒向百万亩良田。他创办的“放心种子大厅”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

  图为:王少荣

  王少荣

  中共党员鄂州市福星敬老院院长

  倾情造福及人老;沥血标星善尔终。

  横批:敬老福星

  湖北省楹联学会邹立撰

  王少荣2008年创办敬老院以来,把老人当亲人,温暖了300多位老人的晚年生活,为困难老人减免护理费近30万元;敬老院先后有200多位老人离世,都是王少荣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1995年,王少荣和丈夫双双下岗,他们卖过菜、养过鸡、做过搬运工、开过蛋糕店。后来婆婆中风了,半身不遂,王少荣想把婆婆送到养老院,没有哪家养老院愿意接收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王少荣一打听,像这样被拒的人不在少数。于是,她萌发了为贫困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办养老院的念头。

  2007年,王少荣儿女长大成人,没了后顾之忧,她转卖蛋糕店,跑去上海,待在养老院里学习。2008年,王少荣的敬老院开业。

  王少荣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搀扶老人上厕所,为老人擦洗身体,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衣物,忙得像个陀螺。

  脑瘫患者全坤,父母双亡,生活不能自理,社区把他送到了敬老院。全坤的护理级别是全护理级别,他每月微薄的低保金根本不够。王少荣无怨无悔地为他做好服务,这一坚持就是12年。她说:“我不能因为他们没钱,眼睁睁看着他们无人照顾。”

  2014年2月12日,儿子大婚。王少荣一操办完婚事便回到了敬老院。丈夫颇有怨言:“今晚你该留在家里!”王少荣解释:“院里有近100位老人,等我回去为他们安排伙食啊!”

  图为:吴再明

  吴再明

  群众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鱼塘角村村民

  三轮驰梦,一路拾荒,风雨八年何所愿;

  于己无求,于人有益,情怀于教别无期。

  横批:余热增春

  湖北省楹联学会陈佐松撰

  2019年3月11日,浠水县鱼塘小学校长蔡云清家来了位客人——鱼塘角村村民吴再明。“我想给学生伢送点铅笔。”吴再明说。校长颇感意外:“如果说企业老板捐赠,我不会惊讶,但吴爹爹是靠拾荒过日子的。”

  第二天,吴再明如约骑着收破烂的三轮车来到学校。蔡云清一看,满满五个蛇皮袋的铅笔。“真没想到有这么多。”蔡云清再次惊讶了。蔡云清和老师们将铅笔搬到办公室,用纸箱装起来,足足有两万多支。

  鱼塘角村党支部书记程小燕说,吴再明老伴十年前去世了,儿子在广东打工,家庭并不宽裕。老人独自在家,除干农活外,每天都到附近村庄和集镇收破烂,捡些饮料瓶、废纸盒之类,中午就在路边买个馒头,傍晚再回家做饭,平均每个月可以赚500元左右。“我没读什么书,捐些铅笔让伢们好好学习。”吴再明说,鱼塘小学是他的母校,当年因为家庭困难,只读了五年便辍学了。这让吴再明“耿耿于怀”。前些年,他还一直资助患重病的弟弟的三个女儿读完大学。

  吴再明老人事迹被报道后,一些企业和社会人士表示要捐款。有企业送来5000元善款,老人第一时间送到学校,说给学校添置大型垃圾处理桶,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干净卫生的玩耍空间。

  图为:吴又存

  吴又存

  中共党员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开明智唯师解惑;

  立德在先,立言在后,依后先以道授人。

  横批:立德树人

  湖北省楹联学会王娟撰

  2019年3月18日,作为思政课教师代表,吴又存参加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作发言。

  为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吴又存有30多本的“资料库”,100多本共计20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他特别注重上好新生第一堂思政课。第一课不讲课本知识,而是采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今日说法、案例解剖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思政课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关系。

