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不用劣质馅料 夫妇10年坚守“良心汤圆”美名扬

来源: 荆州晚报 2017-02-13

  近日,荆州区钟鼓楼一老字号作坊内,手工汤圆制作人欧阳尚俊正加紧赶制汤圆。妻子邹银珍则在一旁配合默契,将糯米、桂花和芝麻等原材料按照比例调和。

  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最早起源于宋朝,历史悠久。它是一种由糯米粉配合馅料等制作而成的球形食品,因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地方把“浮元子”改称“汤团”。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汤圆是元宵节的必备美食。汤圆,从诞生之日起,天地和舞台就在方寸碗中。经过世代传承,手工汤圆依然保持着肥硕丰盈的个头,口感软糯香滑,这也成为手工汤圆优于速冻汤圆的最明显特征,这其中饱含着可贵的坚守和“匠人之心”。

  49岁的欧阳尚俊夫妇,来自江汉平原大粮仓的江陵县沙岗镇,从小和糯稻结下难以忘怀的情结。欧阳尚俊告诉记者,儿时生产落后,糯稻产量低,全依赖手工生产,父辈们对颗粒归仓的每一颗精粮都用心营造,生怕辜负了自然的馈赠。

  “那时候,糯稻收割,家里就会用石磨碾糯米,一碗碗丰盛的汤圆就是对丰收的最好庆贺。”儿时农耕丰收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

  见证了一粒粒糯稻变幻成可口的汤圆,欧阳尚俊对父辈的手艺充满好奇,后来就学会了这一手工技艺。夫妇二人在荆州区钟鼓楼市场已做了10余年汤圆。“不缺斤少两、不用劣质馅料”,是夫妻俩坚持10余年的信条。如今,“良心汤圆”已是欧阳尚俊夫妇俩远近闻名的招牌。

  “即使是手工捏成的汤圆也不能大小不一,否则就不合格!”邹银珍说,从稻米碾磨到米团发酵,从馅料选配到比例调和,从揉面成型到重量统一,每道环节,都必须拿捏得当。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来临,手工汤圆越来越没有市场,更多食客选择从超市选购速冻汤圆。但欧阳尚俊夫妇还在坚守着传统工艺,在他们心中,亲手制作的汤圆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的记忆、一份传统匠人精神的传承延续。

编辑: 管理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