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e线民生短信通道: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江评论:“逆向考研”亦是人间清醒

来源: 荆州新闻网 2022-12-27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仲旺)近日,轰轰烈烈的考研初试落下了帷幕,众多积极备考的考生可以暂得休整。考场之外,“逆向考研”一词持续在网络上霸占热搜排行。根据武汉某“双非”高校发布的研究生招生数据称,该校2022年录取“双一流”高校的生源有150多人。所谓“逆向考研”,是指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报考“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而是将报考目标投向了“双非”院校。“逆向考研”之所以成为最近热议的对象,是因为其与“人往高处走”“冲击名校”的大众想法判若鸿沟,甚至塑造了一种“不思进取”“缺乏志气”的负面形象。

  “逆向考研”产生的原因无外乎几点:一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叠加经济结构转型、国际政治风险上升、疫情反复等多重内外部冲击,高校应届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学位竞赛”和“名校挤压”的现象更为严重,普通本科生只能通过进一步深造以巩固竞争优势来“抢饭碗”。部分本科生为了逃避就业或者更好地就业而去选择考研,又或者在工作几年之后希望提升学历层次。二是考研人数逐年递增。梳理历年报考数据不难发现,2022年相比2017年,5年间报考人数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纵使“双一流”生源调剂到“双非”院校读研,也好过“无学可上”“待业赋闲”的尴尬境地。为了提高生源的质量,一些普通院校加大了对重点院校学生就读研究生的奖励力度,这无异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具有诱惑力的。三是普通本科亦有强势专业。“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在学术圈内是一条不争的事实。有些学校“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以“专业化、精英化、特色化”勇立时代潮头。甚至其在某些领域“术业有专攻”,建构了极具鲜明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在这样高精尖的平台就读,比在重点院校的“冷门绝学”要好的很多。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尔在其著作《谈谈方法》一书中曾经提及:“整整八年,我决心避开一切可能遇到熟人的场合,在一个地方隐居下来……我住在那些人当中可享受到各种便利,不亚于通都大邑,而又可以独自一人,就像住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里一样。”人生并不是象限图,选择的正向、负向无法定义选择的优劣。考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上岸读研,进而开展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读研需要心无旁骛地去坐科研的“冷板凳”,并非是拿着“研究生”的名号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理性也好,妥协也罢,逆流中的考研学子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做出了降低就业预期风险的理性选择。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每位考生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潜力、逻辑思维以及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图景之下,不加分辨地去评价指责“逆向考研”,却是对考生拼搏的不屑和对科学研究的亵渎,本质上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傲慢。“逆向考研”亦是“人间清醒”,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考研以及职业规划就值得尊重。诸如中考、高考、考研等关键性考试,的确是“个人发展的分水岭”,但人生这场持久的“马拉松”,永远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铆足干劲、见贤思齐,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方能以奋斗之青春书写人生的别样华章。

编辑: 柯亚琴
  • 荆州新闻网微信

  • 无线荆州APP

  • HI荆州抖音号

  • 跟着小风走微信

  • 江汉就业通微信

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