  改变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他引进了吟诵诗词教学法。讲到“民族精神”这一主题时,他引导学生吟诵汶川大地震后传播的诗《生死不离》,让大家感受中华民族“不抛弃、不放弃”、面对困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艰苦奋斗精神;讲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他仿照《如梦令》填了一首词,引导学生感受海内外中华儿女一家亲、中华民族必将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讲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他结合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包产到户的历史,唱起了新编花鼓戏。

  吴又存还注重将思政课与现实生活相联,在班级开启“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活动,让每一名学生轮流上台演讲。他对学生进行时政演讲辅导,帮助修改文稿,训练演讲技巧。学生时政演讲的过程,就是关注国内外大事、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

  图为:毕家培

  毕家培

  群众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清漂队队长

  栉风沐雨,战暑斗寒,但令黄柏清流涌;

  善学好研,手勤脑活,更爱夷陵美誉多。

  横批:护河使者

  湖北省楹联学会曹志明撰

  毕家培2004年进入黄柏河清漂队,15年来他早出晚归,从49岁到64岁,每天在10公里黄柏河上“泛舟”10至12小时,累计清理漂浮物约3万余吨,守护着黄柏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道防线”。

  毕家培学历不高,工作后,凭借着对船的热爱,很快掌握了大量技术。1982年,27岁的毕家培取得了轮机长资质,即船舶的技术总管,负责船舶所有机械设备、主机系统的运作。后来,他还考取了电工证。

  2004年,宜昌市夷陵区组建黄柏河清漂队。毕家培是唯一拥有轮机长资质的人。他参与清漂船“夷陵环保1号”设计,专家把设计图纸带到夷陵时,仅小学毕业的毕家培说设计有缺陷,与专家据理力争。起初,专家并不赞同,但在分析实用性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黄柏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承担着宜昌200万人口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冬天温度低、空气干燥,江风吹得脸生疼;夏天气温高,甲板温度能到四五十摄氏度。不少清漂队员都离开了,毕家培却坚守至今。

  2006年,黄柏河曾一度水葫芦泛滥,毕家培带领清漂队吃住都在清漂船上,平均每天打捞70余吨垃圾,前后干了103天,才完成清理。

  经过持续治理,黄柏河水质明显改善,清漂船也换成了小船。毕家培依然每天像雷达一样,在河面上搜寻水草杂物,用双手扮靓着“母亲河”。

  图为:张志阔

  张志阔

  中共党员仙桃市公安局干河水陆派出所刑事侦查中队队长

  寻亲重诺,孝悌仁怀行厚德;执警为民,勤廉铁面树高风。

  横联:孝义民警

  湖北省楹联学会熊政春撰

  2002年暑假,张志阔的大学好友张沛然,为了让年迈的父母多休息一下,独自开着手扶拖拉机上山干农活,连人带车翻进山沟,英年早逝。

  噩耗传来,张志阔心都碎了。从那时起,千里之外的那个家就成了他的牵挂。

  2005年毕业,张志阔只身去了趟广东。12小时的火车,转2次巴士、1次摩的,他来到沛然家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坐在沛然阿爸的破摩托车上,看到他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子,张志阔做了个决定:“阿爸,如果您不嫌弃,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张志阔的决定得到家人的支持,于是,他住进了沛然以前的房间,一边备考公务员,一边帮忙分担家务。拌猪食、洗猪圈、给小猪打针,给荔枝剪枝、除草,砍柴……有了“儿子”的陪伴,阿爸阿妈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2006年,张志阔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当上了警察。值班、破案、出差……生活在忙碌中继续,张志阔买房、娶妻、生女、升迁,无论工作再忙,他年年“回家”,一次没落。

  2012年,阿姐出嫁,张志阔请了两天假,按照当地习俗给姐姐送嫁。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又赶火车回仙桃办案。

  2013年,张志阔第一次带着媳妇去见阿爸阿妈,阿爸特意将他的结婚照挂起来,阿妈杀鸡宰鹅,烹制了一道丰盛的晚餐。

  张志阔说,他一直想把阿爸阿妈接到身边照顾,二老觉得不适应,不愿意离开故土。

  工作中,张志阔表现也十分优秀,破获多起大案要案,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3次获嘉奖。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